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環節。鄉村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公平的實現程度。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鄉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語文教師作為鄉村語文教育的實施者,其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鄉村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未來發展水平。然而,當前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隊伍在整體素質方面與城市語文教師隊伍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沈陽市大力推動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聚焦鄉村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深人剖析其培訓需求,探索并落實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培訓策略,為鄉村教育注人動力,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隊伍培訓現實問題
沈陽市在推動鄉村教育發展進程中,對鄉村語文教師隊伍的建設頗為重視,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工作。然而,自前的培訓狀況并非盡善盡美,在多個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一)培訓機會與發展不均衡
沈陽市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一現象在鄉村語文教師培訓方面也有明顯體現。與城市語文教師相比,鄉村語文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他們接觸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優質培訓資源的渠道有限。由于培訓機會的匱乏,鄉村語文教師在專業發展上受到制約,難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城鄉語文教師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不利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這種不均衡不僅體現在培訓次數上,還體現在培訓質量和內容的適配性上。鄉村語文教師往往難以獲得與鄉村教學實際緊密結合的培訓,一些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對鄉村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而城市語文教師往往能夠參與到更具針對性、多元化的培訓中,這進一步加劇了城鄉語文教師教學水平的不均衡問題。
(二)培訓內容與鄉村實際脫節
目前,部分針對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的培訓內容未能充分考慮鄉村教學的特殊性。鄉村語文教學具有獨特的環境,鄉村學生的特點也與城市學生有所不同。然而,現有的培訓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這些因素,仍然以城市語文教學的模式和標準為主。例如,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培訓內容較少涉及如何挖掘和利用鄉村本土的語文課程資源,導致鄉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鄉土文化融人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同感。
(三)培訓形式缺乏多樣性和實踐性
培訓形式的單一性是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培訓面臨的又一問題。當前,沈陽市大部分語文教師的培訓仍然以傳統的講座式教學為主,教師在培訓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的機會。這種培訓形式難以滿足鄉村語文教師的實際需求,因為鄉村語文教師更需要通過實踐來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能。此外,培訓過程中缺乏與鄉村教學實際場景的結合,無法讓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進行體驗和學習。
二、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培訓需求分析
了解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的培訓需求,是提升培訓質量、促進鄉村語文教育發展的關鍵。鄉村語文教育面臨著獨特的環境與挑戰,教師的培訓需求直接關乎培訓能否切實助力教學質量提升。
(一)培訓內容需求:以教育實踐需求為主,注重教學技能培訓
沈陽市參訓鄉村語文教師的培訓需求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鄉村語文教師在培訓內容方面表現出強烈的教育實踐需求導向。他們希望培訓內容能夠緊密結合鄉村語文教學實際,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首先,開展問卷調查。沈陽市可以設計包含“語文學習任務群實施難點\"“數字資源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障礙\"等前沿主題的問卷調查。問卷中增設“情景匹配題”,展示新課標下“整本書閱讀”“跨媒介閱讀\"等教學案例片段,讓教師勾選自已在同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設置開放性題目,如“若利用AI生成教學資源,你希望在哪些環節獲得幫助”,從技術賦能教學的角度收集教師的需求。通過廣泛發放問卷,收集大量的數據,并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了解鄉村語文教師培訓需求的整體情況與主要特點。
其次,進行訪談調查。沈陽市圍繞“大概念統整下的單元教學設計\"“項目式學習在鄉村語文課堂的可行性\"等前沿議題,進行“深度追問法\"訪談。先請教師分享教學中運用過的創新案例,隨后追問其在課程標準落地、教學評價設計等環節的困惑;針對“教育戲劇融入語文課堂\"等新興教學方式,了解教師對相關培訓的期待與擔憂,精準把握培訓方向。訪談過程中,注重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與教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確保獲取的信息真實、可靠。
(二)培訓形式需求:實踐型培訓廣受推崇
調查結果顯示,鄉村語文教師對實踐型培訓的形式表現出較高的需求。他們認為,實踐型培訓能夠讓其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能,更符合他們的學習特點和教學實際。其中,現場觀摩教學和案例教學是鄉村語文教師較為青睞的培訓形式。現場觀摩教學可以讓鄉村語文教師走進優秀教師的課堂,親身感受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學習如何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參與課堂互動等。通過現場觀摩,鄉村語文教師可以將所學的知識直接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案例教學則通過對具體教學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引導鄉村語文教師思考和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小組研討和網絡研修也受到鄉村語文教師的關注。小組研討可以讓鄉村語文教師在交流和討論中分享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網絡研修則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鄉村語文教師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優質的培訓資源,與專家和同行進行交流。
(三)培訓師資需求:經驗型教師最受歡迎
在培訓師資方面,鄉村語文教師更傾向于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優秀教師擔任培訓講師。這些經驗型教師對鄉村語文教學實際情況有更深人的了解,能夠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與培訓內容相結合,以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指導。相比之下,一些理論專家雖然在教育理論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但由于其缺乏鄉村教學實踐經驗,在培訓過程中可能無法充分考慮鄉村語文教學的實際需求,培訓內容與鄉村教學實際脫節。因此,鄉村語文教師希望培訓師資隊伍能夠以經驗型教師為主,同時適當配備一些理論專家,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師資團隊,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三、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隊伍培訓策略
為提升沈陽市鄉村語文教育質量,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鄉村語文教師隊伍至關重要,而科學有效的培訓策略可實現這一自標。鑒于當前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隊伍在專業能力提升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策略迫在眉睫。
(一)優化培訓資源配置
