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新聞出版領域智能推薦系統的優化及其對行業的影響。在共享信息空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聞出版業面臨著信息篩選過濾以及數據系統間互操作等難題。文章分析了構建有效智能推薦系統的核心挑戰,包括減少內容數據歧義、打擊假新聞等,并從法律保障與技術標準兩個維度提出優化路徑。構建智能推薦系統不僅能夠推動新聞出版業生態鏈建設,還能引導行業創新發展,提升用戶信息消費體驗。文章強調,需在法律和技術標準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從而為智能推薦系統在新聞出版業的應用提供支持。
關鍵詞:新聞出版 智能推薦系統 數據質量 數據互操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共享信息空間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信息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新聞出版業作為信息內容生產傳播的核心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共享信息空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中心地位,推動了媒介形式的創新,如博客、播客、短視頻和直播等;另一方面,信息過載、假新聞傳播以及數據系統間互操作難題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共享信息空間(Shared Information Space)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1992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開放了第一個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旨在通過開放獲取的思想和圖書館服務模式,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協作。[1]此后,該模式在北美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廣泛流行。2017年,Fabian Angelstorf等人在國際軍事通訊與信息系統會議(ICMCIS)上提出了共享信息空間的新定義,將其視為一個分布式數據庫,強調基于上下文的過濾機制。[2]盡管兩種說法在具體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其核心理念均指向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協作。
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中,共享信息空間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它不僅整合了海量的信息資源,還通過算法推薦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送。然而,隨著信息量的爆發式增長,共享信息空間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如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假新聞傳播迅速、用戶篩選信息難度增加等。這些問題對新聞出版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優化推薦系統成為新聞出版業應對挑戰、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推薦系統作為信息過濾的重要工具,能夠根據用戶的偏好和行為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幫助用戶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然而,當前推薦系統在新聞出版領域的應用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內容數據歧義、假新聞傳播以及數據孤島現象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推薦系統的推薦質量和效果,也對新聞出版業的生態鏈建設、創新發展和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研究智能推薦系統在新聞出版業中的應用,對于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優化推薦系統對新聞出版業的實踐意義
推薦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早期的推薦系統主要基于簡單的規則。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薦系統逐漸演變為更加復雜和智能的系統,包括協同過濾、基于內容的推薦以及混合推薦方法。而推薦系統之所以能夠精確地預測用戶偏好,提供更相關的推薦,為提供個性化的內容開辟新的可能,是因為推薦系統集成和利用的是共享信息空間的數據。對新聞出版業而言,一方面,推薦系統精準匹配用戶偏好,提升內容觸達效率,為媒體開拓個性化服務場景(如定制化新聞簡報),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歷史行為數據可能導致信息繭房,削弱公共議題的傳播廣度;同時,推薦系統的算法偏見可能放大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損害媒體公信力。
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媒體平臺,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來推送個性化新聞內容,這種模式在對傳統新聞出版行業構成挑戰的同時,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推動新聞出版業生態鏈建設
