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普通高中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一)教學理念滯后
部分農村普通高中教師由于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培訓機會不足等,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對新教材、新高考方向的把握不夠準確。他們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課堂掌控能力不足
在農村普通高中,由于學生基礎差異大、學習資源有限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的掌控力較弱。他們較少進行科學的學情分析和合理的教學設計,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式陳舊
在農村普通高中,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單一的講授法、填鴨式教學等,不擅長運用新技術輔助教學。這樣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同時,部分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四)教師對AI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不足
隨著AI技術的廣泛滲透,教育領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然而,在農村普通高中,許多教師對AI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不足。他們缺乏對AI技術的基本了解,不知道如何將其應用于教學中,或者對AI技術的潛力持懷疑態度,難以充分利用AI智能研修平臺等新型教學工具進行高效教學。
二、AI智能研修平臺概述
AI智能研修平臺是一個集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1],具有以下主要功能模塊。
課程教學: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支持教師在線學習和備課,幫助教師緊跟教育前沿,優化教學內容。
地方頻道:針對不同地區的教育需求,平臺特設地方頻道,匯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資源,以促進地域性教育特色的傳承與發展。
教師備課:利用智能算法,平臺能為教師精準推薦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輔助教師科學備課,提高教學效率。
自主學習:支持教師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進行自主學習,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助力教師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
教師研修:平臺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研修方案和資源,幫助教師實現自我診斷、反思與提升,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AI智能研修平臺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
本文選取靈川縣靈川中學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靈川中學位于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然而,該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信息化的號召,率先嘗試利用AI輔助教師專業成長,旨在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精準診斷與數據分析:科學定位教學短板
1.數據收集與分析
AI智能研修平臺通過收集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行為、學生參與度等數據,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全面、深入的診斷分析[2]。這些數據涵蓋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以及學生的學習反應、學習成效等多個方面,能為平臺的精準診斷奠定堅實的基礎。
2.診斷報告的詳盡性
平臺生成的診斷報告詳盡而具體,不僅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客觀評價,還對學生的學習反應和學習成效進行精準評估。報告能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如課堂互動不足、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這些診斷結果為教師提供了清晰的教學改進方向。
3.針對性改進建議
平臺會基于數據分析結果,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些建議結合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旨在幫助教師科學定位自己的教學短板,并明確提升方向。例如:針對課堂互動不足的問題,平臺會建議教師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針對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平臺會推薦教師利用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
4.突破傳統自我反思的局限性
對于農村普通高中教師而言,這種精準的診斷與數據分析服務尤為重要。它能夠幫助教師突破傳統自我反思的局限性,使教師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學現狀。以往教師主要依賴自身經驗和直覺進行教學反思,這種反思方式往往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而AI智能研修平臺提供的精準診斷與數據分析服務,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客觀、全面的教學診斷工具,使他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定位自己的教學短板,為后續的教學改進奠定堅實的基礎[3]
(二)優秀課例學習與對比:借鑒先進的教學 理念
1.優秀課例資源的匯聚
AI智能研修平臺上的優秀課例資源,涵蓋了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展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結構[4]。這些課例不僅代表了當前教學領域的先進理念,還融入了豐富的實踐智慧。靈川中學的教師可以通過平臺輕松獲取這些寶貴資源,為他們的教學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2.深入學習與汲取靈感
在觀看課例的過程中,靈川中學的教師深入分析了優秀教師的教學策略、課堂管理技巧以及師生、生生互動方式。他們發現,這些優秀教師往往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他們還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這些發現為靈川中學的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改革動力。
3.對比分析與找出差距
除了深入學習優秀課例,靈川中學的教師還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優秀課例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自己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堂結構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互動方面缺乏創新,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有些教師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不夠靈活,導致教學內容單一乏味。通過對比分析,靈川中學的教師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教學短板,為后續的教學改進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4.教學設計與效果提升
