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各國應對環境危機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之一,中國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提出了“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承諾通過結構性改革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典范和領導者。[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依賴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還需著眼于提高生產力效率,推動資源的綠色高效利用。[2新質生產力作為這一進程中的重要驅動力,強調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及生產方式的全面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并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壓力。新質生產力不僅包括傳統的勞動、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還涵蓋了綠色技術、數字化轉型、環境效益及資源利用效率等新興要素。[3]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如何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產業鏈的整合與技術協同成為關鍵問題。然而,單一地區或行業在提升新質生產力方面往往面臨資源分布不均、技術瓶頸和政策協同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綠色轉型目標。因此,區域協同發展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路徑。通過政策對接、產業鏈協作和技術共享,區域協同能夠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打破單一區域的資源限制,形成綠色發展合力,促進低碳經濟目標的實現。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在科技創新、綠色技術應用和低碳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展。[4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綠色金融、產業轉型、可再生能源發展等方面的探索,為低碳經濟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然而,盡管該區域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綠色發展基礎,區域內仍存在政策壁壘、產業鏈割裂以及技術流動不暢等問題,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5特別是,盡管區域內政府部門的綠色政策日益增多,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和技術創新合作仍未充分實現,導致低碳經濟轉型進程中的協同不足。[6因此,研究長三角地區低碳經濟目標下的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展模式,探索如何通過政策、產業和技術的協同作用提升區域新質生產力,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還具備顯著的實踐意義。此項研究將有助于揭示區域協同對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影響機制,為其他區域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政策建議。具體而言,本研究旨在:一方面,通過構建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框架,探討政策、產業和技術三大協同機制如何共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結合長三角地區的實際情況,利用實證數據分析協同效應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的作用,為其他地區的綠色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本研究力圖通過實證分析,揭示區域協同如何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并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其他區域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政策建議。通過深入分析政策、產業和技術的協同效應,本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論框架的完善,還能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低碳經濟轉型提供有力的政策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分析
低碳經濟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減少的雙重目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7]其核心戰略包括綠色技術創新、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綠色化轉型等多個層面,著眼于在不犧牲經濟發展質量的前提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8]在這一框架下,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動力,展現了獨特的作用。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合,具體表現在綠色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等特征上。[9]通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技術突破以及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減少傳統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能夠為低碳經濟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動力。[10]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具備多維影響:在技術層面,綠色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顯著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浪費,降低碳排放;在經濟層面,綠色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層面,低碳消費理念的推廣提高了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實現低碳經濟目標的核心工具,也是推動經濟持續、綠色發展的關鍵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并非單一地區或單一行業能夠獨立完成,而是需要多地區、多層次的協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技術與產業優勢,共同推動低碳經濟轉型。[]
