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2.4;F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5)02-0023-07
一、引言
縣域財政是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也是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長期以來,政府部門關注點主要在如何提高財政收入上,而對財政支出效率,尤其是縣級政府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研究不夠。對地方政府而言,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縣級政府財政效率較低,當前民生支出比例和規模不斷增加,深入研究縣級財政支出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地方城市建設和生活水平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財政應通過合理的評價方法,為資金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二、文獻綜述
國外方面,有學者利用非參數方法對政府財政效率進行評估,如Afonso等使用DEA分析法對葡萄牙地方政府2001年的支出效率進行了評估,發現可以在不增加政府支出的情況下提高績效[1];Worthington運用DEA模型對地方政府支出效率進行評價[2],發現只有少數地方政府資源配置高效。
國內方面,多是運用DEA方法從不同財政層面、不同指標、不同領域探討財政效率問題,如汪柱旺、譚安華通過構建財政支出相關投入指標及財政收入相關產出指標,運用DEA模型考察了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省份財政支出績效,發現經濟發達地區應減少政府財政支出規模[3]。陳詩一、張軍采用DEA非參數技術等方法對財政分權改革后省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相對效率進行了評估,發現多數省級政府財政支出效率欠佳[4]。才國偉、錢金保使用DEA方法測算了我國209個地級市的財政效率,然后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比分析了財政支出和財政效率的空間競爭模式,結果表明需要將財政效率納入考核標準,促使地方官員不能忽視財政效率的空間對比[5]。牛婷等運用DEA 模型從橫向和縱向兩個層面對省級政府財政投資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從各省級政府五年來政府投資效率看,我國省級政府無一生產效率遞增地區[6]。戴新海運用DEA方法選取了科技、民生、城鄉事務等投入指標及經濟、保障、技術、基礎設施等產出指標,對2006—2010年江蘇省各地區財政收入與支出效率分別做了實證分析,通過比較分析發現財政收支效率未表現出經濟越發達地區其技術效率水平越高特征[]。郭平、黃承威運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選取投入產出相關指標,對縣級財政支出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效率進行了測評,結果顯示經濟強縣的效率要普遍高于經濟弱縣[8]。毛軍運用DEA效率模型對地方政府財政效率進行測算,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效率存在區域差異,中部地區地方政府財政效率均值較高,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財政效率均值高于東部地區[9]。莫龍炯等采用DEA方法,實證考察經濟增長目標對地方財政效率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結果顯示經濟增長目標擠壓了民生性支出,通過財政支出結構扭曲機制造成了地方財政效率損失,財政自主權弱化了經濟增長目標引致的財政效率損失,而地區間競爭強化了經濟增長目標的地方財政效率抑制效應[10]。楊林、許敬軒以山東省為例,運用DEA模型,選取人均公共安全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科學技術支出、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人均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人均醫療衛生支出6類指標作為反映政府公共服務財政效率的產出指標,對山東省公共服務財政效率進行研究[11]。
從已有文獻來看,國內外較多采用DEA方法對財政效率進行分析,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但多數研究聚焦在省級、市級層面,縣級財政效率評價相對較少,研究結果對現實意義更強的微觀特征會有所忽略。本文將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廣東省為例,一方面對粵桂湘贛縣域財政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另一方面運用DEA模型,選取適當的投入產出指標,對廣東縣域財政效率進行評價,以期從財政角度為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議。
三、粵桂湘贛縣域財政現狀對比分析
目前,廣東省縣域數量57個,包括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地區的有12個,粵東、粵西地區的有18個,粵北地區的有27個。根據廣東省統計局公布數據可知,2021年,縣域土地面積、常住人口、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占全省的72.20% 、 28.00% 、 12.50% 、 5.10% 、 16.20% ,表明雖然廣東省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縣域經濟創造財政收入的能力嚴重不足。廣東省陸地接壤省份廣西、湖南、江西的縣域經濟,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產業發展等方面與廣東省有較高的可比性,近年來桂湘贛立足自身實際,以產業發展和財政體制引導推動財力增長,對比粵桂湘贛的財政現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廣東省縣域財政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第一,從財政收入和支出看,廣東省縣域財政收支規模高于廣西,低于湖南、江西,財政實力偏弱。