有效的推薦系統通過實現數據系統間的互操作性,促進了信息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流暢傳遞和有效協作,從而加強了內容創作者、發布平臺、分銷商等各方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互操作性會促進產業鏈的協同工作,使得內容創作者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幫助發布平臺根據用戶的反饋優化內容推薦策略;讓分銷商能夠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制訂出更加合適的營銷方案。
此外,推薦系統的應用還可以拓展新聞出版產業鏈的環節。基于推薦系統,新聞出版業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這些新模式將為產業鏈的各方參與者創造更多價值,涵蓋付費閱讀、個性化廣告推送、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等新興服務。
(二)引導行業創新發展
推薦系統的出現為新聞出版業注入了新的技術和理念,激發行業的創新活力。在技術創新方面,為提升推薦系統的準確性,相關機構和企業會不斷探索和研發新技術,如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些技術的應用與進步將極大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在業務模式創新方面,推薦系統為新聞出版相關機構提供了開發新業務模式的可能性,例如個性化定制、精準營銷等,這些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強用戶體驗;在應用場景創新方面,隨著推薦系統在新聞出版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從最初的內容推薦發展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這不僅將豐富用戶的信息消費體驗,也為行業的多元化發展開辟新路徑。
(三)提升用戶的信息消費體驗
推薦系統的核心在于提升用戶在信息消費過程中的體驗。高質量的推薦系統能夠激發用戶興趣,引導用戶發現更多符合個人喜好的內容,增強用戶對信息內容的消費熱情。通過統一和協調推薦系統的標準,確保推薦索引的有效性和內容的相關性,從而降低用戶在信息檢索和篩選過程中的時間成本。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推薦系統會成為用戶的得力助手,幫助用戶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避免注意力浪費在無關信息上。推薦系統的個性化定制功能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內容推薦,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消費需求。例如,通過用戶畫像,推薦系統可以精準識別用戶的興趣領域、閱讀習慣和偏好,從而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新聞推送。
二、新聞出版業智能推薦系統的核心挑戰
在共享信息空間中,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數量龐大,信息質量難以把控。媒體內容的深度和質量下降,用戶難以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同時,信息流動速度過快,假新聞和錯誤信息的傳播速度遠超傳統媒體,對媒體的信譽和公眾的信任造成損害。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信息篩選與過濾機制,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成為新聞出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內容數據歧義
推薦系統的核心在于通過數據挖掘和算法預測用戶偏好,進而提供個性化的推薦內容。然而,內容數據的歧義性會嚴重影響推薦系統的準確性。例如,相似名稱或同名的媒體機構和內容在不同數據系統中可能被誤識別,致使推薦結果失準。另外,不良行為者可能利用這種歧義性,通過“分身”現象惡意操縱推薦系統,傳播虛假信息。
為減少內容數據的歧義,推薦系統需要建立統一的內容收錄標準,明確可信賴的內容來源,并將不良行為者排除在外。同時,推薦系統應加強數據審核與管理,確保數據的權威性和可信度;還可以通過為媒體機構建立唯一標識符,避免因名稱相似而產生混淆。
(二)假新聞與內容造假
假新聞和內容造假是當前新聞出版業面臨的重大問題。推薦系統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使其成為假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例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臉書上大量假新聞的傳播對選民的觀點和投票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構建高質量的推薦系統必須確保數據源的可靠性,應優先選擇信譽良好的新聞出版機構和內容創作方。
其實,推薦系統可以通過將算法優化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識別和過濾假新聞。例如,YouTube在2019年更新了推薦算法,以更好地保護兒童免受不當內容的影響。通過技術手段和法律保障相結合,推薦系統可以在打擊假新聞和內容造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數據互操作難
數據互操作性的缺失導致用戶行為數據、新聞內容特征與外部知識庫無法有效整合,進而削弱推薦結果的全面性與時效性。共享信息空間中“信息孤島”現象(如新聞機構、社交平臺與第三方數據庫的異構系統)將嚴重制約推薦系統的效能。例如,社交媒體平臺的實時熱點數據與傳統新聞機構的深度報道庫缺乏聯動,會使推薦內容偏向碎片化,降低用戶獲取系統性信息的效率。
為增強數據互操作性,推薦系統可以通過推動跨平臺數據標準的統一化,建立高效的數據協同機制。或者制定行業通用的數據接口規范,要求新聞出版機構、社交媒體平臺及第三方數據庫采用統一的元數據標識,明確數據格式、字段定義及傳輸協議等。通過技術協同與行業協作,提升數據互操作性,為推薦系統打破信息壁壘、優化內容生態提供關鍵支撐。
三、智能推薦系統的優化路徑