區域協同發展理論源于空間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強調通過區域間的資源共享、技術合作和政策對接,形成整體效益大于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12]這一理論在低碳經濟轉型背景下尤為重要,因為低碳經濟具有跨區域性和跨行業性的特征,其目標實現依賴于區域間政策、技術和產業的聯動合作。區域協同發展為解決資源分布不均、技術擴散緩慢和政策執行不一致等問題提供了路徑,能夠有效突破單一區域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瓶頸。[13]在政策協同方面,區域間統一的低碳政策框架能夠避免政策沖突與重復投入,為低碳經濟轉型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政策協同可以減少各區域之間的綠色政策壁壘,提高整體政策執行效率;[14]在產業協同方面,不同地區根據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協同優化綠色產業鏈布局,提升整體資源利用效率。[15]例如,某一地區可以專注于清潔能源的生產,而另一地區則致力于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通過產業協同互補優勢,共同提升低碳經濟效益;在技術協同方面,跨區域的技術共享與聯合研發能夠加速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減少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壁壘與時滯。[16]技術協同能夠提升低碳技術的應用廣度和深度,促進綠色技術的普及,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17]總體而言,區域協同發展不僅能夠提升低碳經濟的效率,還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提升,為實現區域經濟的綠色轉型奠定基礎。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創新能力和產業集群效應,是推進低碳經濟轉型的理想試驗田。區域內的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布局方面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具備較為堅實的基礎。[18]然而,盡管該區域擁有較為完善的綠色發展基礎和產業支撐,內部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差異依然顯著,這既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多樣性,也帶來了政策協調與資源整合的挑戰。具體而言,上海作為區域內的金融與科技中心,具有政策制定和技術研發的引領作用,但其自然資源稟賦相對有限;[19]江蘇則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業方面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仍有待加強;[20]浙江的數字經濟和綠色消費活力,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1]安徽作為相對后發地區,資源稟賦較好,但在產業鏈協作和技術研發方面仍顯不足。[22]這些差異要求長三角地區在推進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多層次的協作機制。此外,長三角地區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積累一定經驗。例如,“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建設推動了跨區域的資源共享與政策協調,這為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新質生產力提升奠定了制度和實踐基礎。[23]然而,區域協同的潛力尚未完全發揮,仍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對接、技術協同與產業鏈優化,推動長三角地區內外的綠色轉型,提升整體的新質生產力水平。
(二)研究假設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政策協同):區域間政策協同能夠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通過統一政策目標、協調政策執行和共享政策資源,政策協同為區域內新質生產力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與激勵機制。
假設2(產業協同):綠色產業鏈的區域協同整合對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上下游產業鏈的有效協同通過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產業鏈條優化,顯著提升了綠色技術應用和市場轉化效率。
假設3(技術協同):跨區域技術協同能夠顯著提高新質生產力水平。通過技術共享平臺和聯合研發機制,技術協同減少了創新資源的重復投入,加速了低碳技術的擴散與應用。
這些假設將作為后續研究的分析框架,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提升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提供實證支撐,并進一步探討其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機制。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為研究樣本。[24]選取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結合多種權威數據來源進行系統分析,確保數據的全面性與可靠性。主要數據來源包括:第一,《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與《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提供了城市層面的經濟水平、能源消費及產業結構等基礎統計數據;[25]第二,地方政府公開發布的政策文件,運用文本挖掘技術提取政策協同的相關信息,量化區域內政策內容的一致性與協同性;第三,中國專利數據庫和地方科技統計年鑒,采集城市間跨區域技術合作、專利共享和聯合研發的數據信息,用于評估技術協同程度;第四,Wind數據庫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統計資料,獲取區域內綠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作頻率和強度,用于衡量產業協同水平。此外,為提高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本文對缺失值進行插補處理,并剔除了異常值嚴重的城市樣本。
(二)變量與測量
為了全面分析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本文構建了一套系統的變量測量體系,涵蓋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具體測量方法和統計描述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指數(NQ)作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基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的測算,綜合考慮了能源消耗與環境約束,能夠準確反映區域的綠色經濟轉型進程。政策協同指數(PC)通過分析長三角地區政府發布的政策文件內容的相似度與一致性,量化區域內的政策協同性,這有助于揭示政策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機制。產業協同指數(IC)從綠色產業鏈整合的角度,反映了區域內產業協作的緊密程度,尤其是在綠色技術領域的產業鏈聯動效應。技術協同指數(TC)則通過專利共享網絡和技術合作項目的數量,量化了區域內的技術協作水平,體現了綠色技術創新的共享與合作程度。

