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學前教育階段的體育課程承載著超越身體發展的時代使命。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首次將體育課程的功能定位從傳統的“強健體魄\"拓展至“心理調適”,這一政策轉向與《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動作發展要求構成雙重自標,對幼兒園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要求本質上反映了學前教育質量提升中的關鍵矛盾,政策設計的系統性與教育實踐的在地性之間的張力。當前研究多聚焦于體育課程的價值定位或實施模式創新,卻忽視了教師作為課程轉化主體所面臨的系統性挑戰。事實上,幼兒園教師正面臨三重實踐困境:其一,政策文本的實踐轉化斷層,表現為教師難以將抽象的發展目標轉化為適切的教育實踐,導致課程設計陷人“技術主義\"誤區;其二,風險管控中的發展悖論,體現為“絕對安全”的社會認知與動作發展的必要挑戰之間的沖突,引發教師的防御性教學傾向;其三,制度性遮蔽下的專業困境,反映在體育課程的專業主張在知識權力結構中遭遇系統性消解,使教師難以在專業性要求與幼兒特點之間找到平衡。
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訴求,要求教師重新審視體育課程實施中的主體困境。當教師不得不在安全紅線與發展需求、政策規范與實踐創新、專業判斷與家長訴求之間進行持續的價值協商時,其課程實施能力實質上構成了學前教育生態健康度的“晴雨表”。而破解當前困境亟須超越傳統的技術改良思維,轉向生態化重構的整體性變革。具體而言,這種重構應通過專業支持系統的梯度建構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通過課程實施效能的生態化評估重塑發展性導向,通過家園共育機制的符號重構實現文化認知的轉型。唯有推進系統要素的協同優化,構建支持性的專業發展生態,才能幫助教師突破現實困境,實現從“政策執行者\"到“課程創生者\"的角色轉型。
一、幼兒園教師體育課程實施的現實之困
幼兒園教師作為課程轉化的核心主體,其專業能力在政策迭代與文化變遷的雙重壓力下面臨著系統性考驗。這種考驗不僅體現為個體層面的知識轉化困境,更折射出學前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結構性矛盾。當政策設計的理想圖景遇到教育實踐的現實場域時,教師往往陷入專業判斷與外部約束的價值博弈。本研究結合對沈陽市某體育特色幼兒園25位教師的訪談,將這種博弈在課程實施中的具象化總結為以下三重困境。
(一)政策文本的實踐轉化斷層
《指南》中動作發展目標的實施效能,根本上取決于教師將抽象指標轉化為適切教育實踐的能力。而很多教師在此過程中存在明顯的轉化斷層,機械套用政策文本的量化指標,忽視幼兒動作發展的非線性特征,導致課程設計陷人“技術主義\"誤區。這種轉化斷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幼兒發展差異性的忽視。正如一位教師在訪談中表示:“有的活動使用的器械相同,但方式不同。比如跨欄,一般中大班要求跳,小托班要求跨。個別能力突出的小托班孩子能跳,但考慮到班級整體,有的時候容易出危險,所以還是按教案標準執行。\"這種刻板的年齡分段和統一標準的執行方式,不僅忽視了幼兒個體間的發展差異,也限制了能力突出幼兒的發展空間。其次是專業背景教師對幼兒特點的認知偏差。體育專業背景的教師常陷入學科本位的認知定式,過度強調標準動作規范而忽視幼兒的學習特點。典型案例是:教師在組織幼兒玩球類游戲活動時,往往過于重視幼兒拍球的數量和踢球的距離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導致幼兒情緒低落、參與度下降。當教師無法將學科邏輯轉化為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時,課程便失去了其教育價值。
轉化困境的本質是專業判斷力的發展滯后。當教師將政策文本視為不可調整的剛性規范,或將專業標準簡化為統一的技能要求時,課程實施便喪失了教育過程應有的生成性與適應性。這種困境的持續存在,不僅影響了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更制約了體育課程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的功能發揮。
(二)風險管控中的發展悖論
