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5-0048-04
警務紀實類節目是公共安全傳播的重要載體。《守護解放西》以長沙坡子街派出所為敘事場域,打破傳統警務節目的單向傳播模式,通過綜藝化剪輯、彈幕互動等方式,實現普法教育的代際破壁,為受眾展現出公安民警努力守護城市安全的日常。它不僅是一檔充滿幽默感的警務紀實類節目,更是一次用年輕語態普及法律知識、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嘗試。
作為現象級爆款網生節目,《守護解放西》首季播出后深得受眾喜愛,但前期節目存在過度娛樂化、教育功能發揮不足、主題意義不深刻等隱性問題。制作者并沒有停留在超高播放量與話題討論所營造的虛假\"堡壘”中,而是積極自審和優化,在每季制作中推陳出新,努力保障節目內容質量,開創了警務紀實類節目“娛樂 + 教育”雙效協同的新型傳播范式。本文基于節目的五季內容迭代,從呈現策略、受眾互動與社會價值三個維度展開分析,揭示其創新邏輯及對主旋律傳播的啟示,為藝術創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提供新的思路。
一、節目背景:效益與口碑的同步
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黨中央關于文藝創作的基本理念和總體部署一脈相承,既是對實踐的總結,也是對發展的新要求,內涵豐富,導向鮮明[1]。《守護解放西》作為一檔新形態普法節目,積極踐行這一理念,深入扎根并取材于社會現實,生動展現一線民警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和勞動精神,向受眾傳遞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與催人奮進的榜樣力量。
(一)打破傳統模式,尋求差異化發展路線
在新媒體技術驅動下,受眾的觀看習慣呈現碎片化、沉浸化和娛樂化的特點。2020年4月25日,《傳媒》雜志發布的《中國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2019年中國網絡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紀錄片正進入“網生時代”[2]。近年來,通過實例展現、法官解案方式普法的警務節目已經難以滿足年輕觀眾的觀看需求。要實現高效普法,勢必要對警務紀實類節目進行變革,契合新時代媒體傳播特征與受眾喜好。2019年9月,《守護解放西》創作團隊一改往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常警務類節目的嚴肅氛圍,首次實行“綜藝 + 紀實”模式,將視點聚焦于長沙解放西繁華商圈的警察工作日常,展現繁華都市的守護者群像。在形式上,創作團隊借助短視頻平臺熱門“爆梗”、動畫花字等鮮活語態,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受眾普及法律知識。截至2025年3月,《守護解放西》系列節目累計播放量突破15億次,這足以體現其受歡迎程度,證明其在新媒體時代創新節目形式獲得了廣泛認同。
(二)精準聚焦“Z世代”,節目受眾黏性高
“Z世代”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間的人,這代人被稱為“數字原住民”。他們從小身處網絡信息之中,深受移動數字技術的影響[3]。“Z世代”的成長與互聯網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其交流方式也有著自己的個性化特征。近年來,“Z世代”成為觀看節目的主力軍,是內容生產目標用戶的中堅力量。B站是中國互聯網上年輕用戶聚集度較高的平臺,其用戶構成與《守護解放西》節目普法教育的目標受眾高度契合[4]。該節目自播放之初便選擇投放于B站,如此一來,既契合了向年輕受眾傳達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初衷,精準觸達粉絲社群,實現節目與受眾“點對點”式的雙向奔赴,又憑借受眾的追捧和“二次創作”爆梗出圈,成功開創了主旋律內容“破圈一拓圈一融圈”的傳播新范式。
二、創新優化:受眾與現實的同行
《守護解放西》成功播出五季,創作團隊對于內容創作、傳播策略、價值傳導的精準聚焦以及節目娛樂尺度的把控能力不斷增強,節目緊跟社會熱點,為受眾展現最新動態,憑借細致且具有說服力的內容穩立于網生節目的浪潮中,開拓了獨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兼顧嚴肅性與娛樂性,引發情感共鳴
《守護解放西》系列節目取材社會現實,緊扣時間鏈條,為受眾展現當下發生的事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普及法律知識。然而,當“輕松愉悅”和\"法律普及”兩者的碰撞,必然會引發關于“娛樂化”尺度把控這一話題。《守護解放西》的前期節目,對于綜藝“娛樂性”與普法“嚴肅性”兩者融合的把控存在不足。雖然大部分節目內容能夠較好地體現教育主題,但個別案例卻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例如,在第一季第四集“守望絢爛”主題中,民警抓捕吸毒人員并對其進行嚴肅教育,制作團隊卻在其中插入過多娛樂性花字,導致受眾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文字的趣味性上,忽略了事件本身的惡劣性,使得本該嚴肅的氛圍過度放松,教育意義被大幅削弱。