推薦系統的優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數據科學、機器學習、用戶體驗設計等多個領域。當然,優化有效推薦系統的路徑中,最直接的路徑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如開發基于用戶行為的個性化推薦、使用數字優化技術構建推薦模型等。但是,要想構建出可持續的有效推薦系統,同時確保系統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可靠性,則需要從法律法規保障體系與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兩個方面來考慮。在實踐中,很多國家和地區政府、機構一直在積極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數據的質量,完善政策法規,為數據互操作提供法律保障。但在標準支撐體系建設方面,盡管目前共識已然達成,但工作剛剛起步。以下主要就法律與標準化兩條路徑作簡單梳理。
(一)法律保障路徑
1.全球原則
《聯合國信息完整性全球原則》(UN Global Principles for Information Integrity)強調糾正全球信息流控制權失衡的必要性,提倡信息消費的自主權和透明度。這一原則為各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了指導。
2.歐盟法規
歐盟在數據保護和內容監管方面制定了多項法規。例如,《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對個人數據的收集、處理、傳輸和存儲提出了嚴格要求;《數字服務法案》(DSA)和《反虛假信息行為守則》(EU 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旨在提高網絡內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歐洲媒體自由法》(EMFA)草案關注媒體所有權的透明度,保障媒體的獨立性和多元性。
3.各國法規
各國也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旨在保護新聞內容和用戶權益。例如,英國的《網絡安全法案》(Online Safety Act)不僅保護新聞內容,還涵蓋社交媒體上的新聞發布;澳大利亞的《新聞媒體和數字平臺強制議價法案》(News Media and Digital Platforms Mandatory Bargaining Code)要求互聯網公司就使用新聞內容與媒體進行議價;加拿大的《在線新聞法》(The Online News Act)則規定互聯網平臺需為使用新聞內容付費;中國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構成了中國數據治理的核心框架,對數據處理、個人信息保護以及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規范。
這些法律法規的共同特點在于:既強調用戶在信息消費和個人數據使用方面的權利,又對網絡服務商、平臺和內容提供商的責任與義務作出明確規定。然而,法律的穩定性和被動性限制了其規范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各國仍在持續更新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二)技術標準路徑
1.統一協調標識
標識標準在推薦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為每個實體(如用戶、商品或內容)分配唯一的標識符,可以確保數據在不同系統中的準確識別和互操作。標識符應遵循國際標準,確保其全球唯一性,在不同的系統和數據庫中準確識別同一個實體。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開始推進相關的統一的國際標準文件,以提高數據互操作性。
2.元數據管理
元數據是描述數據的數據,通過元數據管理,可以將詳細的元數據與每個標識符相關聯,便于不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在推薦算法的開發與優化過程中,標識標準被集成到算法中,確保算法能夠基于統一的標識符處理數據,從而提高推薦的準確性和相關性。
3.跨域推薦
標識標準的應用讓跨域推薦成為可能。在推薦算法的開發與優化過程中,將標識標準集成到算法里,能確保算法基于統一的標識符處理數據,進而把用戶在一個平臺的行為數據用于另一個平臺的推薦,拓寬推薦系統的應用范圍。協同過濾算法可借助統一標識符追蹤用戶行為,以此提高推薦的準確性。在模型訓練和評估階段,使用帶有統一標識符標準的數據集,有助于模型學習到一致的用戶特征,還能在評估時準確跟蹤推薦效果。
通過實施統一協調標識、元數據管理以及跨域推薦等技術標準路徑,可以有效提升推薦系統的性能和用戶體驗。這些標準化措施不僅促進了數據的高效流通和集成,而且增強了推薦算法的準確性和適應性。未來,隨著相關國際標準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可能會建立一個更加開放、互操作性強且用戶個性化的推薦系統生態。
四、結論
推薦系統在新聞出版業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推薦系統不僅能幫助用戶在海量新聞內容中發現感興趣的信息,提高內容曝光率,引導內容被發現;還能通過收集用戶互動數據,為新聞出版業反饋內容受歡迎程度,進而指導內容生產和發布。然而,構建有效的推薦系統仍面臨諸多挑戰:法律保障的穩定性和被動性,限制了其在快速變化的網絡環境中的適應性;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也需克服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進一步探索如何在法律和技術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實現推薦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將對整個網絡環境和社會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馬春花.近年來國內信息共享空間實例研究綜述: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4(9):279,281.
[2]Angelstorf F,Apelt S,Bau N,et al. Shared information space[C].//A solution for a global information grid.I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ICMCIS).IEEE,Oulu,2017(6).
(作者單位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