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針對多個學科都明確了“跨學科學習”的要求,“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 10% 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并要求學校要“科學規劃課程實施”“統籌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安排”。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非常重視培養多學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跨學科學習活動作為一種課程綜合化、實踐化的策略,對于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課程育人目標以及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以國家或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及可利用的資源等條件,由學校成員在自愿自主的基礎上,獨立或與校內外團體、個人合作研究開發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課程。(以下通稱“學校”基于校本課程性質,開發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其中小學三年級的“土地的覺醒\"以學校果樹園基地為載體,在統籌語文、數學、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以“跨學科學習”為理念展開教學,充分挖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資源和主題,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主題式學習中的任務與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一、整合目標,尋找“跨點”
由于校本課程“土地的覺醒\"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筆者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了深人探討,將小學三年級學科知識點融人其中,如語文中的自然描寫、數學中的土地面積計算、科學中的土壤成分分析等,整合了校本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頁圖1所示。

從以上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土地的覺醒”校本課程在各學科之間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學科知識點。在語文層面,學生不僅可以利用該課程進行觀察、記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寫作,提升聽、說、讀、寫的能力,助力語文素養發展。
在梳理出的學習自標中,關于語文能力方面,學生從積累古詩、了解農耕文化,再到親自動手、感受種植的樂趣與辛苦,最后落實到寫作表達,其實體現了各種知識能力的螺旋上升。學生在各種學科的助力下進行學習,落實“跨點”目標,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制定任務,解決“難點”
梳理每個學科可以落實的“跨點”后,教師需要認真制定各個階段的任務,利用這些有效的任務推進活動的實施。為了突出各學科與語文學科的互通,筆者整理了“土地的覺醒”校本課程任務與活動安排,見表1。


從以上教學策劃可以看出,語文學習還是處于本位,學生在每個階段通過各個學科的學習,共同解決難題,并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完成“任務四:收獲果實,烹飪美食\"時,語文學科恰逢學到第八單元習作,題目為《那次玩得真高興》,習作要求是用一件事寫出“高興”的心情。學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很難表達出當時高興的心情。為了給學生提供真實經歷,恰逢菜地冬季豐收,筆者帶著學生進行“豐收節”一一菜地創收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豐收的喜悅。在這之前,筆者還引導學生制作“豐收邀請書”,邀請學校書記、校長一起參加。活動將語文與美術學科相結合,學生既要運用美術學科知識設計邀請函,還要運用語文學科知識,撰寫邀請書,綜合能力得到體現。接著,筆者又結合科學、勞動等知識,讓學生親自采摘蔬菜,科學教師和勞動教師及時進行技術指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采摘方式,如芥菜只摘取葉子,芫萎連根摘取等。學生在勞動的同時,不僅能積累科學知識,也能豐富實踐經驗,從而為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積累素材。
經過這次跨學科的“豐收節\"的真實經歷,學生能將真情實感寫出來,并把細節寫得生動、具體。不僅如此,在期末的闖關活動中,本班的作文成績比年段平均分高出1.83分。由此可見,在跨學科任務設計中,教師將多學科知識融合起來,為語文素養落地服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三、成果展示,凸顯“亮點”
跨學科學習不是簡單的學科相加,而是不同學科知識的互相碰撞融合,產生全新的理解和認知,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在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和課外獲取的知識相互融合,呈現出一次次令人驚喜的成果。
(一)語文與科學相結合
近年來,科學素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與科學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科學為語文提供寫作、實踐的素材,語文又為科學素養提供方法指導和引領。兩者相輔相成,極大地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落地。
例如,在人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泥土成分”一單元中,學生實地考察菜地并發現泥土構成,記錄不僅利用了科學的知識,也運用到語文歸納、梳理的能力,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語文能力同步提升。
又如,在《那次玩得真高興》習作任務中,教師帶領學生體驗豐收的快樂后,讓學生動筆書寫當時快樂、喜悅的心情,并開展了一系列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活動,呈現出比較滿意的效果。
此外,語文與科學相融合的還有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觀察日記”習作,學生結合平時在菜地觀察到的植物生長變化,進行記錄與寫作。
(二)語文與美術相結合
語文與美術的碰撞精彩紛呈。學生在美術課上充分發揮創意,不僅繪制了豐富多彩的畫作,還結合語文知識,創作了屬于自己班級的繪本作品。這些繪本作品不僅豐富了校本課程的內容,還成為學生珍貴的記憶載體,讓那些美好的回憶得以呈現并永久留存下來。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學生不僅提升了藝術表現力,也加深了對語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真正實現了知識的融會貫通。
(三)語文與勞動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師培養學生“五個一\"的能力。在設計跨學科課程時,教師可以與勞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相結合,設計豐富活動。例如,在照顧菜地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詢問、查找資料等途徑了解蔬菜種植的方法,從一開始的翻土、施肥,到日常中照顧蔬菜的分工、合作,再到最后“豐收節\"時不同蔬菜的采摘方法,都與勞動技能相結合。收獲蔬菜后,學生還要把勞動成果進行加工,并從實踐過程中得出感悟,寫下心得體會。語文與勞動進行融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與生命教育。學生動手烹飪,從洗菜、切菜到做菜,都較好地展現了跨學科學習的融合創新。
(四)語文與信息科技相結合
在整個跨學科學習系列活動中,除了前期對蔬菜品種、類型進行資料搜集外,最后成果呈現也運用到了信息科技課程的知識點,即學生將習作轉化成電子班報的形式。學生在信息科技課程中所學到的排版、美化等能力,均能在班報上得以體現,這一活動初步培養了學生處理和設計文字的能力。
四、評價提升,彰顯“優點”
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方法要在此次跨學科學習中交替、融合使用。在校本課程“土地的覺醒”中,語文占主導地位的評價有習作評價、分享故事評價、競標人選拔等形式,評價主體分為自評、小組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各個環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各個群體充分參與本次跨學科學習當中。
例如,在校本課程“土地的覺醒\"終結性評價中,筆者設計的多元評價見表2。這些評價中,既有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也有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彰顯了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讓學生在\"土地的覺醒”校本跨學科學習中獲得了更多反饋。

總之,語文跨學科學習以語文學科為核心,落實國家語言文字學習和運用要求,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策略,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本質,讓學生在一個個主題活動中運用語文技能進行觀察、采訪、記錄,促進其在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躍齊.指向真實問題解決的小學語文跨學
科主題學習:以“尋印長江”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2024(11).
[2]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3]周華.找準“跨點”,提取“要點”,把握“落點”:再探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3(10).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