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應用于小學語文課程,是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將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塑造等教育資源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思想教育,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深人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找準可融合的思政目標,設定兩者相融合、相統一的教學目標,設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最終可以達成融合教學目標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學習活動情境中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落點
(一)闡釋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回應了核心素養下的教育變革要求,語文核心素養從學科取向走向育人取向。
語文課程總自標的首要特點是育人取向,強調立德樹人功能,重視思想品德和價值觀教育。凸顯文化育人價值,即主動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自信;廣泛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精華,豐富文化內涵;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與文化建設;提倡在實踐中育人,即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語文實踐活動。這些內容既體現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又凸顯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二)構建思政元素的二維體系
思政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教育是從精神素養視角考量的,更加宏觀地體現教育能將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了能夠聚焦思政教育內涵,找到落點,教師需要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通過這些基本要素、基本任務來實施育人策略。
本研究對《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及《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文件進行反復研究,整理出六大方面和十八條綱目的思政元素,以此初步構建并形成了思政元素體系。思政元素體系涵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認同和熱愛中華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積極的心理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心社會文化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淀文化底蘊,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等多元領域的內容。
思政元素六大方面分別是:家國情懷(國家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文化素養、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啟迪智慧)、深度學習(知識見識)、人格發展(生命安全與心理健康)實踐創新(勞動教育、科技進步與創新成果、創新創業精神)。思政元素十八條綱目:國際理解、國家認同、社會責任;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
(三)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增加一項育人目標,而是通過挖掘不同學科潛在的思政元素,進行多元化提煉,融人教學自標與學習活動各環節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豐富和優化了體現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充分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鑄就偉大革命精神的輝煌畫卷,全面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傳統美德的魅力和價值。因此,有些思政元素是顯性的、直接的,單元主題已經明確,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為“愛國情懷”,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為“革命歲月”,這是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然而,語文教材中更多單元主題的思政元素是隱蔽的、深層的,這就要求教師深人文本挖掘思政元素,使其與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實現人文價值導向功能和思政教育功能,從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
二、找準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及道德情操教育,是每個教師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語文教學是滲透思政教育的優勢學科。探索新課標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操作路徑,重點要轉變教師的育人理念和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思政元素體系中涵蓋的多元內容,充分挖掘顯性與隱性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的“家國情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深度學習、人格發展、實踐創新\"融入語文教學自標,從而精準化設定融合的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自標,教師要情境化設計對應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習任務),讓學生浸潤在融合學習活動中,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無縫、縱深\"融合育人,以期達到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同時,教師可以研究編撰《新課標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學目標與學習活動設計匯編》。
(一)精準化設定融合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師應從理論層面深人研究,整理出思政元素體系清單,基于清單中涵蓋的多元內容,充分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上下冊大單元概念下的各篇自的顯性與隱性思政元素,找準每一篇的教學目標,將每一課時的思政元素與教學目標進行融合表述,并將其精準化設定為每一課時的融合教學目標。
(二)情境化設計融合的學習活動
為實現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教師應通過情境化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學習任務)。在教學策略實施上,采用情境教學、探究式學習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通過朗讀課文、講解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以《中國少年說(節選)》一課為例,這一課教師設定了兩項語文知識與思政融合的教學目標,為達成這兩項目標,教師設計了指向達成融合教學目標的三項學習活動,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學習活動一:分享資料,理解文意
1.從“故”字切入,了解出處。2.自讀思考,理解文意。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查閱資料,閱讀思考,邊讀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對每個自然段意思的理解,重點交流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3.朗讀體驗,積累內化。
學習活動二:聯系拓展,深化情感
1.說一說:這篇課文訴說了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的強國夢想。結合今日之中國,你認為他的心愿實現了嗎?2.看一看:觀看《厲害了我的國》片段或《中國崛起》短視頻,感受今日中國的發展成就。
學習活動三:學科整合,小組展演
1.經典“繪報”小組:課前學生搜集了在強國夢的激勵下,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人物資料,閱讀了杰出人物的故事,講述圖片資料。2.經典續寫小組:小組代表通過投屏介紹課前搜集的今日中國的成就,觀看了相關視頻,小組成員創作了續寫作品,請同學們欣賞。3.經典傳唱小組:小組代表投屏介紹課前搜集的表演《少年中國說》的相關視頻資料,小組成員配樂表演。4.經典誦讀小組:小組代表投屏介紹課前搜集的朗誦《少年中國說》的相關文本及視頻資料,小組成員配樂朗誦。
三、驗證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
學校通過開展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專題教學研究日觀摩研討活動,觀看其他小學語文教師采用的實操策略,通過課上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以及課后訪談,了解學生對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驗證融合教學的效果。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既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又能接受到思想道德的薰陶和教育,并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獲得思政教育的滋養,在思政教育中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這種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對學生價值導向、品德養成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融人思政教育,有利于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
綜上,新課程、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教師應明晰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設計情境化實踐活動,采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從而實現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縱深化,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鄭國民,李宇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范卿澤.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