加大對鄉村語文教師培訓的投入是提升培訓質量的重要保障。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增加對鄉村語文教師培訓的經費支持,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合理分配培訓資源,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在城市地區,而是向鄉村學校傾斜,縮小城鄉語文教師培訓資源的差距。建立城鄉語文教師培訓交流機制,促進優質培訓資源共享,通過開展城鄉語文教師交流活動,組織城市優秀語文教師到鄉村學校進行支教和培訓指導,同時安排鄉村語文教師到城市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和跟崗培訓。通過這種方式,鄉村語文教師能夠接觸到城市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網絡培訓平臺,整合優質的培訓資源,如教學視頻、課件、教學案例等,供鄉村語文教師免費學習和下載,實現優質培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培訓內容方面
結合鄉村語文教學實際,增加鄉土文化、農村學生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培訓內容,使培訓更具針對性。鄉土文化是鄉村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將鄉土文化融人培訓內容,可以讓鄉村語文教師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本土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培訓中,介紹鄉村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民間故事等,引導教師將這些內容融入語文教學中,讓語文教學更具地方特色。同時,要關注農村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鄉村語文教師的心理輔導知識培訓。
針對部分鄉村語文老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方面的薄弱環節,可以開展專門的培訓課程,從基礎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開始,逐步教授教師如何制作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等。同時,要結合鄉村學校的實際設備條件,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多媒體教學方案,讓鄉村語文教師能夠在現有條件下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2.培訓方式方面
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如案例教學、現場觀摩、小組研討、網絡研修等,可以增強培訓的互動性和實踐性。案例教學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鄉村語文教學案例,組織鄉村語文教師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其從案例中總結經驗教訓,思考如何將成功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現場觀摩教學則可以組織鄉村語文教師到優秀的鄉村學校或城市學校進行觀摩學習,讓其親身感受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小組研討可以根據培訓內容和鄉村語文教師的興趣愛好,將其分成若干小組,圍繞特定的教學主題進行研討。在小組研討過程中,鄉村語文教師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共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網絡研修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為鄉村語文教師提供在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網絡研修中可以設置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如教學視頻、在線課程、學術論文等,供鄉村語文教師自主學習。
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組織城市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進行示范教學和指導,有利于鄉村語文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和成長。在示范教學過程中,城市優秀教師要展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讓鄉村語文教師直觀感受到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同時,要組織鄉村語文教師進行聽課和評課活動,讓其在交流和討論中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三)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教學競賽、教學成果評選等活動,選拔出一批優秀的鄉村語文教師,并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訓和管理,定期組織培訓師資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讓他們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建立培訓師資隊伍考核評價機制,對培訓師資隊伍的教學效果進行定期考核和評價,激勵培訓師資隊伍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此外,還可以邀請一些教育專家和學者作為培訓師資團隊的顧問,為培訓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
(四)建立健全培訓評價機制
完善培訓評價機制,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和改進情況。培訓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培訓參與度、學習成果、教學實踐應用、學生學習效果等多個方面。通過全面、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準確評估鄉村語文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和培訓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學生評價、教學成果評價等,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培訓效果。自我評價能讓鄉村語文教師對自已在培訓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收獲和不足之處進行反思和總結,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同伴評價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教師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學生評價可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教師在培訓后的教學改進情況,為教師提供反饋意見;教學成果評價則通過對教師的教學成績、教學論文、教學案例等教學成果的評價,評估教師在培訓后的專業發展水平。
加強對培訓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及時總結培訓經驗,有利于調整和改進培訓方案。活動應將培訓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鄉村語文教師和培訓組織者,讓鄉村語文教師了解自己的培訓效果,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培訓組織者應了解培訓工作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培訓方案,提高培訓質量。同時,要對培訓過程中的優秀案例和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為今后的培訓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鄉村語文教師隊伍培訓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對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鄉村語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了鄉村語文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了鄉村語文教師的培訓需求。針對這些問題和需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培訓策略,包括優化培訓資源配置、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建立健全培訓評價機制等。在實施這些培訓策略的過程中,政府、學校和教師需要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投人力度,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為教師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師應積極參與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相信能夠有效提升沈陽市鄉村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促進鄉村語文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露,顏慶.“身在鄉\"到“心入場”:新生代鄉村教師身份認同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13).
[2]彭桂芳,李森.新時代鄉村教師獲得感的生成機制、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25(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