借鑒優秀課例中的先進做法和經驗,靈川中學的教師開始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他們嘗試將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先進教學方法融入自己的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他們還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師生、生生互動的設計,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和實踐項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5]。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提升了靈川中學的教學效果,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三)個性化研修與自我提升:定制專屬成長路徑
1.個性化研修方案的制定
AI智能研修平臺的核心優勢之一在于其能夠根據教師的個人需求和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研修方案和資源[6]。靈川中學通過問卷調查、教學數據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位教師的專業背景、教學經驗以及個人發展目標。AI智能研修平臺則為教師量身定制個性化研修方案,包括培訓課程、教學案例、專家講座等。例如:針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AI智能研修平臺通過診斷,可能會推薦更多關于教學技巧、課堂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課程,以幫助其快速適應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能力;針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則側重于推薦關于教育創新、教學理論等方面的資源,以激發其教學改革的熱情,推動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2.多樣化學習資源的自主選擇
在個性化研修過程中,靈川中學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培訓課程、教學案例、專家講座等資源展開學習。多樣化學習資源的自主選擇,不僅滿足了教師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教師們發現,平臺上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既有理論知識,也有實踐案例。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7]。同時,平臺還提供了在線交流、參與研修活動等機會,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和互助合作。
3.持續學習與實踐的良性循環
個性化的研修方式不僅滿足了教師的學習需求,還使他們形成了持續學習與實踐的良性循環。在靈川中學,教師們通過平臺上的學習資源,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他們通過平臺上的教學數據分析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并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和優化。這種持續學習與實踐的良性循環,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還推動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案例分析:靈川縣靈川中學AI智能研修平臺應用實例
(一)備課能力提升:科學高效,資源豐富
長期以來,靈川中學教師備課效率低,大多依賴傳統教材。引入AI智能研修平臺后,教師備課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以英語學科為例,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庫涵蓋豐富的英語學科資源,包括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地道的例句、多樣化的練習題等。智能推薦算法還根據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特點,為教師推送個性化的備課資源。一位英語教師利用平臺上的智能推薦功能,找到了一篇相關的閱讀材料,并將其融入備課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創新方式,激發興趣
平臺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課例,為靈川中學的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以地理學科為例,平臺上的優秀課例展示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輔助教學、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等。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靈川中學的一位地理教師通過觀看平臺上的優秀課例,學習到了如何將GIS技術融入地理教學中,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了地理現象和規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反思能力提升:數據支撐,精準調整
平臺通過收集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行為、學生參與度等數據,為教師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教學診斷報告。以生物學科為例,教師通過平臺數據分析報告發現學生在理解復雜生物知識方面存在困難,進而根據報告建議調整教學策略,如增加實驗演示、利用動畫模擬、引入生活實例等,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AI智能研修平臺在提升農村普通高中教師教學能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通過精準診斷、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提升,平臺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未來,研發者和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該平臺的建設和推廣,為更多農村教師提供優質的研修資源和服務;要繼續深入研究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不斷優化和完善平臺功能,以更好地服務農村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代毅,劉臻,傅龍.基于智能研修平臺的教師知識共享研修模型建構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34-142.
[2]陳玉明.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課程開發: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應用》[J]:人民長江,2024,55(12):265-266.
[3]李艷梅.運用智能研修平臺提升教師教學研磨能力的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3(48):7-9.
[4]阮傳忠,彭正.基于智能研修平臺的校本研修模式創新[J].教育視界,2023(5):44-47.
[5]黃益琴,阮傳忠.基于智能研修平臺的課堂教學行為診斷與改進[J].安徽教育科研,2022(16):101-103.
[6]寇小永,張琳,馮騰,等.央館智能研修平臺助力新教師教學精準反思的實踐策略構建[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3,39(5):23-30.
[7」水明,黃益琴.智能研修平臺賦能教研組提升課堂行為效率[J].安徽教育科研,2023(3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