分析廣東省各縣(市)財政收支數據可知,2017—2021年,廣東省57個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為3136.29億元,平均增速為8.43% ,按照不同區域劃分,一般預算收入年平均增速珠三角地區為 11.64% ,粵東、粵西地區為 10.60% ,粵北地區為 5.55% 。具體來看,珠三角地區的封開縣,粵西地區的徐聞縣,粵北地區的連山縣一般預算收入年平均增速較高,分別達到 36.34% 、 41.27% 、 22.65% ,年均增速多數時期為正向,主要原因是基數比較低并且在近兩年獲得較多政策紅利促使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惠東縣等19個縣(市)年均增速遠低于平均水平,梅州市的多個縣出現負增長現象。
2017—2021年,廣東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為13772.92億元,平均增速為 7.27% ,雖然平均預算收入增速超過平均預算支出增速,但收支缺口普遍存在,短期內難以改善。一般預算支出年平均增速珠三角地區為 9.31% ,粵東、粵西地區為6.27% ,粵北地區為 7.03%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較快的有珠三角地區的德慶縣、封開縣,分別為14.83% 、 14.71% ,粵東的饒平縣為 10.70% ,粵北有多個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較快超過 10% ,但每年波動幅度較大,增速不穩。增速較低的新興縣為 1.30% ,而南澳縣則出現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負增長的情況。
從粵桂湘贛四省縣域情況看,如表1所示,桂湘贛縣(市)數量分別為70個、86個、73個,均高于廣東省57個。2021年廣東省縣域GDP為15531.36億元,與江西相近,遠低于湖南,高于廣西,但與桂湘贛相比,廣東省縣域GDP占全省比例較低,僅為 12.50% 。

2021年粵桂湘贛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各縣(市)GDP比重分別為 4.67% 、 3.98% 、 4.38% 、7.00% ,江西縣域財力明顯高于粵桂湘,其中廣東省位于中間水平,縣域經濟地位不突出,財力不足,經濟實力薄弱。
對比財政收支水平,如圖1所示,2017一2021年,廣東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低于湖南和江西,在四省中排名靠后僅高于廣西。除廣西以外,其余各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近五年廣東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平均增速為8.43% ,高于廣西的 8% ,湖南的 7% ,江西的 3% ,表明各省縣域經濟潛力逐漸釋放,并加大了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視程度,但規模增長仍需長期積累。

2017—2021年,廣東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低于湖南省,與江西接近,高于廣西。2021年四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較前一年均有所下降,廣東省下降幅度最小,近五年的平均增速為 7.27% ,低于廣西的 17.35% ,高于湖南的 6.77% 和江西7.06% ,廣東省近幾年加大了對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但財政基礎薄弱,財政實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第二,從財政自給率看,廣東省縣域財政自給率高于廣西、湖南,低于江西,收支缺口大,粵桂湘贛總體上處于低水平區間。
根據統計數據計算,2017—2021年廣東省57個縣(市)財政自給率平均值為 22.25% ,自給率不足 10% 的地區有陸豐市 9.80% 、揭西縣 9.69% 、雷州市 9.07% 、連山縣 9.12% ,連南縣 8.65% ,自給率較高的地區集中在珠三角,最高的鶴山市73.44% 。珠三角地區年平均財政自給率為 38.58% ,粵東、粵西地區為 16.37% ,粵北地區為 18.90% ,表明廣東省縣域財政能力兩極分化明顯。近幾年廣東省縣域財政自給率呈現上升趨勢,縣域財政自我支撐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
2017—2021年,廣東省57個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較小,年平均值為11億元,根據2021年各縣(市)政府決算公開資料,有五分之三的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足以支付教育、社保等支出的單項費用,縣域財力底子薄弱。整理統計數據發現,廣東省57個縣(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小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如圖2所示,存在較大的收支缺口,主要依賴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

從粵桂湘贛財政自給率情況看,如圖3所示,2017一2021年廣東省縣域財政自給率年平均值為22.25% ,高于廣西的 16.39% ,湖南的 20.63% ,低于江西的 33.01% ,但粵桂湘贛四省與全國經濟強縣相比縣域財政自給率偏低。從每年財政自給率變動來看,新冠疫情期間,各省縣域財政自給率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兩年恢復增長勢頭,但粵桂湘贛仍處于低水平區間,地方政府間財政赤字存在“攀比效應”,相鄰縣域的空間溢出效果明顯[12]
從財政收入結構看,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包括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兩個部分,2021年廣東省縣域稅收收入為420.7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比重為 57.95% ,江西縣域稅收收入為754.4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 68.84% ,廣東省與相鄰省份相比,高附加財源少,缺乏財力增長的稅基基礎。廣東省各縣(市)非稅收收入比重為 42.05% ,非稅收入比重較大,徐聞縣高達71.28% ,縣級政府的正常稅收乏力,財政收入缺乏穩定性。

