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過程,提升閱讀效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批注式閱讀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學生批注時抓不住重點,常流于表面,難以挖掘文本深層含義;教師指導也缺乏系統性,在批注符號規范、方法傳授上不到位,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規范批注符號,夯實批注閱讀基礎
在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中,統一批注標準是基礎。雖然批注式閱讀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但規范的批注符號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指導,也便于學生之間交流分享。教師應在教學前,整理常見的批注符號并詳細講解其含義與用法。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草原》為例,學生閱讀課文時用“ ①②③ ……”標注自然段,清晰地梳理文章的結構;用“?”標注有疑問的內容,比如,學生讀到“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對“渲染”“勾勒”的繪畫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存在疑問,就可以在句前標“?”,便于自己在后續的學習中進行探究;用“…”標注課文中的關鍵句,比如,針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中心句,學生可以用該符號進行標注,凸顯其重要性,助力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用“”標注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比如,針對前文提到的描寫小丘的句子,學生可以在括號里寫下自己的理解“‘渲染’讓小丘的顏色更加柔和,‘勾勒’突出了草原的邊界,作者這樣寫草原的景色,非常生動形象”;用“___ ”畫出文本中的重要詞語,比如,碧千里”“襟飄帶舞”等描寫草原風光和蒙古族人民熱情的詞語,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用“○”圈畫文本詞匯中的重點字,比如,“翠色欲流”中的“欲”字,體會它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生機勃勃;用“”標注文本中的優美句子,比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欣賞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
統一的批注符號能讓教師快速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清晰掌握學生理解上的問題。學生依據這些統一的批注符號,在合作學習時可以更順暢地交流看法、互相學習。這不僅能提高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效率,還能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閱讀技巧,逐步提升閱讀能力。
二、示范批注方法,提升批注閱讀能力
教師給學生傳授批注方法是提高學生批注能力的關鍵。教師要選擇典型文本,逐步示范批注的過程,闡釋批注的思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批注方法,并進行批注實踐。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開啟深度閱讀之旅。學生閱讀“它的果實埋在土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句話時,教師指導學生用“_”畫出“埋在土里”與“高高地掛在枝上”這些形成鮮明對比的詞語,接著在“”里寫下自己的理解:“通過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的對比,突出花生默默奉獻、樸實無華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詳細地向學生解釋這樣批注的原因,深入剖析對比手法在表現事物特點方面的獨特作用,讓學生明白這種手法如何使花生的形象更加鮮明。學生閱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時,教師指導學生用“?”進行標注,讓學生思考:在現代社會,怎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學生可以在句子的旁邊用“”標注心中的疑問和想法。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著重強調,通過這樣的批注,能夠促使大家深入思考文章的內涵,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者借花生傳達的人生哲理,進而在閱讀中實現自我成長與思想升華。
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讓學生回顧批注的內容,引導學生總結從課文中學到的批注方法,如關注修辭手法、寫作手法、重點語句的含義等,逐步掌握批注的技巧。
三、組織批注活動,強化批注閱讀實踐
教師組織有效的批注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批注方法,增強批注意識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布置批注任務,讓學生預習課文,標注不理解的字詞、印象深刻的語句和對五壯士行為的疑問。有的學生對“崎嶇”“斬釘截鐵”等詞語進行標注,寫下自己的理解或疑惑;有的學生對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段落,用“!”進行標注,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有的學生用“”進行標注,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五壯士在戰斗中的哪些細節體現了他們的英勇無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批注,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完善批注評價,推動批注閱讀發展
批注式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評價環節不可或缺。教師應確保評價標準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反饋即時,幫助學生提高批注能力。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為例,教師在學生完成批注式閱讀后,精心制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涵蓋批注的準確性、批注的深度、批注的獨特性、批注的完整性。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時,會細致地回顧批注的過程,認真思考批注符號使用是否恰當,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入,有沒有獨特的想法。在互評環節中,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彼此借鑒優點,誠懇地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教師評價時,除了關注上述內容,還會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若學生的批注語言簡單、內容表面化,教師會建議學生運用修辭手法使批注生動形象,引導學生增加對寫作手法的分析評價,比如深入分析“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情節中葡相如的語言描寫,體會其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助力學生提升批注質量。
通過教師的及時反饋,學生能清晰認識到批注時在符號使用、文本理解、批注深度與獨特性方面的問題。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后,學生能找準改進的方向,持續優化批注思路與方法,逐步提升批注水平。
總之,在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精心整理并詳細講解批注符號,結合課文實例讓學生熟練掌握批注的方法,全面提升批注式閱讀教學效果,助力學生語文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