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將其細化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三個維度。其中,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能力是改善體能狀況的基礎,也是體育展示或比賽的重要前提[]。學生的運動認知得到高效發展時,其運動技戰術運用能力也會在注意、記憶、思維和決策等過程中得到提升,這有助于學生從根源上發現體育運動短板,迅速提升體育運動能力,增強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因此,教師需要探究如何將運動認知融入實踐教學中,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動機。
一、運動認知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運動認知的內涵
根據課程教學的特點,可以將知識學習和應用的過程分為概念性認知、形象認知和身體性認知。其中,體育學科學習具有鍛煉體能和提升運動技能的特點,屬于身體性認知,也就是運動認知[2]。運動認知的發展又可從運動感知、運動記憶和運動思維三個維度進行。其中,運動感知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對自身身體平衡、動作等具體情況的感知,也包括對周圍環境和對手狀態的感知,可以為學生調整肌肉張力和動作提供重要參考。運動記憶主要是學生對運動動作的記憶,其對學生的運動感知和運動思維的發揮有特殊作用。運動思維是學生感知自身、他人和環境的狀態后,將運動元素融入思考和決策中,以靈活應對當前問題的過程。三個維度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學生對運動的認知。
(二)運動認知在初中體育運動中的重要性
1.促進運動技戰術的學習與掌握
部分學生僅將體育視為放松身體或進行體能訓練的課程,沒有意識到體育課程也需要學習運動技戰術,對體育運動學習存在認知偏差[3]。運動認知可以將人體運動過程中的動作速度、用力方式和運動軌跡反映在人腦中,是對人體運動行為的感知,能夠對人體運動行為進行指導。教師將自己積累的運動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認知新運動技能或戰術,感知和識別自身動作的速度、力量和方向并不斷做出調整,能逐漸提高學生運動技戰術的練習效果,促使學生快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戰術。
2.激發體育運動的動機
提升學生的運動認知有助于學生運動技戰術運用能力的提升,進而激發其體育運動的動機。教師將運動技戰術傳授給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體育訓練目標,有助于他們更專注地投入體育訓練。當身體運動狀況逐漸向記憶中對技戰術的認知靠近時,學生會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進而激發對體育運動的動機。因此,教師應將提升學生的運動認知放在首位。
二、運動認知導向下激發初中生體育動機的策略
(一)輔助基礎動作訓練,感受進步程度
利用運動認知輔助基礎動作訓練,讓學生直觀感受體育運動基礎動作在正確運動認知指導下的進步程度,可降低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挫敗感,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動作示范、視頻演示、圖片動作分解等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基礎動作的正確姿勢和注意事項,對基礎動作形成正確的認知。學生對訓練過程中自身對基礎動作的實施情況進行感知,將其與認知中的正確姿勢進行對比,可發現不足之處,從而對自身動作進行調整,逐漸向標準動作靠攏。
教師需將基礎動作的訓練細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和評估標準,讓學生完成訓練后將自己的訓練成果與之對比,判斷當前自己的訓練達到哪一階段,查看自己的進步情況,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增強自信心和動力。在學生訓練過程中,教師還應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正面具體的反饋。
以籃球的原地投籃基礎動作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將原地投籃的動作視頻分解成一系列圖片,包括站姿、持球、投籃時手臂的伸展、手腕撥球等關鍵動作,同時,展示動作分解視頻并配上相應的解說,確保學生能深刻理解每個分解動作的要領。隨后,教師可播放運動員原地投籃的連貫視頻,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原地投籃基礎動作的整體記憶,利用從不同角度拍攝的視頻讓學生全面掌握原地投籃的動作。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可示范原地投籃的慢動作,再次向學生強調每個分解動作的注意事項。
教師通過演示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對原地投籃動作的正確認知和記憶后,可組織學生先進行慢動作的模仿練習,利用鏡子或錄像回放,讓學生從第三方視角觀察自己做出的動作與認知中的正確姿勢是否吻合,若仔細識別后發現存在站姿不穩、持球位置不正確、投籃手臂未充分伸展等問題,就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動作。在學生訓練和調整動作的過程中,教師若在巡視中發現有學生多次調整后仍未達到標準動作,應及時為學生提供指導。原地投籃動作的訓練可以分為初步了解、穩定投出和弧度控制三個階段,具體評估標準是學生能否完整模仿出基本的動作,能否在連續投籃中保持身體的平衡性和穩定性,能否保證撥球動作流暢有力,使籃球準確落入籃筐。學生了解動作評估標準后,不僅能明確努力的方向,還能提升運動認知,增強運動技術訓練的動力。
(二)思考和體悟技戰術,培養運動思維
學習技戰術的最終目的是將其運用到體育運動項目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對運動技戰術的認知,用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際運動中思考和體悟運動技戰術的適用情境及相應的運用策略,讓學生將思考融入運動技戰術的訓練和運用中,培養其運動思維,提高他們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思考成果是否有效的積極性。實踐體驗和問題引導可以促使學生根據對運動技戰術的認知自主探索其適當的運用條件和效果,這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技戰術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培養他們的運動思維和在運動中的決策能力。在思考和實踐檢驗中,學生能體驗到體育運動樂趣,這可以有效增強他們的探究興趣和訓練積極性。在重復的實戰運用與檢驗中,學生的運動技戰術可得到提升,形成運動思維。
