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持續放緩,總和生育率已經低于國際警戒線,進入到人口負增長階段,面臨著“低生育陷阱”的危險,育齡群體生育觀的顯著變化是影響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當前,不斷蔓延的“不敢生、不想生、不愿生”的生育觀念,已經嚴重制約我國人口結構與人口數量的均衡發展。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提高到59.6% 。2023年大學生在校總人數超過4700萬人,如此龐大的在校大學生群體作為潛在的育齡群體,其正確生育觀的培育將事關國家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因此,關注在校大學生這個關鍵群體,培育其正確、積極的生育觀,就成為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問題的提出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國家人口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如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已在理論界、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形成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關于生育政策支持體系的完善。立足“一小”,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將托育服務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鼓勵社會力量開辦托育機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托育服務健康、有序發展;著眼“一中”,提升育齡群體生育意愿,通過發放育兒津貼等措施,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服務“一老”,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發揮家庭、社區、機構的養老優勢,提供個性化、便利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第二,關于生育文化的構建。倡導新型婚育文化,破除天價彩禮等陋習,減輕婚育壓力,提倡適齡生育、優生優育的生育觀念以及共同擔當養育責任的家庭觀念,同時,包容生育的差異性,尊重生育自由,既不強制多育,也不懲罰少生;聚焦女性,關注女性的權益,消除對單親母親、性別歧視等刻板印象,降低“母職懲罰”對女性生育意愿的影響。
我國通過建立政策、制度等“硬環境”和文化、社會氛圍等“軟環境”來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些研究為實施人口戰略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持。但多數研究關注如何消除影響生育的外生性因素,對育齡群體的研究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育齡女性和農村育齡群體。城市育齡女性的生育意愿對提升生育率至關重要,而農村群體受政策和地域差異影響,生育意愿高,但其生育率和生育貢獻正下降,影響總體生育水平。
當前對育齡群體生育觀的培育關注不足,特別是大學生這一潛在育齡群體。大學生的生育觀對個人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是國家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指標。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生育觀,對促進我國人口均衡發展、提高生育率、緩解人口問題和平衡人口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二、理論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口與社會生產二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由此可得,社會生產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一種是人自身的生產。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解決人的需要,決定著人自身的生產。同時,人自身的生產對物質資料的生產也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只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相適應,社會才能協調發展。
人口是社會存在的關鍵部分,涉及數量、質量和分布。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人口數量和質量需與社會生產協調。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資本主義前,勞動者數量決定物質生產;工業化后,機器取代手工,導致失業和相對過剩人口。因此,勞動者質量的提升變得至關重要。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不僅需要人口數量的增加,更需提高人口整體質量,以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對中國人口負增長,提升人口質量以彌補數量下降的影響,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口發展關系民族復興,必須提高人口素質,以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
大學生群體在社會生產與人口均衡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首先,作為未來生育的主力軍,他們的生育觀念將影響人口走向和生育率。正確的生育觀念有助于消除生育顧慮,提升生育率至適度水平。其次,生育質量是人口質量的基礎,而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核心,將在提升生育質量上發揮重要作用。教育水平影響育兒觀念,大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育兒質量更高,注重子代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通過精細化育兒提高生育質量,為國家輸送高質量人才。
三、歷史分析
生育政策是影響生育觀念的要因之一。國家根據時代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生育政策,以此影響個人的生育意愿,干預個人的生育行為。就我國生育政策的迭代而言,大體分為鼓勵生育和控制生育兩個階段。因而,生育觀的變遷也主要經歷了中國傳統社會以“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內核的傳統生育觀,到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以“晚、稀、少”為代表的現代生育觀。
中國傳統以“多子多福”為核心的生育觀是當時經濟、文化訴求。傳統社會,多生多育是一件性價比極高之事,不僅可以縮短勞動力再生產周期,為家庭構筑物質保障,還可以在父母年老后提供更多地依靠以此彌補國家養老制度的“缺陷”,減輕社會負擔。同時,“生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家庭決策,被儒家傳統文化賦予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共享天倫等重要的家族價值。”[2]“孝”作為儒家倫理范疇的核心,由開始的祭拜祖先、養父母,逐漸推演出傳遞香火、傳宗接代的價值意蘊。特別是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開啟了子嗣與孝道的濫觴,為傳統“重后”的生育觀構建起堅實的根基。這時,生育不再僅限于家庭,逐漸成為傳承宗法、鞏固政權和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因而成為主流觀念。
