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各體系各環節各方面,以“價值引領、模式創新、場域拓展'為育人范式,打通以理論教育為主的思政課程與以實踐教育為主的日常思政的互融渠道,依托“青萌公益”,打造“青萌樣板”,推動該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
“青萌公益”于2013年4月起由學校黨委指導、由黨委辦公室與團委等部門協同實施,主要通過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實踐等,協同推進實踐育人與科研育人,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與能力外顯,著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品格。2019年起,該校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圍繞“實踐樹德、實踐增智、實踐健體、實踐育美、實踐強勞”的實踐育人理念,從生活著手、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切身需求切入,創新思政教育教學思維、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堅持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培育“大師資”、深挖“大資源”[2],以樣板輻射帶動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整體提升。
二、路徑探索
“青萌公益”以“價值引領、模式創新、場域拓展”為育人范式,以做到促進學生成長、提升學校育人成效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方受益為落腳點,在課程建設、教學模式、資源拓展、社會實踐等方面多維發力,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力量,推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融合,著力提升“大思政課建設質量,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價值引領: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內化”
實施青年理論學習提升工程,開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共讀計劃”,到延安、井岡山革命圣地、嘯仙故里等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增強教育效果;探索紅色影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與大川影院聯合展映主旋律電影,運用場景沉浸感體驗,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著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打造“微黨課,開講啦!”“工商學子講好中國故事”等品牌,用青年聲音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完善青萌的媒體矩陣,打造“小青龍\"特色IP,培育“二十四節氣”“光盤打卡”“榜樣的力量”等古今文化符號;組織學生團隊尋訪“海絲”古港、聆聽“僑鄉”故事、深入挖掘上莞“追龍”民俗非遺等傳統文化內涵,學好用好講好中華“典故”,將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朋友圈;制作“抗疫先鋒”“粵味濃”“沿習之路”“‘追龍’非遺'等主題內容的短視頻,增強網絡思政感染力和實效性。
(二)模式創新:從“書本學習”到“實踐學習”
“青萌公益”通過青萌學院、青益計劃、青研工程的“三青模式”,實現在管理上“向上接受教育一向下服務基層\"縱向全員,在空間上覆蓋“課堂一校園—社會一網絡”四位一體全方位,在主體上擴展到“教、管、研、動、社”全過程。
青萌學院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根據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課程細分,設立初階、中階、高階學員成長計劃,開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志愿服務公益創業》《創新創業訓練》等課程,采取集中授課、分組輔導、交流展示等方式,培養實踐方法與能力,積極承接廣州市志愿者崗位能力培訓等各類培訓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開展“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鄉村振興的廣東經驗”“沿習之路- 一帶一路’我帶路”等調研考察和服務體驗活動,引導大學生了解新時代國情民情社情,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青益計劃以豐富大學生實踐平臺為核心,打造“青年場域”,拓寬青年實踐空間,入駐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和活動空間;人駐花都區青年之家、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延伸工作觸角;在商圈“廣州融創文旅城”設立“青萌空間”,通過VR體驗、挑戰關卡等,塑造富有新意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將公益實踐融進大學生等日常場景中;開展“青益計劃項目大賽”,遴選并從經費、培訓、宣傳等方面支持一批潛力無限或提供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項目,不斷促進實踐教育項目化、常態化、規范化發展。青研工程將實踐劃分為創新創業實踐類、社會調查研究類、志愿服務項目類,落實“一隊一策雙師資”和“一人一題雙導師”機制,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智庫功能,在地方發展戰略研究、咨政建言、社會服務和對外傳播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共建村落提供決策咨詢與差異化幫扶;搭建以“眾創空間 + 孵化器 + 加速器”為鏈條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打造“課程學習 + 項目實踐 + 創業孵化 + 以賽促學”的全流程服務平臺,加快實踐成果轉化,推動科研育人成果落地。
(三)場域拓展:從“體驗社會”到“服務社會”
“青萌公益”以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為導向,搭建學生了解國情民情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效的社會課堂,以實踐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逐步構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德育共同體”。
一是深化“校地 + 館校”共建,激活社會“大課堂”。與河源市下屯村、惠州市墨園村等地,與阮嘯仙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共建,構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德育共同體”,推動師生由單向度的參觀者變成合作者、構建者;在江坑小學、明珠學校等建設“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基地”,組織學生深入中小學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天文氣象科普等活動,獲評廣東省教育廳“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廣東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項目”。
二是強化校企合作,拓展實踐平臺。依托學校眾創空間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重點與粵西東北鄉村振興企業,如與嘯仙故里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共建,加強與重點行業企業、區域發展龍頭企業,如高州市桑馬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實行校內外聯動的“雙導師”制度,推動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獲評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優秀示范項目和優秀團隊等。
