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從單一思政課程轉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成為培養青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實踐要求。自2004年《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發布后,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途徑逐步深化,尤其在體育課程中,其獨特的實踐性和價值引領作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和品格塑造[1]。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是:內化身體價值與體育精神、培養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塑造國家意識與社會責任感[2]。雖然課程思政理念在體育中得到廣泛認可,但實施中仍面臨諸多挑戰。現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論框架與宏觀層面的探討,忽視了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許多體育教師思政意識薄弱、教學方法單一、資源匱乏,影響了課程思政效果[3]。特別是在思政與體育融合方面,思政資源、方法和評價機制不完善,缺乏系統支持。因此,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推動思政與體育深度融合,成為當務之急。本研究,分析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現狀,并提出優化策略,旨在推動教師能力提升,增強體育課程育人效果,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一、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與構成
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通過制度規劃推進“三全育人”改革,構建大思政體系。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指教師在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特別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內容有機融合的能力[4]。這一能力直接影響思想政治的落實及學生思政素養、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尤其在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通過實踐性、集體性和互動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價值觀。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1)思政認知能力,即教師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意識到體育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是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場所。具備此能力的教師能主動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②)教學融合能力,即教師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課程內容的能力,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課堂互動。教師應通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公平、責任、誠信等,并借助多樣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社會規范的認同;(3)教育素養,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政治素質和文化修養。高素質的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并通過自身行為規范體現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4)價值引導能力,即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能力。通過體育,教師能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道德意識。如在體育競賽和合作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已取得一定進展并得到廣泛認同,實際操作中,體育教師在思政意識、教學融合和資源應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思政意識不足
當前部分體育教師對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5]。首先,體育課程的誤解與局限性。許多教師仍將體育視為僅限于體能和競技水平的提升,并未意識到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潛力。體育集體項目和競賽,能夠有效培養團隊精神、規則意識和公平競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若教師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將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部分教師未能將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有機結合,存在割裂性思維。雖然課程思政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所有學科,多數體育教師仍將其視為課外活動或獨立部分,未在課程設計中加以整合。這種割裂的教學方式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課后集體主義討論若未通過體育實踐讓學生理解價值觀,便容易變得空洞,難以產生共鳴;最后,思政意識的缺乏導致體育課程未能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潛力,教師未能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學生也常將其視為“附加任務”,影響了思政教育的認同與接受度。
(二)課程融合能力欠缺
雖然體育課程具備獨特的思政教育特質和資源[,但是體育教師在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時仍面臨挑戰,導致其效果未達預期。首先,跨學科整合能力不足。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屬于不同領域,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跨學科整合能力。然而,許多教師未能有效將思政內容與體育課程融合。例如,在教授籃球時,雖也提到團隊合作,討論往往停留在技能層面,未能深入結合集體主義和公平競爭等價值觀,導致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缺乏內在聯系;其次,很多教師采用表面化的課程融合方式。課堂上可能討論愛國主義或集體主義等主題,但這些討論通常與體育知識和技能訓練無關,缺乏實際聯系,未能深化思政教育的內涵;最后,課程思政的形式化和碎片化使教育未能形成系統性鏈條。雖然思政內容在課堂上有所涉及,但缺乏長期規劃和系統指導,未能在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深遠影響。
(三)教育素養不夠
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直接影響體育課程思政的效果[。縱使許多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表現出色,但在政治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制約了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首先,諸多教師的專業背景集中于體育教育或訓練領域,導致其思想政治素養較為薄弱。哪怕在運動技能傳授方面具有優勢,但缺乏系統的思政理論學習,難以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課堂,無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部分教師在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時缺乏足夠的思考。很多教師關注短期技能傳授,忽視課程思政的長遠規劃,導致思政內容多停留在課后道德討論,未與體育技能深度融合,未能充分發揮育人作用;最后,很多體育教師未接受系統的思政教育培訓,尤其是如何將思政融入體育課程的培訓仍然不夠。盡管部分高校已將思政教育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但大量教師依然缺乏必要的培訓,無法靈活運用思政策略或通過生動教學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教學方法單一
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單一制約了其建設進展。雖然現代教育技術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新機遇,許多體育教師仍依賴傳統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影響了課程思政的實施。首先,傳統教學方法的依賴。體育教師通過講解和示范教授技能,雖然有效,但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感。這種“教師主導”的方式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和課堂互動,尤其在課程思政中,無法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其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足。雖然現代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互動工具,部分教師未能充分利用,導致課堂互動性降低,未能通過視頻教學、在線平臺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參與感;最后,缺乏創新教學方法。許多教師未采用更具互動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和小組合作學習,限制了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與內化。