第三,從政府債務看,廣東省縣域政府債務風險低于廣西、湖南、江西,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缺少綜合實力強的帶頭縣(市)。
根據2021年廣東省各縣(市)政府決算公開資料,2021年末廣東省各縣(市)均持有政府債務,政府債務余額共計2693.14億元,占全省政府債務余額的 26.93% 。債務余額最高的博羅縣為109.19億元,債務余額最低的連南縣為1.42億元,各縣(市)債務余額平均值為47.25億元,其中有21個縣(市)的政府債務余額超過50億元,但各縣(市)債務率(年末債務余額占綜合財力比重)平均值為 75.37% ,遠低于警戒線(IMF給出 90% 1150% 的參考范圍,我國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警戒線設定在 100% ),不同地區之間債務率差距較大,最高的是四會市 136.80% ,可以健全地方政府債務重點監控機制,控制高風險地區新增政府債務。
對比粵桂湘贛政府債務情況,2021年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市)的平均債務率為 80.14% ,廣西為 79.90% ,湖南為 93.92% ,江西為 94.27% ,并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越高的縣(市)債務率也相對較高,廣東省與其他三省相比,債務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地方債務風險較低,可以適度優化財政杠桿率,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市)比例廣東為 45.6% ,廣西為 12.90% ,湖南為 37.20% ,江西為 61.60% 。超過50億元的縣(市)廣東省有博羅縣56.12億元,湖南的長沙縣、瀏陽市超過100億元,規模是廣東省的2倍左右,江西的南昌縣和豐城市超過50億元,規模超過廣東省,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缺少綜合實力強的帶頭縣(市)。
四、廣東縣域財政效率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構建
(一)DEA模型介紹
DEA(數據包絡分析)是一種非參數技術效率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起源于Farrell在1957年對生產率的研究,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正式提出了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用來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被稱為DEA有效)。該模型通過線性規劃建立一個由若干有效決策單元(DecisionMakingUnit,DMU)構成的凸性生產前沿邊界,用于評估其他DMU的相對效率。在評估效率時,可以從投入和產出兩種角度進行描述。產出導向型在當前投入不變的條件下,評估各DMU能夠將產出擴大到何種程度,而投入導向型在維持當前產出水平的前提下,評估各DMU能夠將投入減少到何種程度。在規模報酬不變(CRS)的假設下,二者得出的效率水平相等,在規模報酬可變(VRS)的假設下,結果則可能不同。從應用看,對應規模報酬不變的CRS模型稱作CCR模型,對應規模報酬可變的VRS模型稱作BCC 模型。由于不完全競爭和財務約束等因素,財政資源的投入和產出不在最優規模上運行,這時可能會導致CRS測度的綜合技術效率被規模效率所混淆,而VRS模型可區分并計算不受規模效率影響的純技術效率,故本文采用VRS假設下的產出導向型效率值,作為評價財政效率的依據。
模型假設有 Ωn 個決策單元DMU,記為 DMUj
,每個DMU有 ?m 種投入,記為 xi
, q 種產出,記為 yr ( r=1 ,2,…,q) ,當前要測量的DMU記為 DMUk ,產出導向BCC 模型如下:




λ?0;s-?0;s+?0;
(204號 i=1,2,…,m;r=1,2,…,q;j=1,2,…,n 其中, θ 代表效率值,范圍為
s+ 為松弛變量,分別表示投入的冗余和產出的不足。當 θ=1 ,
, s+=0 時,被評價DMU位于前沿面上,處于技術有效的狀態;當 θlt;1 時,被評價DMU為技術無效率狀態[13]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要度量縣域財政效率,必須計算縣級財政承擔的主要支出項目的投入和產出情況,設置合理的指標體系。一般來說,DMU的數量不應少于投入和產出指標數量的乘積,同時不少于投入和產出指標數量的3倍[14],即 n?max
,
;DEA不要求投入指標或產出指標之間不存在高度相關性(共線性),共線性的存在不會導致錯誤的分析結果;另外,指標選取還應在全面性、可行性和數據的可得性等方面進行適當取舍。綜合以上考慮,本文構建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為保障縣域變量間的可比性,在指標選取上本文均采用人均指標進行考察。以人均地方財政支出作為度量廣東省縣域財政效率的投入類指標,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所消耗的財力投入。產出類指標反映政府財政資源具體使用效率和成果,包括利用財政手段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和改善社會成員發展環境的社會效率[15],借鑒已有研究,以代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以及科技創新水平的8類指標作為反映縣域財政效率的產出類指標。
五、廣東縣域財政效率分析
本文基于產出導向的BCC模型對廣東縣域財政效率進行評價,利用MaxDEA軟件,以廣東省57縣為樣本,選取2022年具體數據進行計算,數據來源于廣東各市統計年鑒、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得到廣東縣域財政效率測算結果,見表3。

第一,57縣產出導向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為0.818,表明在現有產出水平下,平均有 18.20% 的資源被浪費。開平、鶴山、四會、普寧、陽春、雷州、廉江、吳川、遂溪、高州、樂昌、南雄、仁化和英德14個縣(市)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為1,且所有投入和產出的松弛變量均為0,說明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均為DEA有效,在所有考察縣(市)中占 24.56% ,說明廣東縣域財政效率不高,各縣(市)的綜合效率差別較大,存在效率不均衡的問題;DEA無效縣(市)數43個,占 75.44% ,其中得分排名靠后的是南澳、德慶、揭西、陸河、龍門等縣(市)。