以足球運球過人的技戰術教學為例。運球過人不是簡單的足球技術,學生僅掌握動作要領是不夠的,足球比賽沒有完全相同的場景,為了將運球過人靈活運用到足球比賽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靈活調整技戰術的前提是牢固掌握運動技術的要領,教師可就此提出相關問題:“運球過人時怎樣保護球?如何用假動作迷惑對方?”這能引導學生關注運動技術運用的核心要點,提醒學生選擇戰術需要充分考慮對手的狀態。隨后,教師可創設一些具體的足球比賽情境,讓學生思考相應的運球過人技巧,如:“假設面對一名速度比你快的防守者,應該采取哪種運球過人技巧?”教師還可以用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如:“撥球變向適用于什么樣的情境?運用這一技巧時應注意防守者的哪些信息?需要技巧實施者具備什么樣的條件?”這樣能在多種模擬情境下鍛煉學生靈活運用技戰術的能力。比賽中做決策需要學生對場上環境有整體的感知并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對此,教師可提出問題:“面對多名防守者的包夾,你是選擇帶球突破還是尋找傳球路線?要根據哪些因素快速做出判斷?”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讓他們通過實踐檢驗運動技戰術運用的有效性。
(三)創設模擬比賽情境,降低訓練機械性
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比賽小組,在比賽節奏可控的情況下,輪流觀察各方的技戰術運用情況[5]。當被觀察方出現技戰術運用有誤的情況時,教師可發出指令暫停比賽,讓他們復刻之前的比賽場景,并采取教師指導后的技戰術,感受其運用效果。這種直觀的結果對比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相應技戰術的理解,還能有效降低體育運動技戰術訓練的機械性,達到提升學生技戰術運用能力的目的,同時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和應變能力。
以乒乓球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兩兩對戰的小組,盡量使對戰雙方的技能水平相當,避免差距過大使模擬比賽失去挑戰性。教師巡回觀察記錄,發現學生A采取了正手發下旋球的技術,學生B試圖以常規的推擋方式回擊,但是在下旋球旋轉方向和速度的影響下,學生B的回球出現偏移,導致其陷入被動。此時,教師可發出暫停指令,為兩名學生解釋由于正手下旋球的旋轉方向是向下的,與球的速度和落點位置共同對回球方向產生影響,同時對學生B的應對技術選擇也給出具體的分析—學生B未能及時調整拍面的角度和摩擦來應對來球的旋轉方向和速度,從而導致回球缺乏足夠的上旋和運動弧線,與預期存在較大的偏差。
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在給出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后,應引導學生將拍面稍微前傾,增加與球之間的摩擦。在學生都聽明白后,教師可要求他們再次復刻之前的比賽場景,讓學生A依然采取正手發下旋球的技術,學生B則將球拍前傾應對來球,同時注意感受回球方向。教師應鼓勵他們重復練習,要求學生根據來球旋轉方向和速度不斷調整球拍的前傾角度和揮拍力度,使回球質量逐漸提升。在此期間,教師可以指導兩名學生輪流訓練該技術,使他們在訓練中都能得到技術上的提升。
(四)組建互助糾錯小組,營造良好氛圍
教師可以組建互助糾錯小組,讓小組成員依次擔任糾錯員,負責觀察并記錄其他小組成員的訓練情況,為每個組員找出一處錯誤,如動作的標準程度、力度等。小組成員對認可的錯誤應積極改正,不認可的可以在小組內共同討論和交流,從而營造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學生體驗糾錯員角色,可以增強責任感,從不同的角度掌握運動技能。組內成員相互鼓勵,相互糾正,且存在一定的競爭性,會不自覺想追趕甚至超過他人的進度,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動機,逐漸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
以單杠體操中的“一足蹬地翻身上”動作訓練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4一5人的小組,先進行“一足蹬地翻身上”動作的完整示范,讓學生掌握其動作要領,如蹬地力度、身體翻轉時機、身體倒置時對身體的控制等,幫助學生對動作形成正確認知。隨后,教師可鼓勵各小組合作練習,確定5分鐘為一輪訓練時間,每輪訓練依次更換糾錯員,主要觀察組員動作的標準程度、力度控制和身體協調性等方面。比如,在某輪訓練過程中,糾錯員發現學生A在握杠時存在手臂間距過寬的情況,導致握杠力度難以充分施展,影響后續動作的完成,應記錄下來,提醒其保持手臂間距與肩同寬。又如,學生B的問題是未能順利過渡到趨避引體階段,糾錯員通過觀察發現是因為其蹬地力量不足使擺腿高度不夠后,應建議其加強腿部力量的訓練并注意在擺腿時伸直腿部。
糾錯員發現小組成員在并腿倒肩階段普遍存在身體控制困難的問題,但難以分析不同成員產生這一問題的具體原因,小組可依次進行動作展示,其他成員共同作為糾錯員進行觀察。之后小組可將所有人在并腿倒肩階段出現的問題和原因進行歸納,指出當上肢和核心力量不足時會出現動作難以完成的問題,當身體協調性不足時容易發生身體搖晃的情況。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找到對應的原因后可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在互幫互助、互相糾錯的良好體育訓練氛圍中,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動機會被持續激發。
三、總結
提升運動認知有助于學生運動技戰術運用能力的提升,這對激勵其參與體育運動具有正向作用。利用運動認知輔助基礎動作訓練、鼓勵學生思考和體悟技戰術的運用技巧、創設模擬比賽情境以及組建互助糾錯小組等策略的實施,能夠讓學生在體育學習和訓練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夠讓他們感受到進步和技能提升的滿足感,從而激發他們的體育動機。
[參考文獻]
[1]章琳.體育課堂教學中將“運動認知”落到實處的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4,43(5):78-79.
[2]胡雅春,葛曉春,朱丹陽.體育課堂教學中“運動認知”的內涵及落實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24,43(5):74-75.
[3]王水泉.體育教育教學中運動認知何以重要[J].中國學校體育,2024,43(5):68-69.
[4]邵霞,運動認知能力下立定跳遠教學研究[J].體育視野,2022(23):64-66.
[5]邵霞.運動認知能力下足球課程教學的發展研究[J].體育視野,2023(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