為了控制可能對新質生產力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本文引入多個控制變量,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用人均GDP衡量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控制經濟發展對綠色轉型的影響;產業結構(IS),以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來表示,反映產業結構優化對綠色經濟轉型的影響;研發投入(Ramp;D),以Ramp;D經費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城市的技術創新能力;能源消費(EC),以單位GDP的能源消費量來衡量區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耗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
上述變量的測量方法確保了數據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全面涵蓋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的關鍵維度,為后續實證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通過這些變量的量化分析,本文能夠深入揭示長三角區域內協同發展與新質生產力提升的內在聯系。
(三)模型構建
為了探討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本文構建了面板數據回歸模型,通過多維度分析協同效應在綠色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具體而言,本研究假設政策、產業與技術協同通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促進綠色創新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增長。因此,本文采用如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
NQit=β0+β1PCit+β2ICit+β3TCit+γXit+εit
其中: NQit 是城市i在年份t的新質生產力指數,代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水平; PCit 是政策協同指數,反映區域內政策一致性和協同效果; ICit 是產業協同指數,衡量綠色產業鏈的協作效應; TCit 是技術協同指數,量化區域內技術資源的共享和創新能力; Xit 是控制變量,包括人均GDP、IS、Ramp;D與EC等因素;
是隨機擾動項。
模型中的核心解釋變量分別是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它們是通過量化政府政策的協同性、區域產業鏈的協作以及技術資源的整合能力來反映區域協同效應。這些協同效應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創新能力和促進綠色技術的擴散,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控制變量(如GDP、IS、Ramp;D和EC等)則有助于剔除外部干擾因素,確保模型估計結果的可靠性。通過上述模型,本文將系統分析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機制,揭示長三角區域協同模式與綠色經濟轉型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分析方法
本文在分析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穩健性和可靠性。首先,為了控制區域內不可觀測的時間不變特征的影響,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FEM)。該模型能夠有效消除個體城市特有的、可能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因素,如歷史產業結構、自然資源稟賦等,從而確保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得以準確估計。此外,考慮到政策和技術協同之間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例如,政策在推動綠色技術的同時也可能受到技術發展的反向影響,本文引入工具變量法(IV)進行進一步驗證。具體而言,上一年度的政策發布密度和技術合作項目數量作為工具變量,用以消除潛在的內生性偏誤,確保結果的因果解釋力。考慮到長三角區域內部各城市的發展差異,本文還進行了分組回歸分析,針對不同城市群體(如核心區與非核心區、經濟發達區與后發區)進行了細化研究。這一方法有助于揭示不同區域協同效應的異質性,分析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在不同發展水平和區域環境下對新質生產力的不同影響。為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實施了幾項穩健性檢驗,包括替代核心變量的測量方法(如用綜合評價法替代文本挖掘法測量PC)、引入滯后變量分析不同時間效應下的協同作用,以及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對比驗證。這些方法為確保回歸結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而增強了研究結論的可信度。
四、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對長三角地區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初步分析時,我們首先對研究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以便了解數據的分布特征。具體如表2所示。

根據統計結果,NQ的平均值為0.652,表明該地區整體的新質生產力水平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區域間差異明顯,最小值為0.452,最大值為0.893,表明部分城市在綠色生產效率方面表現突出,而其他城市則相對較弱。
對于協同指數,PC均值為0.721,說明大部分地區的政策協同水平較高。IC均值為0.689,顯示出長三角地區綠色產業鏈的聯動性較強。TC均值為0.743,表明技術協同水平整體較高,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集中的城市。然而,IC的標準差相對較大,達到0.076,顯示出區域間在綠色產業鏈整合方面的差異性較大。
在控制變量方面,長三角地區的人均GDP平均值為9.743,標準差為0.836,表明該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高且差異較小。IS的平均值為0.456,表明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較高,反映出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Ramp;D的平均值為0.034,顯示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表明該地區在創新和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大。EC的均值為2.345,顯示該地區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水平較高,反映出能源利用效率與綠色發展仍有待提高。
長三角地區在政策協同和技術協同方面表現出較高的均值,且相對集中,表明這些領域的協同程度較為一致。然而,在產業協同方面,標準差較大,說明不同城市間在綠色產業鏈的整合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整體上,長三角地區的綠色生產力水平表現較好,但協同機制的差異性可能是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二)回歸分析
為驗證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表3)。