在“絕對安全”的社會認知裹挾下,幼兒園教師承受著超載的安全責任壓力,這種壓力傳導至課程實施領域形成獨特的實踐悖論。為規避運動傷害風險,教師普遍采取“三限策略”(限器械、限幅度、限時長),但過度防護措施在降低物理風險的同時,也消解了動作發展的必要挑戰。例如,幼兒園教師將過懸浮橋游戲替換為沿地面直線行走后,雖避免了幼兒摔傷的風險,但抑制了其前庭覺系統發展的潛能,這揭示出安全決策中的專業判斷缺位。更需要警惕的是,安全焦慮會導致教師形成防御性教學習慣。一位教師坦言:“現在設計課程先想家長看到視頻會不會投訴。上周設計的輪胎障礙賽被改為平地繞圈,雖然知道這不利于幼兒的協調性發展,但安全最重要。\"這種以家長接受度為首要考量的自我審查機制,使得課程設計逐漸偏離了促進幼兒發展的本質目標。當前教師培訓體系缺乏系統的風險評估教育,導致教師在面對安全與發展的雙重訴求時,往往傾向于選擇最保守的方案。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此提供了批判視角,過度防護實質是將幼兒的潛在發展空間壓縮至現有水平。當教師因安全焦慮拒絕提供適度挑戰時,其不僅阻礙了幼兒的動作發展,更抑制了其問題解決能力與抗挫力的形成。這種發展機會的喪失,遠比短期的安全管控造成更深遠的負面影響。
(三)制度性遮蔽下的專業困境
當前幼兒園體育課程實施面臨深層次的專業遮蔽困境,這種困境實際上是學前教育專業化進程中結構性矛盾的顯性化表達。在幼兒園教育生態系統中,體育課程的專業性建構始終處于“焦慮”狀態一一當語言、科學等領域已形成穩定的專業話語體系時,體育課程的專業主張卻在知識權力結構中遭遇系統性消解。這種遮蔽機制通過三重維度展開:一是在知識生產層面,運動科學的話語體系難以突破學前教育場域的認知框架,其專業術語在教研對話中被迫經歷“教育化轉譯”。一位教師指出:“我們設計的籃球運球教案被園方要求增加‘小熊運蜂蜜'情境,結果孩子只顧角色扮演而忽視了動作要領。\"這種“教育化轉譯\"導致動作發展的專業內核被解構為游戲設計等次級議題。二是在實踐主體層面,幼兒園主班教師與專職教師之間存在顯著的專業認知差異。體育教師注重技能規范和運動強度,而主班教師則過分側重游戲形式和安全管理。這種差異在日常教學中頻繁顯現,曾有教師反映:“主班老師總提醒別讓孩子出汗太多,但按《指南》要求的運動強度根本達不到。\"這種專業割裂不僅未能形成互補優勢,反而強化了體育即身體管理的片面認知。在培養機制層面,職前課程中運動科學的邊緣地位與職后培訓中安全本位的價值導向相互疊加,使教師的專業認知被錨定在“風險規避者”的角色定位上,難以建立起對體育專業性的深度理解和自信。這種遮蔽困境的深層危害在于它使《指南》中的動作發展目標淪為象征性文本。
當教師在專業體育教學與兒童游戲情境之間難以找到平衡點時,當科學的運動訓練與幼兒的身心特點難以有效融合時,體育課程的專業價值便無法得到充分實現。這種制度性遮蔽最終生成了一種僵化的閉環:專業話語的持續弱化導致教師失去專業自覺,而主體的專業缺位又反過來鞏固制度慣性,最終使體育課程陷人“去專業化一低質量實施一進一步邊緣化”的循環狀態中。
二、困境解構:阻滯幼兒園教師能力發展的系統審視
幼兒園教師體育課程實施困境的形成,本質上是學前教育生態系統失衡的具象化呈現。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是理解個體發展與環境互動關系的重要依據。該理論認為,個體發展是多層級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層級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個體的發展軌跡。借助這一理論,阻滯幼兒園教師能力發展的因素可以解構為三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層級:微觀系統中教師個體發展的內生性阻滯、中觀系統中組織生態的系統性制約、宏觀系統中社會認知的外源性約束。這種層級結構揭示了教師能力發展困境絕非孤立現象,而是學前教育生態系統各要素協同失調的綜合反映。
(一)教師個體發展的內生性阻滯
教師專業能力在課程實施場域遭遇雙重解構:一是學科知識的靜態儲存與教育情境的動態需求之間產生認知鴻溝,二是安全判斷的保守取向與發展決策的進取需求之間形成價值沖突。這種斷裂在實踐層面表現為知而不行的能力困境,教師雖能復述《指南》中的動作發展目標,卻無法將其轉化為適切的游戲情境。深層矛盾在于,傳統培訓模式將專業能力割裂為孤立的知識模塊,忽視真實情境中的決策能力培養。在這種知識與實踐的雙重困境下,教師的職業認同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復雜性。當教師在“保姆式保教”與“專業教育者”的雙重身份中掙扎時,來自安全壓力、考核壓力與專業發展需求的多重壓力會導致其心理資本耗竭。這種心理壓力使教師不得不采取安全優先的保守策略,而防御性決策的長期積累不僅限制了課程的創新空間,更加深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而這種消極應對模式又極易通過“傳幫帶”在教師群體中產生示范效應:新手教師通過觀察和模仿資深同事的規避性行為,逐漸將自身的專業認知也錨定在安全優先的決策框架中,形成了一種消極的專業認知循環。