第二,博羅、海豐、乳源、蕉嶺、大埔、連山6個縣(市)純技術效率有效,反映了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規模一定的前提下,其財政資金管理水平較高,而規模效率無效,導致綜合技術效率小于1,其投入、產出和規模不相匹配,需要調整規模才能達到DEA有效,在所有考察縣(市)中占 10.53% ;從規模報酬來看,這6個縣(市)均為規模報酬遞減,說明增加財政的投入水平并不能解決支出低效問題,需要減少規模,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才能達到DEA有效。
第三,信宜、陽山、化州、連州、紫金、始興、懷集、臺山、陽西、徐聞等37個縣(市)為DEA無效,其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這些縣(市)出現投入冗余、產出不足或者二者兼有的情況,需要分析各項投入和產出的原始值、松弛變量、目標值并進行調整以達到DEA有效,如惠東縣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投入出現冗余,應適度減少人均財政支出,與之對應的人均用電、人均藏書、人均衛生床位和人均專利量等產出不足,不足率分別達到 24.50% 、 40.30% 、 86.20% ;信宜市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應擴大投入產出規模,增加人均用電量、人均藏書量和人均專利量等產出;DEA無效縣(市)在所有考察縣(市)中占 64.91% ,說明廣東省絕大部分縣(市)財政投入的結構與規模均未達到最優,存在較大調整空間。
第四,從各項產出指標來看,測算結果顯示人均用電量松弛變量均值1564.59、非0的縣(市)27個,人均藏書量松弛變量均值0.09、非0的縣(市)19個,人均專利量松弛變量均值1.86、非0的縣(市)30個,表明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文化事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效率較低,大部分縣(市)未達到理想產出。
六、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本文對比了廣東省與相鄰省份2017—2021年縣域財政狀況,并運用DEA方法測算了廣東省57縣(市)的財政效率,主要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廣東省與周邊省份相比,縣域經濟規模偏小,財政收入不足,財政自給率較低,但近幾年由于廣東省多措并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財政收支狀況得到改善。第二,廣東省57縣(市)綜合技術效率值差異較大,有14個縣綜合技術效率最優,整體占比偏低,但在珠三角、粵東和粵西、粵北各地區均有分布,其中粵東和粵西占 50% ,粵北占 29% ,珠三角占21% ,并未表現出經濟水平越高的地區財政效率也越高的特征。第三,DEA無效的縣(市),粵北占53% ,粵東和粵西占 26% ,珠三角占 21% ,且絕大多數為規模報酬遞減,表明財政資金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浪費現象,粵北地區尤其嚴重,地方政府應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第四,松弛改進主要在基礎設施、文化事業、科技創新等方面,表明地方政府應增加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二)建議
根據測算和結論,對提高縣域財政效率,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平衡區域財政效率差異。省級政府在制定財政政策時,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適當傾斜,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加大對基層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財政保障能力,促進區域間財政效率的均衡發展。
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對于經濟水平高但財政效率低的縣(市),應將財力更多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民生項目上。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強農村道路、水電、通信等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在教育文化方面,建設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等,豐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在醫療衛生方面,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升級改造醫療設施。同時,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產業發展、農村環境整治、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等項目,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三是壯大縣域經濟規模,增加財政收入。對于經濟水平低但財政效率高的縣(市),財政資金應重點用于產業發展,根據縣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財政扶持力度。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進而擴大稅基,提高財政收入。
四是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考核體系和監督機制,加強預算管理,實施科學、精細的績效評估,不盲目增加財政支出規模,充分論證、評估績效目標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經濟價值。對于資金使用效率高的項目和部門給予獎勵,對于浪費資金的行為進行問責,確保資金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Afonso A,Fernandes S.Measuring Local Government SpendingEfficiency:Evidence for the Lisbon Region[J].RegionalStudies,2006,40(01) : 39-53.