分析結果表明,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均對新質生產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模型A中,PC的回歸系數為0.248,并且在 1% 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政策協同對新質生產力有顯著正向影響。該結果驗證了假設1,即政策協同能夠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在模型B中,IC的回歸系數為0.193,且在 5% 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產業協同對新質生產力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支持了假設2,即產業協同有助于提升新質生產力。在模型C中,TC的回歸系數為0.312,并且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作用最為顯著,驗證了假設3,即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最大。最后,在綜合回歸模型D中,三種協同機制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顯著,分別為0.215(PC)、0.172(IC)和0.278(TC),其中TC的影響最為顯著。這表明協同機制的疊加效應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中具有重要作用。綜合模型的高擬合度( R2 為0.472)

進一步證明了協同機制在新質生產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以上回歸分析結果驗證了假設1、假設2和假設3,表明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技術協同的影響最為顯著,進一步證明了協同機制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中的關鍵作用。
(三)區域異質性分析
為分析長三角地區不同區域協同機制對新質生產力提升的異質性影響,本文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將樣本劃分為核心區(上海、南京、杭州等發達城市)和非核心區(其他城市),并進行了分組回歸分析。通過對比核心區和非核心區的回歸結果,探討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在不同區域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效果差異(表4)。
表中結果展示了分組回歸的結果。在核心區,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均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特別是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效果最為顯著(回歸系數為0.315,標準誤為0.025)。這一結果表明,核心區由于技術研發能力較強、政策執注:括號內為標準誤, *** 表示 1% 顯著水平, ** 表示 5% 顯著水平,*表示 10% 顯著水平,下表同。

行力較高,能夠較好地促進不同領域的協同效應,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相比之下,非核心區的協同效應相對較弱。雖然政策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其回歸系數相對較小,且IC的回歸系數為0.145(顯著性為 10% ),相較于核心區的回歸系數(0.207,顯著性為 5% )存在差異。這表明,非核心區在綠色產業鏈的整合方面仍然面臨較大的提升空間,政策協同和技術協同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核心區的協同機制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方面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術協同方面。而非核心區的產業協同效果較小,顯示出在綠色產業鏈整合方面的不足。整體而言,核心區的協同機制更加成熟和高效,這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四)工具變量回歸分析
基準回歸結果顯示,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均對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C回歸系數為0.248,IC回歸系數為0.193,TC回歸系數為0.312)。為驗證這一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上一年度的政策文件發布密度、區域內產業鏈協作次數及跨區域聯合專利申請數量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工具變量回歸分析(表5)。

工具變量回歸分析結果進一步驗證了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顯著正向作用,揭示了其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的差異化影響機制。具體而言,PC的工具變量回歸系數較基準回歸略有提高,表明政策協同效應可能在基準回歸中被低估。這一結果反映了跨年度政策一致性在促進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通過提供更強的制度支持和穩定的政策環境,政策協同進一步強化了區域協同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與此同時,IC的工具變量回歸系數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顯著,說明產業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相對穩健。這一結果表明,區域間產業鏈整合的程度可能對協同效應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非核心區,其協同效果可能因資源分配和企業間協作能力的限制而有所削弱。相比之下,TC的工具變量回歸系數顯著提高,進一步驗證了技術協同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核心驅動力。這表明技術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和聯合研發在優化資源配置、加速創新擴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核心區,技術協同能夠更高效地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綜合來看,工具變量回歸結果不僅進一步確認了基準回歸結論的穩健性,還揭示了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機制的長期性和持續性作用。政策協同通過制度保障強化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整體框架,產業協同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優化產業鏈布局方面表現出基礎性作用,而技術協同則以其高效的創新擴散能力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核心動力。這些發現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尤其是對于如何提升非核心區協同能力、優化產業鏈布局以及促進技術資源共享具有顯著的實踐意義。
(五)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進行了多項穩健性檢驗,以確保回歸結果的可靠性與一致性。具體的檢驗方法包括替換變量測算法、引入滯后變量和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比等。以下是各項穩健性檢驗的詳細分析。
1.替換變量測算方法
