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高中教育以思政課程作為德育的主要陣地,通過思政教學給予學生道德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愛國作為第一道德要求,高中思政教學應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情懷滲透于思政課程,引導學生通過系統的知識學習,逐漸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進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在新時代,高中思政教學愛國主義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思政教師需要正視愛國主義教育現狀,通過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發揮思政課程的教育作用與價值。
一、高中思政教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高中思政課程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和渠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期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課堂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而開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互動與交流,傳授知識,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因此,思政課程體現出有序性、高效性等特點,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證教育效果]。愛國主義教育涉及理論知識內容,具有較為鮮明的政治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將其融人思政課程教學,教師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學生及時提出疑問和問題,通過思政課程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愛國主義內涵,意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思政教學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渠道,將愛國主義教育融人思政教學能夠滿足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要求。
(二)實現思政育人目標
高中思政教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程育人目標相契合,是落實教育育人目標的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途徑,愛國是第一道德要求,兩者之間具有一致性。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思政教學應以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等核心素養為目標,而愛國主義的融合能夠幫助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學生通過思政課程學習認識和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密不可分,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產生深厚的愛國情感,更加自覺地擁護黨的領導,增強對政治的認同感。由此,高中思政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促進新課標下核心素養的落實[2]。而且,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本身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發揮思政教學的德育功能,確保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高中思政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養水平。新時代教育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核心價值觀中,愛國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中居于首位,是個人的基本素養,同時也與社會、國家層面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思政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產生較為濃厚的熱愛之情,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為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往往也包含核心價值觀內涵,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二、高中思政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一)教育內容與時代缺乏聯系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愛國主義教育也應順應時代,具備新時代特點,體現鮮活的時代氣息,確保教育的先進性與適用性。同時,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發展相貼合,能夠豐富教育內容,發揮教育價值與作用。然而,當前部分高中思政教師未能將教學內容與一些時政新聞、政策文件進行聯系,缺少對時事內容的關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無法融入新時代教育元素,無法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內容[3。為此,高中思政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與時代發展脫節、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的問題,導致思政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興趣缺乏。思政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時代內容,影響教育的與時俱進發展。
(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
高中思政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常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采取單方面輸出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內容,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然而,思政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本身具有較為鮮明的政治性特點,教學涉及內容較多,課堂氛圍往往比較嚴肅。教師長期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未能靈活應用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針對教育內容無法進行自主的思考與探索,難以深人理解愛國主義知識與內容,學生的愛國之情未得到充分的激發與調動,從而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4。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愛國主義教育中激發學生興趣,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將愛國主義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由于教育方法缺乏創新,無法調動學生興趣,從而降低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在一定標準下對學生進行的分析與評定,能夠促進學生改進與發展,同時優化教學,促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高中思政教學愛國主義教育評價中,存在一定問題,影響教學評價作用與效果的發揮。如部分教師過度注重學生思政成績,而忽視了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過程,缺乏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關注,評價缺乏全面性與科學性。另外,在愛國主義教育評價中,大多教師都是通過自身對學生的評價而獲得評價結果,缺少其他評價主體的參與,未能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等。因此,思政愛國主義教育評價存在問題。
三、高中思政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高中思政教學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需要教師在課前收集教育資源,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借助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擴充教育內容,開闊學生認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例如,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指導思想的教育,思政課程教學中也涉及較多此類內容,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可挖掘教材中的相關資源,以合理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學生認知,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除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資源外,愛國主義教育應緊跟時代,將一些時事政治資料或新聞融人思政愛國主義教學中,以增加學生對國家政策和社會事件的了解,增強對社會的關注,培養社會責任感,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利的條件。
例如,教學選擇性必修《和平與發展》過程中,本課要求學生認識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性,理解世界多極化逆轉與國際競爭實質,認識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5]。在教學準備環節,教師收集整理教育資源時,可選擇與世界和平相關的一些時事政治新聞,如為學生呈現俄烏軍事沖突的相關視頻、圖片,學生觀看一些尤為慘烈的戰后圖片或視頻,理解戰爭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傷害。在此基礎上,將和平的話題帶入我國,學生分析意識到國家強大是保障和平的關鍵,同時激發學生愛國和維護和平的熱情。在教學中挖掘一些時事政治內容作為教學資源,以其為載體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發學生對愛國的思考,豐富拓展教育內容,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當前高中思政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缺乏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無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未能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對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產生一定影響。而靈活組織應用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選擇多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對教學的興趣,主動地學習與思考,從而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展開提供有利條件。思政課程教學可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問題式學習法、小組合作法等,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育活動,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的思政愛國主義教育課堂。
例如,在教學必修《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待文化,要求學生理解文化對人的交往行為、實踐活動、思維方式等產生的深刻影響。在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給予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養國家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課堂教學中可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如從《回鄉偶書》這一首學生熟知的古詩入手,為學生布置合作討論任務,思考文化對人產生的影響。學生通過故事分析文化能夠對人產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并舉例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與西方人飲食文化的區別。在探索過程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激發學生文化自豪感,以更加積極地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因此,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三)拓展愛國教育形式,調動學生參與
高中思政課程教學中融人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拓展愛國教育的形式,將愛國主義教育延伸至課堂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加深愛國熱情。為此,教師可借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課外娛樂活動等形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相比于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高,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必修《法治中國建設》中,由于愛國主義教育本身就包含對國家憲法等法律法規的教育宣傳,強調愛國應以遵紀守法為基礎,在培育愛國精神的同時普及法律知識,引導學生依法愛國,維護自己的國家,實現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養。學校可調動多方面資源,在校園內開展法律科普活動,邀請專業法律教育人士在校內開展講座,向學生介紹法治國家的具體內涵,介紹憲法等法律知識內容,增強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為培養愛國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礎。采取科普活動的方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行提問,加深對法律知識內容的了解,在遵守國家法律基礎上,培育愛國情懷。
(四)運用科學評價體系,強化教育效果
教學評價是思政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環節,具有反饋、激勵、改進等多重功能。為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與價值,應將其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應用科學的教學評價,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思政教師在以往教學評價中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缺乏對學習過程的關注,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可通過觀察、提問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將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征文、演講等活動納入評價中,實現評價的全面性,動態了解學生愛國情感與實踐情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給予學生改進建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可由學生自身、其他學生、家長等對學生愛國情懷和表現囍進行評價,更加客觀和全面。在此基礎上,獲取更加準確的評價結果,進而為學生學習的改進提供依據,不斷優化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四、結束語
自古以來,愛國情懷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與精神的核心,也是一項永恒的教育主題。思政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社會主義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新時代青年。高中思政教學中,可通過挖掘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拓展教育形式,以及運用科學評價體系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揮教育價值,提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肖鈞文,陳東.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以黃繼光精神為例Ⅲ].中國軍轉民,2024(19):200-202.
[2]郭嘉冀,丁心悅,宋凱,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學教學的策略Ⅲ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12):160-163.
[3]張丹,張春波,金宇晨,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三重邏輯[].理論觀察,2022(08):46-49.
[4]張祎銘,武秀艷,李樹軍.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高中地理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Ⅲ.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05):111-115.
[5]張悅,韓忠嶺.高中音樂課本中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應用于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其實施途徑[J].科教文匯,2022(06):122-124.
[6]馬志芹,羅志光.愛國主義教育視域下高中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策略探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1):47-49.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