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如何更好地減量提質?
數據顯示,2024年有將近100家村鎮銀行解散。今年一季度以來,超過40家銀行退出市場,其中村鎮銀行占比較大。而截至2025年3月末,全國參加存款保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3713家。
【微評】
我國是否需要維持4000家左右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規模?在金融監管部門將“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作為當下首要重點目標時,“兼并重組、減量提質”已經成為我國中小銀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這里,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的情況。
美國商業銀行的數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2023年第四季度銀行業報告》顯示,受保商業銀行數量為4136家(含全國性銀行和州立銀行)。若計入未投保的商業銀行及信托公司,總數約為4200家。
導致美國商業銀行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單一制銀行體系的衰敗。1994年美國《州際銀行法》的頒布推動了銀行業的跨州并購,原先僅在一地開業的單一制體系被打破。銀行業的跨州經營與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消滅”了很多缺乏競爭能力的中小銀行,銀行數量大大下降。可見,人為的經營地域限制與銀行單一制經營模式,是銀行數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對我國銀行業來說,目前國內中小銀行、村鎮銀行的改革路徑大多采用“村改支”模式進行。這一做法簡單可行,或者社會影響和產業波動最小。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要充分估計復雜性和挑戰性,在以兼并重組方式推動“減量”的過程中,注重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在“提質”方面獲取新的思路,避免延續之前中小銀行存在的經營痼疾,避免出現改制后股權歸屬雖然變了,但經營水平難有提升的情況。
191份年報審計獲“非標”意味著啥?
據媒體報道,在已對外披露2024年年報的5403家上市公司中,5212家上市公司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占比約96.5%。此外,20家上市公司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99家上市公司被審計機構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72家上市公司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微評】
占比3.5%的191家上市公司之所以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主要原因包括: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立案調查結果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程度、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其中,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主要源于經濟周期性規律與競爭環境改變,可以理解為外部因素對上市公司經營的影響,如果這一因素多少讓上市公司有一點無奈的話,那么無法判斷立案調查結果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程度、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妥妥地屬于公司自身的問題。
首先,會計師事務所如果認為“無法判斷立案調查結果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程度”,意味著基于案件進展信息保密、不充分或者調查、處罰結果未明,上市公司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審計人員在此情形下所做的一種審計判斷和表述。其要點不在于報表的真實性,而在于報表的不確定性。這一表述清晰表明:上市公司已經有調查案件發生,并可能遭受監管處罰,后續存在進一步面臨法律風險與法律責任的可能。
其次,“審計范圍受到限制”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無法執行某些必要的審計程序或獲取必要資料,從而無法形成審計結論的情形。常見的原因有:被審計單位拒絕提供重要資料、限制對賬、限制現場盤點等。外在環境或條件存在客觀限制也是重要原因,例如財務資料滅失、審計時間不足、審計時機已過、監管機關限制信息披露等。“審計范圍受到限制”是對審計過程中遇到的程序性、外部問題的客觀描述,也是會計師事務所對審計客觀性存疑的委婉表達,被審計單位需根據具體受限制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改,以確保審計結果的真實、客觀、準確。
此外,“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是指企業在關鍵控制環節存在嚴重風險隱患,可能導致重大錯報未被及時發現和糾正,從而影響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或企業合規性。值得注意的是,判斷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依據,是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相關規定,不存在自由理解和判斷的空間;一旦認定被審計單位存在“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意味著公司在內部治理制度設計或執行層面存在系統性、廣泛性或關鍵控制點失效的情形,不僅可能導致資產流失、信息失真或管理失控的風險,而且很可能已被列入處罰的“黑名單”。據報道,2024年年報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的191家上市公司中,101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風險警示的*ST、ST類公司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消費金融機構為何頻觸“雷區”?
人行湖北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處罰決定信息顯示,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相關管理規定,被罰款72.7萬元。除湖北消金外,內蒙古蒙商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哈爾濱哈銀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晉商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也因相關問題被處罰。
【微評】
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公司信用信息管理不當行為的查處,屬行政處罰行為,具有公法屬性。從人民銀行罰單來看,信用信息報送不充分、異議處理不當,違規查詢、采集個人信用信息等方面都是消費金融機構容易觸發的“雷區”。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
一是,消費金融類產品大多為信用貸款,并以其便捷、簡單特點,直接服務于消費者需求,相對于普通貸款,其多依賴借款人的誠實信用狀況確保還款,對借款人信用信息需求較高;
二是,消費金融類產品大多通過各類平臺發售,業務自營比例較低,這種經營模式一方面加劇了消費金融公司對平臺的依賴,也使得過度收集客戶信息成為平臺與消費金融機構控制風險的一種措施;
三是,消費金融機構缺少實體店面,通過網絡與客戶手機端為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這也為信用采集、提供、查詢的不合規提供了可能。
點評人楊為喬系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