相較于首季的敘事策略,《守護解放西》在后續節目中實現迭代升級,其核心突破在于法治敘事與傳播效能動態平衡機制的建構。例如,第二季引入影像志法優化案件的呈現結構,在第九集“一念之差”跳樓事件中,創作團隊對適當的畫面加入時間線、動畫地圖以及輔助理解的“便利貼”,幫助受眾了解案發全過程,并刪去“娛樂化”音樂輔助,減少了事件整體情感的偏離,使情感有效傳達給受眾。播出至第四季、第五季,節目已確立了成熟的“參與式傳播”架構。通過創設“守護任務”交互單元,將街頭采訪轉化為法治教育的具身實踐場域。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傳播策略,既拓展了普法教育的空間維度,又通過素人觀點碰撞引發公共討論,使得法治意識傳播從單向灌輸轉向多維共建。《守護解放西》系列節目精準把握\"警民關系”呈現的紀實性與戲劇張力,成功建立起受眾需求與創作價值的雙向耦合。這種創作自覺不僅使其在警務紀實類節目市場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還實現了節目價值觀年輕化表達的突破性發展。
(二)知識普及垂直深入,持續提高節目效用
為人們提供精神滋養,為社會創造正向價值,是文藝作品創作不可偏離的核心方向。僅追求娛樂性、缺乏時代內涵的節目必然不會長久。與《守護解放西》前兩季較為單一的普法形式相比,后三季在摸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知識普及體系,并通過構建“專業話語 + 大眾語態”鏈接,實現了法治教育與年輕化表述的有機融合,開創了專業領域知識向公共生活技能轉化的新型傳播路徑。
創作團隊通過打造多元化知識呈現體系,創新性地構建出獨特的法治教育矩陣。《守護解放西》第三季引入“羅翔老師普法小課堂”,通過權威人物對主題案件進行深入分析,達到以法律的“他律”來提高受眾內心道德自律的效果。第四季增設“警上添花”單元,通過建立交通安全、法醫鑒定、動物保護、行業規范等知識架構,拓展受眾對于公共安全的認知維度。第五季加入了“跨領域專家解讀”環節,通過與法學專家合作剖析“木馬程序詐騙案”,從技術、法律、心理學多維度拆解犯罪鏈條,為受眾普及多維知識。同時,新增“警務實訓”板塊,通過展示警校生的技能培訓,如急救知識、談判技巧等,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受眾可內化的生活技能。這種跨界聯動有效增強了節目內容的豐富度、知識的可用度以及踐行度,使得知識普及更加全面且具有適用性。
(三)借助新媒體優勢,宣傳互動多元化
內容價值的產生,離不開基于社交關系和互動分享的一系列傳播活動[5]。《守護解放西》緊跟時代潮流,靈活運用新媒體,使節目宣傳效益最大化,并且打破了傳統普法節目的固有傳播模式,引發全民互動、跨圈協同新潮流。自節目播出以來,創作團隊對于“節目一受眾”的互動把握越發精準。例如,基于B站彈幕文化,受眾不僅能通過實時評論、表情符號進行互動,共同討論“燒腦”劇情,還能借助“彈幕”進行二次創作,創造“世界名畫”“我們是專業的”等“爆梗”,實現普法宣傳從“觀看”到“參與”的有效轉換,推動節目出圈。值得注意的是,彈幕所具有的開放性以及全民性特點勢必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網絡造謠等現象對青少年觀眾帶來的錯誤引導必須引起平臺及節目的重視。針對這一現象,近年來,B站平臺推出了彈幕審核機制,并邀請用戶一起成為“審核官”,對不良內容進行刪除,通過“機器審核 + 用戶共治”的過濾機制遏制不良信息傳播,有效提升了彈幕的正向引導力。
此外,《守護解放西》在節目宣傳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例如,第三季播出時,節目組將多集案件素材與當季熱播電視劇《開端》聯合混剪,由此引起話題熱度和引發討論量飆升,有效提升了節自知名度。同時,推出了“UP陪你一起著”系列專欄,與B站UP主展開深度聯動,有效增加了用戶黏性和忠誠度。節目播出至第五季,創作團隊持續創新互動模式,邀請民警親自參加各大高校普法宣傳的同時,還組織了“警營開放日”活動,邀請受眾體驗警務工作,收到了線上線下雙重體驗效果。
三、價值探究:時代與責任的同頻
《守護解放西》作為一檔警務紀實類節目,以向受眾普及法律知識和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足點,竭力擔負起推動時代穩健發展的重任。節目運用年輕化語態講好主旋律故事,兼顧個性與共性,是對警務紀實類節目強有力的突破與發展。
(一)更新受眾認知,豐富警察形象
回顧以往警務類、普法類專題節目,或聚焦重大案件偵破,或強化部隊紀律威嚴,但對警察本身形象的多維展現和塑造相對較少。《守護解放西》另辟蹊徑,把日常工作作為警察形象建構的基點,展現了兼具職業理性與人性溫度的真實民警形象。
