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歌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實際上,許多詩人在創作中都自覺追求以畫面入詩,使作品呈現立體的藝術美感。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中,就有很多詩句能夠體現出畫面美,編者往往在課后練習中提出“邊讀邊想象畫面”之類的學習要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抓住作品中有畫面感的詩句,分析構成畫面感的關鍵詞,尋找突出畫面感的意象組合,體悟畫面帶來的深邃意境,從中領悟古詩詞的內涵。
一、在感受語言中想象景象
古詩詞中的畫面并非由線條和色塊組合起來的真實畫面,需要通過讀者的想象才能呈現出作者表達的景象。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詩句中體現畫面感的語言,引導學生想象相應的景象。
1.重視意象性詞語組合
意象性詞語是指詩歌中那些承載詩人感情且具有畫面營造力的詞語,也是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想象畫面的抓手。這種帶有意象性的詞語在詩句中看上去只是一些很平常的詞,但是它們互相組合在一起,就能夠形成一種獨特的畫面感,讓人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讀這樣的詩句,畫面就很清晰地呈現在腦海中。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的一首題畫詩,盡管蘇軾所題之畫早已不見了,但是我們透過詩人的詩句,還是能夠看到那幅畫中的景象。在詩的前兩句中,蘇軾選取了竹、桃花、江(水、岸)、鴨等意象進行組合,形成了一幅畫:遠景是隱約的竹林邊有三兩枝桃花,預示著已經春回大地了;近景則是清清的江水中,一群鴨子一邊游動一邊鳴叫。
2.抓住關鍵性動詞串連
在古詩詞中,作者十分注重對字詞的推敲,尤其注重巧妙地運用動詞,化靜為動,營造動感強烈的畫面。這樣的動詞在詩句中能夠發揮關鍵的串連畫面的作用,為學生提供非常充足的想象空間。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捕捉詩句中的關鍵性動詞,通過品讀、咀嚼與聯系,將詩句中的景象形成畫面。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楓橋夜泊》,作者張繼在詩中著力描寫的是深秋的夜晚自己獨自漂泊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月落、江楓、漁火等景象的接連出現,使外面的世界看上去是那么靜,在這種靜謐的夜色中,連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都能夠清晰地傳過來。詩中的動詞“到”看上去太普通了,說的是夜半鐘聲能夠傳得很遠很遠,實際上,這里并不是說鐘聲傳到客船上,而是說客船中的詩人清楚地聽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說明詩人夜半了都還是醒的,愁得睡不著。由此可見,一個“到”字,把全詩的愁緒都串聯起來,形成了一種令人壓抑的畫面感
二、在比較意象中體悟詩情
意象是古詩詞中體現畫面感的重要因素。有時候,學生單獨看一首古詩詞中的意象,獲得的畫面感不是那么明晰,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多方比較的策略,進而發現詩句意象中隱含的言外之意。
1.比較相同題材,想象作品意象
古詩詞按照題材可以分成多種類型,如山水、送別、懷古、哲理、節令、邊塞、田園等。在同類題材中,不同詩人創作的作品有著不同的意象,呈現的畫面感也不同。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題材相同的一組詩,從比較中發現異同,既體會出不同詩人選擇意象形成的畫面感的特點,又能夠加深對該類作品的共性認識。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元日》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題材上看都是描寫傳統節日的,但是詩中的意象及相關畫面全然不同。王安石在《元日》中,寫的是人們過大年的情形,歡慶是主旋律,以爆竹、屠蘇、桃符等為意象,組合成一幅家家除舊迎新、團圓歡聚、共慶新春的祥和畫面,也是中國人最在意的一種節日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王維寫的是人們過重陽節的情形,思念成了主旋律,以茱萸等為意象,組合成為一幅隔空思念的圖畫:畫面的一方是王維獨自一人遙望遠方的家鄉;畫面另一方是一家人登上了高處,插著茱萸避邪。盡管兩首詩都屬于描寫傳統節日的經典作品,但是兩首詩在意象的選擇及形成的畫面感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王安石有置身節日中的感覺,爆竹是他在放響,屠蘇酒是他在喝,桃符是他在換,他正與家人一起歡歡喜喜過大年;王維明顯有置身節日外的孤寂感,只能想象一家兄弟在重陽登高、插茱萸的情形。
2.比較共同意象,體悟詩情畫意
在古詩詞中,作者經常選用一些傳統文化意象,比如,月亮、楊柳、鴻雁、梅花等,形成個性化的表達。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對于這些傳統文化意象,需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通過比較認識詩人因創作心境的不同,寄托在相同意象中的情思也各異。以月亮為例,李白在《古朗月行》中,以“呼作白玉盤”描述月亮在兒童眼中的潔凈美好;王維在《山居秋暝》中,以“明月松間照”描述秋夜山中的空靈,讓人有置身人間有如仙境般的感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以“今夜月明人盡望”描述中秋的月亮是那么圓,那些難以團聚的人只能望月感嘆,陷入更深的思念中。
三、在創造詩意中把握意境
學生學習古詩詞想象畫面,不僅是欣賞古詩詞的意境,而且要在嘗試創意表達中實現對古詩詞意境的深度領悟。
1.在嘗試配畫中把握意境
教材中的古詩詞一般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是繪圖的人從古詩詞的某一個角度創作的。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給古詩詞畫插圖,體現自己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清平樂·村居》,其中的茅檐、溪上、白發翁娼、鋤豆、織雞籠、臥剝蓮蓬等等,都是可以入畫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畫法,嘗試為課文配畫。學生很樂意這樣的創意表達,有的學生畫白發翁娼坐在茅屋內的窗前喝酒,滿臉洋溢幸福感;有的學生畫小兒趴在地上一邊剝蓮蓬,一邊吃東西。
2.在想象畫面中改寫表達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畫面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就是把詩句改寫成一段話。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描寫早春景色的詩,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充分體現了詩人韓愈觀察之細膩,表達之精準。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這樣的畫面:從遠處看,一片新綠吸引自己去尋找春色;跑到近前細看,那片新綠似乎不見了。學生發揮想象,把尋找春天里的新綠這一情形放在兒童身上進行表達,不僅有畫面感,而且充滿了童趣。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古詩詞自身的特點出發,抓住畫面感突出的句子組織學生開展適宜的想象活動,借助多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深刻地領悟其中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