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小學階段朗讀學習的重要目標,需以正確、流利朗讀為基礎,且不同學段的要求呈進階式提升。這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段要求的程度表述中就可以看出,第一學段是“學習用”,第二學段是“用”,第三學段是“熟練地用”。因此,教師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應根據學段要求開展訓練,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
一、第一學段:體現語氣與角色
在第一學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主要結合兩個方面的學習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一是根據句末的標點符號表達的語氣,引導學生讀出相應的感情;二是根據文本內容中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與表現,引導學生讀出相應的感情。
在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中,體現語氣的訓練內容,在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秋天》中就已出現了,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比尾巴》的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初步讀好問句”,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多想去看看》的課后練習中有“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朗讀課文,讀好霧說話時的語氣”,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大象的耳朵》的課后練習中明確提出“注意讀好問句”。
此外,在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中,體現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與表現的訓練內容,最早出現在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雨點兒》的課后訓練中,在后續的故事類課文里,編者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等方面的具體訓練要求,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公雞和小鴨子》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讀好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對話”,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青蛙賣泥塘》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當然,在第一學段中,編者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像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一匹出色的馬》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從上述梳理看,第一學段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主要是以語氣、角色為抓手,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跟讀,逐步實現學習的基本要求。
二、第二學段:體會個性與場景
在第二學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主要以自主朗讀為主,加上教師的指導、點撥,學生讀出文本所表達的不同形象的個性,注意通過朗讀體現不同性別、年齡、身份、處境的角色特點,以不同的基調讀出文本中不同的場景、故事情節。
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里描述的大青樹下的小學學生上課“窗外十分安靜”的畫面,以及下課時的熱鬧場景,都充滿新鮮感。教師應指導學生以新奇的語調朗讀課文,既要讀出畫面感,又要讀出自已的欣賞和向往之情。又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中的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盡顯二者的個性。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讀出鐵罐的高傲蠻橫、陶罐的平和謙遜。
三、第三學段:體悟情境與內心
第三學段的學生,經過了四年的朗讀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第三學段的朗讀訓練目標指向熟練地讀出文本中的獨特意境和人物內心的真摯情感。學生需要在自主領悟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朗讀課文,能夠讀出文本中的人物的感情變化。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到母親工作的工廠向母親要錢買長篇小說見到的情形,其中的排比句寫的是母親起身抬頭見到“我”的場景,飽含真情。學生讀這樣的文字時,不能以較快的語氣朗讀,而要邊讀邊想象每一幅畫面,朗讀的語氣應該是緩慢的,句子中的重音應讀出足夠的長度,每讀一個句子有一個較大的停頓,語調則是吃驚中蘊含著震撼、疼惜、自責等情感。學生這樣才能讀出這一語段中作者最真切的內心世界。
總之,小學階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訓練,使之成為深入理解與把握課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