三是助力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融人基層治理新格局。“青萌公益”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廣州市花都區雅寶社區、百合社區、花港社區等建立多個“社區實踐基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洗手、反詐防騙、垃圾分類、禁毒防艾、天文氣象科普等利民服務,以思想政治教育充實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容維度,充分發揮青年在基層治理和服務中的積極作用,助力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打造了9 1+2+N 青春不‘毒'行”“七彩課堂助力城中村治理\"“共同‘手’護:洗手健康科普宣教”等廣東省“益苗計劃”志愿服務重點培育項目。
三、建設成效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青萌公益”以完善思政知識體系、延長思政教育鏈條、拓寬思政教育場域為重點,把社會“請進”課堂里,把學生“帶到”社會中,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把深奧的理論學深悟透、弄懂做實。
一是育人模式滋養青年成長。“青萌公益”的育人模式將“治學”與“為人”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極大地激發了青年投身基層治理的熱情,開辟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途徑,利國利民的職業成為多數畢業生的共同約定。
二是育人模式得到政府部門肯定。“青萌公益”通過實踐形成一個“學習一行動一總結規律一經驗成果一再學習再行動”的循環,探索引領了思政育人新模式,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肯定,實踐成果得到了應用推廣,獲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實踐育人優秀案例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廳“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教育案例一等獎、廣東省高校學生工作案例一等獎等。除了共建村落,地方青年志愿組織部門、區精神文明辦公室委員會、區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門也相繼與該校合作,逐步建立定向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向地方政府部門輸送了多名實習生,充實政府部門隊伍后備力量。
三是育人成效得到共建單位的表揚。“青萌公益'積極為基層黨組織提供治理建議,為村干部、新農人等群體提供培訓咨詢;為青少年與留守老人開展公益服務,推動多元參與鄉村振興公益生態圈的形成與發展,深得學校認可、村民信賴和青少年的喜愛,收獲感謝信與表揚信數十封,信中言辭懇切,充分肯定“青萌公益”的貢獻。
四是育人經驗廣受媒體推廣。“青萌公益”深入做好實踐育人特色成果集中宣傳工作,全方位宣傳報道實踐育人的特色亮點,師生服務事跡得到廣東省教育廳、中青校園、中國大學生在線、廣東學聯等多家單位和校外媒體報道,曾獲得團中央“尋找全國高校最受歡迎的百強校園媒體”活動“最受歡迎校園媒體”、廣東省教育好新聞等榮譽。積極組織各類社會實踐宣講會、匯報會分享社會實踐成果和感悟,不斷促進實踐育人項目化、常態化、規范化發展,多次在全國志愿服務專項培訓班、全省志愿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中展示與分享志愿服務經驗。
五是育人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青萌公益設計開展“七彩課堂點亮城中村”項目,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有效減輕青少年課業壓力,助力“雙減”政策落地,創新廣州城中村基礎教育新路徑,為城中村治理增添了新動能。青萌公益還通過深化調研,找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切入點,先后深入貴州、江西等革命老區和廣東農村等地開展“鄉村振興的廣東經驗\"\"沿習之路\"等實踐調研活動,以“粵菜師傅\"\"村BA”“潮汕僑批”等為主題撰寫報告,并撰寫多份資政建議被河源鄉村振興局等采納,不僅為推廣粵菜文化、助推“村BA”出圈出彩、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傳播、非遺文化傳承等貢獻青年力量,還推動建立了地方粵菜師傅展示館等,顯著提高推動發展、服務民生的實際成效[3]。
四、結語
主動適應時代需求,全力打造“青萌公益”樣板,打通以理論教育為主的思政課程與以實踐教育為主的日常思政的互融渠道,讓思政育人服務于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
一是思政教育要與理想信念教育同頻同調。青年階段作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要遵循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價值觀形成規律的教育鏈條,增強價值引領,為青年立德立志立行,鼓勵學生自覺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尋找定位,走出校門,從社會經驗中獲得精神滋養。
二是思政教育要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將思政教育的每一個要素、每一個環節、每一方參與主體都納入全局來考量,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之中,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創新教學第一課堂、豐富校園第二課堂、用好網絡新課堂、開拓社會大課堂,共同講好“大思政課”[4]。
三是思政教育與青年特點要精準對接。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青年話語的理論指導,融入青年人的話語體系,緊跟青年文化潮流,追蹤青年思想動向,用學生喜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聽、樂于學,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力、感召力、說服力和吸引力。
“青萌公益”以“價值引領、模式創新、場域拓展”為路徑,將社會實踐融入應用型高校“大思政課”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互融互嵌,引導青年學子把加強理論學習與開展志愿服務深度融合,把個人成長成才與在新時代建功立業貫通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服務社會能力,真正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懷進鵬.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Ⅲ.上海教育,2022(01):1.
[2]徐曉麗.不斷增強“大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N].人民日報.2024-1-11(1).
[3]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大思政課”視域下課程思政創新發展路徑——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人民論壇,2022(20):98-103.
[4]陳艷琴.紅色研學與館校協同共建思政大課堂價值探微[J].山西檔案,2024(12):124-12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廣東省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德育專項)“高校沉浸式思政課教學載體構建及應用研究”(2023JKDY046);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中華典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KYSC202302)。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