為了檢驗PC的穩健性,本文使用了不同的測算方法,即采用文本相似度法重新計算政策協同指數。文本相似度法通過分析政策文本的相似度,重新評估政策協同的程度。重新計算后的PC被引入回歸模型進行檢驗(表6)。
替換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使用文本相似度法計算得到的PC與基準回歸中的結果一致,且PC仍然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果驗證了協同指數計算方法的穩健性,并確保政策協同的效果并未受到測算方法影響。

2.引入滯后變量
為了進一步驗證協同機制的持續效應,本文將核心解釋變量——PC、IC和TC滯后一期,即考慮前一期的協同指數對當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引入滯后變量后,我們再次進行了回歸分析(表7)。

通過引入滯后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滯后一期的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方向與顯著性均未發生變化,且所有協同指數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協同機制的作用具有持續性。
3.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比
為進一步確認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還采用了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對比分析。隨機效應模型假設個體效應不與解釋變量相關,與固定效應模型相比,它能夠有效處理面板數據中的個體異質性(表8)。

通過對比兩種模型的結果,可以發現隨機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系數差異較小,且協同機制的顯著性和方向保持一致,這進一步驗證了模型設定的穩健性。
通過替換變量測算方法、引入滯后變量和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比等多項穩健性檢驗,本文的回歸結果得到了充分驗證。各項檢驗結果顯示,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均具有顯著且穩健的正向影響,證明了本文結論的穩健性。這些檢驗結果不僅增強了本文分析的可靠性,也進一步確認了協同機制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在全球低碳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區域協同提升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應對資源環境約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本文,圍繞政策協同、產業協同和技術協同三大機制,構建了系統性的分析框架,并通過實證分析揭示了區域協同對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顯著作用。研究表明,政策協同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制度基礎,通過建立統一的低碳政策目標和高效的執行體系,有效減少了區域間政策沖突,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產業協同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綠色化的關鍵手段,憑借綠色產業鏈的整合優化,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還加強了上下游企業間的深度互動,為新質生產力的高效釋放創造了條件;技術協同在綠色經濟轉型中發揮了核心驅動作用,通過跨區域技術共享和聯合研發,不僅實現了低碳技術的創新突破,還加速了其在區域內的推廣應用,顯著提高了整體綠色發展水平。此外,研究發現,核心區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技術研發能力,在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而非核心區則在綠色產業鏈整合和技術協同效應上相對薄弱。整體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是政策、產業和技術等多維協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協同模式為長三角乃至其他區域的低碳經濟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參考。
(二)政策建議
針對研究結論,為進一步提升新質生產力區域協同效應,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應深化區域政策協同,構建跨區域的低碳政策一體化機制。建議長三角地區設立“低碳經濟政策協同理事會”,統一規劃和協調區域內綠色發展戰略,消除政策壁壘,提升政策一致性。通過數字化手段建立區域低碳政策動態監測平臺,實現政策實時跟蹤與調整,提高政策實施效率。第二,推動綠色產業鏈的精準分工與協作。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明確各地在綠色產業鏈中的角色定位。建議核心區以高端綠色技術研發和應用為重點,非核心區則以綠色制造業和新能源生產為主,實現上下游分工協作。建立區域性綠色產業創新基金,支持重點產業鏈節點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同時加強區域間的物流網絡建設,確保綠色產業鏈的高效聯動。第三,應打造區域技術共享與創新生態系統。在長三角地區構建“綠色技術共享平臺”,將區域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技術資源整合起來,推動技術成果的共創共用。設立“綠色技術開放實驗室”,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試驗和驗證服務,加速技術應用場景化落地。同時,通過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和合作激勵政策,減少技術擴散壁壘,提升區域整體技術協同效率。第四,加強對非核心區的協同支持力度,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引導綠色產業和技術資源向非核心區流動。在非核心區布局示范性綠色產業園區,推廣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的應用,提高其在區域協同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同時,鼓勵核心區向非核心區輸出管理經驗和技術資源,促進區域內的均衡發展。
(三)研究局限及未來方向
盡管本文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區域協同發展的內在機制,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數據以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為主,未能完全覆蓋最新政策與技術的動態變化,未來可結合實時數據和更長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其次,本文從宏觀層面分析了區域協同機制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未對微觀層面的企業行為和地方政府執行力進行深入研究,未來可通過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等方法探討具體主體在協同中的實際表現。最后,協同效應的動態演化特征及其對區域外部性影響的探索較為不足,未來可引入系統動力學模型或多區域比較研究,揭示協同機制的長期效果及其在不同區域條件下的適用性。通過進一步深化研究,可為全球低碳經濟轉型提供更為多樣化的理論支持和政策指導。
參考文獻:
[1]林伯強.碳中和進程中的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J].經濟研究,2022,57(1):56-71.
