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環境與背景,具有真實性、想象性、情感性等特點。在語文新課標中,“情境”這一概念備受重視,出現了幾十次,貫穿課程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及實施等環節,尤其是在學習任務群中,強調在真實情境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里,教師要通過創設真實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圍繞教學目標創設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引,課堂上師生的所有活動都圍繞達成教學目標展開,創設教學情境也不例外。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語文要素是顯性線索,人文主題是隱性線索。單元內具體課文的學習目標,主要體現為單元語文要素的細化。所以,教師確定一篇或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要依據編者意圖指向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創設真實情境時,也需充分考慮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花的學校》的教學為例,該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之一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從課后習題的細化要求看,重點教學目標可確定為:認識有新鮮感的詞語,理解其表達方法,并仿寫有新鮮感的句子。此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真實學習情境:“學校組織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前往泰戈爾創辦的花的學校參加聯歡活動,你是其中一員。到達花的學校后,你想了解什么?最關注什么?對什么最感興趣?會和花的學校里的學生交流什么?打算參與哪些活動?準備給這個學校的學生送什么禮物?”
在情境任務驅動下,學生圍繞“花的學校”展開探索,會發現許多與學校日常生活不同的內容,如“花兒(學生)在綠草上跳舞、狂歡”“雨一來,他們(學生)便放假了”這類語句。學生深人學習,進行仿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的作用。
二、依據教學內容創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差異。有些課文自身情境性強,教師無需重新創設,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即可。但更多時候,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中挖掘情境因素,結合其他方面的內容創設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圍繞學習任務開展的活動中,注重語言文字運用實踐,提升語文素養。
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橋》是一篇微型小說,文中對人們清晨被洪水驚醒后逃生的情境描寫很生動,教師可以直接運用這樣的情境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感受如潑如倒的暴雨給村莊帶來的危急。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描寫洪水的句子,從“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體會人們的恐懼,理解在狹窄木橋前為何出現“擁擠”與“哄亂”,進而領悟環境描寫對故事情節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老漢從人群中“揪出”小伙子這一關鍵情節,感受老漢的崇高精神品質。
除了《橋》這樣適合直接利用文本情境教學的課文,還有一些課文需要教師根據內容特點巧妙創設情境,像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珍珠鳥》,通過描寫“我”與小珍珠鳥的交往,表達“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觀點。但是,學生對珍珠鳥比較陌生,對互相信賴的境界也缺乏真切感受,很難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假如你是那只小珍珠鳥,父母每天擔心你的安全,可你總喜歡往外飛,每次還能平安回籠。你每次回來后,會向父母匯報哪些經歷和感受?”在這一情境任務驅動下,學生抓住小珍珠鳥與“我”交往的舉正,站在小珍珠鳥的視角想象,填補文本留白。比如,學生以小珍珠鳥的口吻說:“我覺得你撫摸我的手比媽媽的手還親切、溫暖!”這種從情境出發的品讀賞析,能讓學生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真情實感。
三、運用教學資源創設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整合多方面資源用于教學,包括課內的文本、設備、人力資源,以及課外的實踐、生活資源等。教師創設情境時,并非將資源直接搬進課堂,而是為學生呈現一種有利于學習的情形,讓學生順利開展學習活動。
比如,四年級下冊的《千年夢圓在今朝》講述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飛天夢的追求,但是作者對飛天夢的由來闡述較少,且未涉及我國最新的航天探索成果,僅提到“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和“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教師據此創設情境:“關于飛天夢,你能在歷史資源中找到自己認可的闡述方式嗎?結合我國的最新飛天探索成果,你能探究中華民族飛天夢的新成就、新追求嗎?”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需要從歷史資源中搜集、分析、篩選,找到關于“飛天”的表述,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同時關注當下航天進展,像神舟十八號與空間站對接、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采樣返回。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從不同途徑獲取的相關資源(文字、圖片、視頻),激發學生對我國航天事業的關注興趣。
四、聯系生活經驗創設
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文本的內涵和思想感情。學習抽象內容或遠離日常生活的文本,學生可能缺乏興趣,此時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角色和場景中,借助角色扮演、文本轉化等語言實踐,走進文本內容,完成學習任務,構建新的學習經驗。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陀螺》講述了“我”小時候渴望得到一只能戰斗的陀螺的故事,其中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是學生學習批注的重點。但是,斗陀螺的游戲遠離當下小學生的生活,他們現在玩的游戲更具現代特色,這使得學生理解和批注這些內容存在困難。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難題,教師需要創設情境:“看到別人玩一種新游戲時,你心里怎么想?學習玩這種新游戲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遇到困難時你會怎么想?你是如何克服困難學會玩新游戲的?”在這一情境引導下,學生開始主動聯系自已的生活經歷。
如此一來,學生閱讀文本時能輕松聯系生活實際,深刻體會“我”渴望得到好陀螺的急切心情、得到陀螺后的興奮,以及戰勝對手的喜悅,并把這些感受批注出來,順利地完成情境中的學習任務,真正走進了文本的情感世界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情境化教學的特點,掌握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需明確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挖掘情境要素,巧妙整合各類教學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搭建起理解知識的橋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實踐,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