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口急劇飆升,就業、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供給不足,人口自發式無計劃的快速增長與社會資源分配之間嚴重失調,為扭轉這一形勢,國家領導人意識到節制生育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于是,政府提出實行以“晚、稀、少”為核心和以“獨生子女”為主的計劃生育國策。“計劃生育政策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對于控制過快人口增長有著顯著的作用。”3計劃生育國策長期嚴苛的實施過程動搖了傳統生育觀,使其發生嬗變。
21世紀以來,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出現人口下降、家庭結構失衡等問題。國家關注如何提高總和生育率至更替水平,實施了鼓勵生育政策,但未達到預期的“嬰兒潮”。生育觀念已從“多子多福”轉變為“少生優生”,影響了年輕人的生育觀。生育政策雖放寬,但“少生”的觀念仍深植人心,影響著大學生生育觀。
四、現狀分析
當前,大學生生育觀主要呈現為“不敢生”“不想生”“不愿生”的態勢。
其一,由于生育成本的飆升,導致大學生形成“不敢生”的觀念。生育不僅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對家庭和父母而言更意味著“負重前行”[4]。社會急劇轉型,經濟迅猛發展,低成本生育時代一去不復返,市場經濟不斷介入生育、養育、教育過程,月子中心、家政阿姨、托育機構等服務行業不斷完善,相應的育兒成本也水漲船高。同時,教育“內卷”化,提高了生育門檻,天價學區房、高額輔導班等教育現象層出不窮,教育支出不斷攀升增加家庭負擔,使得現階段生育孩子不僅要“瞻前”更要“顧后”(考慮是否養得起),從而降低個體生育意愿。較高的生育成本是制約育齡群體生育意愿的關鍵因素,不斷上漲的養育成本甚至超過居民收入提高幅度,引致育齡群體望“兒”生畏,頻頻發出“自已都養不起,哪里有錢生孩子”的嗟嘆。因此,如今大學生的生育選擇不再是對傳統生育理念的遵循,也不是對社會責任的踐行,而是在充分計算生育成本與收益后“權衡利弊”的結果。經濟理性不斷滲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過度關注生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忽視生育的正面價值,導致大學生普遍呈現出較低的生育意愿。
其二,非主流文化的沖擊,導致大學生形成“不愿生”的觀念。一方面,現代性思潮的“入侵”,促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劇烈嬗變:集體主義、勤儉節約喪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的盛行,一味地鼓吹無節制的消費,過分強調個人享樂,追求高質量生活大學生生育觀在這些新思潮的沖擊下發生改變,生育意愿不斷弱化,生育價值趨于理性。大學生將“單身”“無孩”視為一種精神追求,“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生育文化得此在年輕一輩中靡然成風。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加劇了不同生育文化間的碰撞,催生“恐育”情緒。新聞創作者在網絡媒介運營邏輯的支配下,將“流量至上”奉為圭桌,挑動不同群體間的矛盾以達到博取眼球的目的。生育政策不斷迭代,與之相反的“恐育”情緒日漸高漲。網絡的傳播方式為熱門話題的討論提供契機,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群體的需求“投喂”內容,其或主動或無意識地引起對“約定俗成”的討論與再思考,逐漸實現對個體生育觀的解構。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在未經歷生育之前,媒體成為其獲取生育信息的主要來源,不同的網絡群體借由網絡發力對主流生育文化造成沖擊,產生的海量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對生育負面信息的過度解讀導致大學生產生認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恐育”心理,造成大學生生育觀與主流生育文化發生悖離。
其三,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大學生形成“不想生”的觀念。一方面,大學生成長于物質條件充裕的時代,精神生活豐盈,且多為獨生子女,家庭規模核心化,較少感受同胞親情,集長輩寵愛于一身,不僅家庭事務以他們為“中心”甚至一些決策也由他們“說了算”,平等民主的新型家庭關系造就他們鮮明的自主性趨向,使他們更加關注自身感受、追求個性化表達與自我滿足,因而在集體與個人利益沖突時,更多考慮個人利益,大局意識淡薄,社會責任弱化。在生育方面表現為部分大學生認為生育是個人“私事”,“生”與“不生”是自己的權利,與國家、家庭無關。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年限的拉長,大學生思想愈加獨立。他們不再將結婚生子視為人生大事,不認為生育是衡量自我價值的內在標準,繼而不再將繁衍后代當作自己的本職責任。“生”與“不生”不會因他人的觀點而動搖,而是回歸自我進行獨立且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以聚焦自我需求代替對“約定俗成”的迎合,不再與道德輿論捆綁,掙脫傳統“多子多福”生育觀念的束縛。對于大學生而言,崇尚“自我”的思想特點造就了他們與父輩群體在生育觀方面不同的代際特點,逐漸降低對傳統生育觀的接受度。
五、結論
由此可見,大學生作為構成育齡人口的重要群體,其生育觀是影響國家未來人口走勢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青年生育觀的引導,提高人口發展質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5。育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應將培育大學生生育觀融入其中,在培育大學生正確、積極生育觀的基礎上帶動整個社會生育觀發生改變。首先,應明確教育目的。大學生是推動未來社會生育的新生主力軍,其生育觀是確保國家人口持續發展的關鍵。其次,應更新教育內容。要以“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理念為根本遵循,從整體上把握育人的“事”“時”“勢”,讓枯燥乏味的理論“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再次,整合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落實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的重要環節,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橫向與縱向的內在聯系,應融合多種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其最大效能。因此,培育大學生生育觀應不斷提升培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讓大學生群體充分意識到生育既是“家事”也是“國事”,促使其“想生、愿意生”,積極擔當時代使命,人人都成為新時代生育“事業”的參與者與貢獻者。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袁小波,杜鵬.“養兒防老”還是“傳宗接代”?老年人對子女的角色期待及影響因素研究[].人口與發展,2023,29(06):100-110.
[3]劉聰,塵興邦.新時代中國生育政策迭代研究———基于倡議聯盟框架的分析[I].前沿,2024(01):113-126.
[4]陳友華,苗國.社會變遷背景下的低生育率:新機制與新特點[J].人口與發展,2016,22(05):14-23.
[5]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組織動員廣大婦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巾幗力量[N].人民日報,2023-10-31.
(作者:李萌,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衛朝,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