[2]韓文龍,張瑞生,趙峰.新質生產力水平測算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6):5-25.
[3]張夏恒,肖林.數字化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涌現:邏輯框架、現存問題與優化策略[J].學術界,2024(1):73-85.
[4]黃美忠,黃曉坤.長三角城市群旅游業碳排放脫鉤效應測度與空間分異[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2,42(5):170-180.
[5]張壹帆,陸岷峰.新質生產力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共生機理與共進路徑—以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為例[J].湖湘論壇,2024,37(4):36-49.
[6]程丹亞,曾剛.長三角區域綠色技術創新對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影響的空間效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3,32(6):1152-1164.
[7]熊林波,陳聞君.碳交易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24,43(2):66-78.
[8]王遙.綠色金融體系如何推動經濟綠色轉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1):59-67.
[9]藍慶新.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的協調共進[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4(6:18-23.
[10]張鵬偉.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業綠色轉型探析[J].財會月刊,2024,45(20):116-122.
[11]劉慶齡,曾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的機制與路徑[J].寧夏社會科學,2024(3):134-143.
[12]孟添,賀臻,陸岷峰.長三角科創金融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雙目標”路徑研究[J].蘭州學刊,2024(9):87-99.
[13]馬點圓,孫慧,趙燕,等.面向城市包容性低碳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政策的影響與作用機制[J].經濟經緯,2024,41(5):15-27.
[14]孫暢,王湛,劉嘉琦.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的耦合性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0):22-33.
[15]陳瑤,吳婧.區域一體化對工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及空間分異研究—來自長三角城市群的證據[J].東岳論叢,2021,42(10):151-161.
[16]尚勇敏,宓澤鋒.長三角低碳技術創新合作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10):135-145.
[17]周雪瓊.新質生產力、顛覆性技術創新與碳排放績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11):1-6.
[18]陳佳琦,姜海寧,金星星.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格局及驅動機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4,33(5):924-936.
[19]劉誠.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障礙和推進策略[J].區域經濟評論,2023(3):5-14.
[20]孟添,賀臻,陸岷峰.長三角科創金融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雙目標”路徑研究[J].蘭州學刊,2024(9):87-99.
[21]王哲,劉文斐,趙韋舒.數字經濟空間關聯對高質量發展收斂的影響機制——[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11):18-29.
[22]丁濤,盛燕,譚睿鵬,等.全國統一大市場與經濟增長—來自安徽省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12):25-46.
[23]楊龍,葉美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同進階實踐探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5):77-87.
[24]余康,田時中.稅收競爭、技術創新與城市綠色發展——基于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4(5):13-24.
[25]蔣惠琴,陳苗苗,余昭航,等.異質性視角下長三角城市群碳達峰影響因素研究[J].城市問題,2022(8):52-61.
Researchon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DevelopmentModel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under the Goal of Low-Carbon Economy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san Example
JiangYafeng,Guo Yanmei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o044, China;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Xinyu Municipal Committee, Xinyu 3388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oal of a low-carbon economy, emphasizing the enhancemen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us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empirical obje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encompassing policy collaboration,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and panel data from 41 cities from 2010to 2020 were utiliz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icy collabor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s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strengthens the cooperation among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in green industrial chai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oling out. Moreover, core areas exhibit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nhancing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Accordingl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deepening policy collaboration,optimiz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green industrial chains,building a technology-sharing ecosystem,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support for non-core area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regional collaboration; green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Delta
■責任編輯:王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