《守護解放西》致力于“以小見大”,通過展現警察真實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小事見性格,塑造出立體多維的人物形象。節目組在長沙坡子街派出所諸多工作人員中,選擇8位性格迥異、個性鮮明的民警,塑造多元化、典型化并具有吸引力的IP形象。同時,第三季開辟“警察日記”專欄,“去臉譜化”效果顯著。聚焦于民警鮮為人知的日常生活,為受眾呈現出生動立體的警察形象。
節目聚焦警察這一職業群體,展現諸多警種的工作日常,塑造了立體的職業群像。在公共關系學中,群體形象的塑造對于組織整體形象的構成意義重大[。《守護解放西》為受眾展現了民警、水警、法醫等多個警種,第五季還首次披露網警等小眾警種的日常工作,改變了公眾對警察的傳統認知,并通過新老民警對比,塑造多維的職業群像。例如,“00后”警員在“吃霸王餐案件”中展現了初入職場的生澀,而資深民警則以“金句”傳遞經驗,如“執法不僅是規則,更是人情”,既展現了警務技能的傳承,也揭示了執法背后的人性考量,讓警徽下的平凡與偉大清晰可感。
(二)“潛價值”向“顯價值”轉化
“潛價值”是指被評價主體意識到但沒有生發出來的價值,“顯價值”是指在實踐領域中評價對象的功能價值和效應價值。二者是一對矛盾的價值表現形式,可以相互轉化[。在《守護解放西》中,“潛價值”向“顯價值”的轉化獲得了較好的結合運用。節目通過案件傳遞出主流價值觀,在沒有被受眾認知前表現為一種“潛價值”,當受眾將節目中所蘊含的正向價值觀、法律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應用于日常生活時,“潛價值”向“顯價值”的轉化便完成了。如果說《守護解放西》第一季、第二季通過真實案件的自然呈現,使受眾在潛意識中增加對法治精神的認知儲備,這種普法教育是“潤物細無聲”式的,第三季至第五季則轉向顯性化多維延伸的主動普法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如專業人士的法律講解、警務人員的悉心教導)促使人們將法律知識牢記于心,是節目展現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守護解放西》的創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提供了“輕量化敘事 + 深度化表達”的范式。其創新價值不僅體現在內容生產層面,更在于成功構建起一套嚴肅議題年輕化轉譯路徑。這種“以小見大、風趣幽默”的普法創新表達,贏得了諸多受眾的認可。同類網生節目也應積極借鑒這種寓教于樂的故事化敘述形式,引導受眾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法律意識,講好中國故事。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守護解放西》系列節目始終堅守初心,在審視與反思中不斷地完善自身。受眾與節目之間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者與單向的信息傳播者關系,而是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這種互動有效促進了雙方的互利共贏,既讓受眾在沉浸式觀看中提升了法律素養,又使節目在反饋中實現了內容優化升級。由此可見,內容創作與受眾需求的雙向契合,已然是節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展望未來,內容創作者應更加重視受眾與市場的需求和反饋,持續探索創新,在內容與形式上不斷突破,實現節目與受眾深度互動,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主旋律探索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楊明品.努力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視聽文藝作品[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1) :7-11+66.
[2]韓飛.中國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2019年中國網絡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傳媒,2020,325(8):38-41.
[3] 胡洪江.跨越代溝;面向Z世代的媒體話語審視與表達創新[J].青年記者,2022(23):16-18.
[4] 高少華.B站:用\"Z世代”傳播方式打造年輕人精神家園[J].中國記者,2022(6):34-36.
[5] 鄒沂呈.傳播語態的創新與警察形象的塑造:以《守護解放西》為例[J].視聽,2021(1):77-78.
[6] 崔柳,周邦在,吳道諤.基于Z世代特征的網生紀錄片的圈層參與和創新一以《守護解放西第三季》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23,43(4):80-84+101
[7]楊偉芳.論潛價值與顯價值及其轉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3):36-39.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