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優化策略
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是推動“三全育人”理念落實的關鍵。體育課程不僅促進學生體質與身心發展,還承擔著培養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任務。因此,提升體育教師在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基礎。為此,本文提出4項優化策略,旨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提升思政意識與理念認同
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與理念認同是推動體育課程思政的關鍵。首先,加強思政理念的系統化培訓。高校應定期組織思政教育培訓,幫助體育教師認識到體育課程不僅是體能訓練,更肩負培養學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的任務。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其次,提供政策引導與支持。高校應制定明確的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細則,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并提供資源支持,促進教師之間的協作與交流,推動思政教育的落實;最后,設置體育課程思政的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將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現納入績效考核,通過獎項評選等方式激勵教師,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促使其更加重視思政教育實踐,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更加主動地融入思政內容,提升教育效果。
(二)提高課程融合能力
體育教師的課程融合能力是實現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首先,開展跨學科整合培訓。高校應定期組織跨學科課程融合培訓,幫助體育教師理解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并掌握將思政內容融入體育教學的具體方法,使教師能夠靈活運用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課堂設計和教學方法的融合能力;其次,推動示范課程與協作教學。高校應鼓勵設計具備思政教育特色的示范課程,供教師參觀和借鑒。同時,推動體育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的協作教學,通過聯合授課,共同探索思政教育在體育課堂中的具體應用,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方法共享,提升課程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最后,促進教學反饋與持續改進。高校應建立教學評估和反饋機制,通過課堂評估、學生反饋和同行評審等方式,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并為教師提供改進的方向。定期的教學研討和觀摩活動能幫助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持續提升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提升教育素養與政治素養
體育教師的教育素養與政治素養是確保體育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基礎。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在思想政治理論和教育藝術方面不斷提升,以實現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首先,強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高校應定期組織思想政治培訓,提高體育教師提高政治敏銳性和理論水平,增強其責任感,并通過專題講座和學習活動,使教師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然融入體育課程;其次,構建系統的思政教育培訓體系。高校應建立分層次、系統化的培訓體系,為不同職稱和教學階段的教師提供差異化內容,幫助初級教師掌握基礎理論與教學方法,經驗豐富的教師則應側重于如何將思政內容與體育教學深度融合,以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最后,促進教學實踐與反思結合。通過教學觀摩、同行交流和自我反思,教師可持續優化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互動性并深化思政教育效果。定期的教學研討和經驗分享為教師提供了持續改進的機會,確保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四)豐富教學方法與提升互動性
豐富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并提升課堂互動性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應鼓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式教學等互動性強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反思,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在體育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團隊合作、公平競爭等價值觀,幫助學生內化思政內容;其次,整合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使用多媒體、在線平臺等技術手段,教師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并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動性。例如,通過視頻分析和在線討論,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體育活動中的思政元素,增強參與感和認同感;最后,引入情境教學法與翻轉課堂。情境教學法通過設計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實際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場景中體驗集體主義、公平競爭等思政內容。
而翻轉課堂通過課前自學與課堂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通過討論和實踐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
結語
“教書育人,立德樹人”。課程思政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想品德的培養。本文,分析了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現狀,并揭示了思政意識不足、課程內容融合困難、教育素養欠缺和教學方法單一等挑戰。為應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升思政意識與理念認同、提高課程融合能力、提升教育素養與政治素養、豐富教學方法與提升互動性等優化策略,為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可行路徑,推動了“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隨著政策體系和教師培訓機制的完善,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體育項自教師能力提升的差異及其對課程思政的影響,并深入研究教師評價機制,以促進教師能力發展。課程思政的推進將為學生思想政素養和全面發展提供支撐,助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
本文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三全育人”背景下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Y03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兵,肖巧俐.新時期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問題闡釋與實施路徑[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11):23-31.
[2]徐成立,羅秋蘭,孫軍,等.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1,(09):98-104.
[3]靳玉樂.新時代高校教師一般育人能力探討[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4):1-12.
[4]董捷浩,姚績偉,孫波,等.體育專業課教師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邏輯、問題與實踐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02):82-90.
[5]常益,張守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目標指向及實踐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9):24-32.
[6]趙心煒.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價值與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1,(11):98-103.
[7]李國華,卞輝,李艷茹.困境與突破: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發展策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05):633-640.
(作者單位:1.三峽大學體育學院2.武漢市光谷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