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變革學習方式要創設多樣情境、設計挑戰任務,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小學生因身心和認知局限,開展這類學習時問題頻發。所以,教師應按需為學生搭建多種學習支架,幫助他們運用知識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實現學習目標,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學習動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有時會對學習內容缺乏興趣,這本質上是學習動力不足的表現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創設情境相當于為學生搭建情境支架,可以采用學生喜愛的形式,如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設置闖關任務、組織擂臺賽,吸引學生投入學習活動。教師搭建的情境支架,應能支撐整個學習任務,讓學生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但是課文所配插圖僅是局部,且因縮小后難以讓人感受其藝術魅力。三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僅從介紹性文字中,很難體會到這幅畫的藝術特點,學習時難以找到興趣點,往往只是簡單地閱讀課文。針對這種情
況,教師可以播放電視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片段,讓學生看到課文插圖的中心部分:虹橋上,人群擁擠,大家都在看祥瑞;虹橋下,大船上的水手忙著放倒桅桿避免撞到橋;畫家張擇端正在作畫…接下來,教師提出問題:“結合課文介紹和插圖,大家想想畫上哪些內容背后藏著故事?看看誰最有眼力和想象力,之后我們用視頻進行驗證?!边@樣的情境支架,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深人理解課文中的介紹性文字。比如,學生會思考“留著長胡子的道士”從哪里來,打算做什么;哪些人物的服飾具有宋朝的特色,哪些民俗流傳至今。學生邊讀課文、看畫面,邊思考各種可能性,閱讀變成了探究。最后,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展示《清明上河圖》全圖和《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測,加深對《清明上河圖》的理解。
二、搭建材料支架,深化學習內容
學生深人閱讀文本,品味、探究文字背后的含義,才能拓展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語文學習實踐中取得發展與突破,切實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然而,對小學生來說,深入學習文本內容并非易事。教師要適時搭建材料支架,讓學生借助相關材料深入學習和理解文本內容。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從字面看是詩人讓兒子把國家統一的消息告訴自己,學生僅從這個層面進行理解,無法領會詩人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強烈愿望和不懈追求,以及詩句中蘊含的愛國情感。此時,教師需搭建材料支架,引導學生搜集多方面的資料:一是陸游所處時代的特點,二是陸游一生的抗金主張與實踐,三是陸游詩歌中表達的愛國情感。學生搜集、分析、整理資料后,發現陸游生于兩宋交替之際,自幼遭受金兵南侵之苦,目睹淪陷區百姓的悲慘生活;成年后,他一直主張北伐抗金、收復失地,卻始終未能如愿;他的詩歌中也滿是感慨,如“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谶@樣的學習,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詩人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三、搭建問題支架,發展學生思維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難題,往往是思維受阻。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維障礙,尋找突破的方法,將解決問題的任務細化,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搭建問題支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教師搭建問題支架時,要通過合理設計問題,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助力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避免問題堆砌。
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草原》的教學為例,課文第一自然段描寫草原景色時提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學生學習時產生了疑惑,認為“一碧千里”已表明草原廣闊碧綠,再加上“而并不茫茫”顯得多余且矛盾。這說明學生思維出現了阻礙。為幫助學生釋疑,教師及時搭建問題支架:“‘而’通常有轉折之意,想一想,‘而’后面接什么內容能與‘一碧千里’形成轉折?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閱讀時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此時作者第一次站在草原上,他可能想到了什么?”借助這個問題支架,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學生認為“而”后接“茫茫一片”可構成轉折;從作者聯想的角度,學生想到《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保@是作者原本對草原的印象,而眼前只有“一碧千里”,沒有“野茫?!钡母杏X。這樣的問題支架,幫助學生解決了理解難題。
四、搭建方法支架,培養語文能力
從核心素養角度看,語言運用是基礎,對學生語文能力發展至關重要,它貫穿于聽、說、讀、寫等各個語文學習環節,也是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重點目標。然而,由于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學習方法欠缺,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往往會遇到困難。此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方法支架,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逐步提升語用能力。
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頤和園》所在的單元是習作單元,學生主要學習這篇課文中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提升描寫景物的能力。一般來說,學生寫景物時常常想到什么寫什么,導致游覽順序不清晰,表達混亂。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搭建方法支架,引導學生從習作例文中提煉清晰的順序表達方法。在閱讀《頤和園》時,學生設計表格梳理游覽過程中景點轉換的過渡句,發現除開頭和結尾外,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過渡句,且過渡句由前后分句組成,前一分句承接上一景點,后一分句引出下一景點,游覽順序清晰明了。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后,先確定游覽路線中的各個景點,再用過渡句連接相鄰的景點,最后圍繞過渡句展開具體的描寫,就能把游覽順序寫清楚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準把握學情,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靈活搭建情境、材料、問題、方法等各類支架,通過這些支架引導學生突破學習困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閱讀理解、思維拓展、語言運用等能力,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