[2]Worthington A C.Cost Efficiency in Australian LocalGovernment:AComparativeAnalysis ofMathematicalProgramming and Econometrical Approaches[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mp;Management,2000,16(03):201-223.
[3]汪柱旺,譚安華.基于DEA的財政支出效率評價研究[J].當代財經,2007(10):34-37.
[4]陳詩一,張軍.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國社會科學,2008(04): 65-78+206
[5]才國偉,錢金保.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與財政效率競爭[J].統計研究,2011,28(10):36-46.
[6]牛婷,李斌,任保平.我國財政投資效率研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33(05):55-59.
[7]戴新海.基于DEA的地方財政效率實證研究:以江蘇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08):56-61.
[8]郭平,黃承威.縣域城鎮發展財政支出效率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地方財政研究,2015(03):63-68.
[9]毛軍.地方政府財政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實證研究—基于監督力度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9(06):99-106.
[10]莫龍炯,葛立宇,馮沚貽.經濟增長目標與地方財政效率損失[J].財經論叢,2023(09):36-46.
[11]楊林,許敬軒.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公共服務財政效率評價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46-51.
[12]李尚蒲,羅必良.地方政府競爭:財政赤字擴張及其攀比效應—來自縣域的證據[J].學術研究,2015(09):66-75+160
[13]成剛.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與MaxDEA軟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14]CooperWW,SeifordL M,Tone K.Data Envelopment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Applications,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M].New York:Springer,2007.
[15]楊海生,才國偉,李澤檳.政策不連續性與財政效率損失—來自地方官員變更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5(12): :12-23+187
(責任編輯:段子旭)
Research on the Fiscal Efficiency of Counties Based on the DEA Model :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Yi-qun (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Hong Kong,Macaoand Pearl River Delta,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Abstract:Financialsupportisanimportantmean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ounty-leveleconomies.Thisarticleconductsa comparativeanalysisofthescaleandgrowthratesoffiscalrevenueandexpenditureatthecoutylevelinGuangdong,Guangxi,Hunan, andJiangxiprovinces.Additionall,itusesthe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modeltocalulatethefiscaleficiencyof5outis inGuangdong Province.Theresultsshowthatthefiscaleficiencyofmostcountisisothigh,andthereisnoharacteristcidicating thatthehighetecooiclevelfegionteigritsfiscaleficiecyTeretustosaleofisaefciecyforthevstjority ofcountiesthatarenotDEAficientaredecreasing,meaningthatfinancialfudshavenotbeenfullutilized.Moreover,teency ffscalexpenditureinmostcountiesisrelativelylowinaspectssuchasinfrastructure,educationandculture,and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Basedonthesefindings,relevant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improvethefiscaleficiencyofcountis,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ion,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economies.
Keywords:County-level economy;Fiscal efficiency;Regional coordination;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