事實上,教師專業能力的本質是情境化的實踐智慧,當培訓體系脫離真實教育場景時,知識遷移必然失敗。這種失敗又反過來強化了教師對創新實踐的畏懼心理,最終導致專業能力發展陷入停滯。
(二)組織生態的系統性制約
幼兒園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直接環境,其支持系統的結構性缺陷形成多重掣肘。首先,課程資源配置存在符號化傾向,多數園所陷人“器材依賴”的認知誤區,將課程質量與設施投人簡單等同。一些園所斥資購置專業體能訓練器械,卻因缺乏教師操作而淪為環境裝飾,這種“用采購替代思考\"的管理決策,暴露出資源轉化能力的結構性缺失。再者,自然資源的系統性浪費也屢見不鮮,鄉村幼兒園往往坐擁優質寬闊的自然場地,卻因安全顧慮被禁正開展戶外探索。這種決策邏輯揭示出,當園所領導力停留在事務性層面時,再豐富的資源也難轉化為教育價值。此外,評價導向的防御性異化則構成更深層次制約。當安全管理指標占據績效考核近半權重時,“絕對安全”便被異化為課程管理的最高準則。這種過度防護實質是吉登斯所指的“風險殖民化\"策略一一園所通過物理環境的絕對安全化,將系統性矛盾轉化為教師個體責任,最終演變為“寧可不做,不可出錯”的實踐哲學。
(三)社會認知的外源性約束
社會文化認知通過“制度性期待”與“符號性暴力\"雙重機制形塑課程實施樣態。政策執行的內卷化趨勢導致制度性期待扭曲,當“開齊開足體育課”被簡化為課時達標率考核時,課程實施質量讓位于形式合規。同時,家長群體的認知割裂也構成無形的實踐伽鎖。家長在“安全至上\"與“升學恐慌\"雙重焦慮的交織中,既希望孩子不輸在運動起跑線上,又很難容忍孩子輕微的擦傷。這種矛盾訴求導致教師陷入價值排序的困境。此外,資源配置的隱性排序使得體育課程的地位悄然固化。思維訓練成果墻總是被放到前面著重展示,教研會議上動作發展議題總被安排在最后時段,運動課程教具更新經費緊張等,這種時空配置的等級秩序,實質上是文化資本分配的具象化呈現。當體育被歸入非學術性活動類別時,其課程決策權自然讓位于認知發展的強勢話語權。唯有打破文化認知的再生產機制,才能重構體育課程的專業尊嚴。
三、突破路徑:生態化重構的實踐進路
學前教育生態化重構實質上是通過系統要素的協同優化重建支持性環境。這種重構不是技術層面的局部改良,而是涉及制度設計、文化認知與專業實踐的整體變革,其核心內涵:一是系統觀念,強調教師能力發展不是孤立發生,而是嵌人于多層次教育生態之中,需統籌政策、組織、文化等多重資源;二是協同機制,主張通過跨學科、跨主體的合作,構建支持性專業網絡,實現資源共享與經驗共創;三是動態適應,倡導課程與評價機制的迭代更新,鼓勵教師在真實情境中反思與創新,提升應對復雜教育情境的實踐智慧;四是文化重塑,注重家園社三方的價值共識與符號認同,推動幼兒園體育課程專業地位的社會再生產。生態化重構不僅是對教師體育課程實施能力提升路徑的拓展,更是對學前教育整體生態健康度的系統性重塑。也唯有通過生態化重構,才能破解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固有模式,使幼兒園體育課程回歸育人本質。
(一)專業支持系統的梯度建構
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突破對碎片化培訓的路徑依賴,構建“情境嵌入一反思迭代一協同進化\"的立體支持網絡。首先,相關部門應組建跨學科專家團隊開發標準化指導手冊,將抽象政策語言轉化為包含各年齡段動作發展關鍵指標與轉化策略的操作指南,重點解決目標解析與動態調整的實踐難題。其次,區域教研體系的重構是突破瓶頸的關鍵。通過建立區域教研中心主導的課程轉化實驗室進行常態化案例研討,著重選取風險決策、兒童互動、自標調整三個關鍵時刻,通過慢速回放引導教師反思專業判斷依據。培養教師的風險研判與情境決策能力,特別要注重運動科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最后,還應創新教師發展機制,研制涵蓋政策轉化、風險協商等維度的診斷工具,設計模塊化培訓課程包并實施學分制管理,同時構建跨區域教師發展共同體,通過云端平臺實現課程案例庫的共建共享,設立創新孵化基金支持行動研究,形成“問題共研一資源共享一成果共創”的協同生態。
(二)課程實施效能的生態化評估
傳統量化評價體系難以捕捉體育課程的多維價值,亟須建立“過程監控一結果檢驗一發展預測\"三位一體的動態評估模型。這一轉型需要突破管理主義評估范式,重建以專業自主為核心的發展性評估文化。其一,兒童運動素養的成長性評價,通過運動日志記錄個體進步而非橫向比較;其二,教師課程創生力的過程性評價,重點關注資源轉化與情境應變能力;其三,家園共育質量的生態性評價,采用“運動參與指數\"量化家長支持度。評估改革的關鍵在于指標權重的重新配置。將安全管理的考核權重調整到合適的數值,同時將課程創新系數相應提升。這種結構性調整釋放出明確的專業導向,更能使教師敢于嘗試“雨天障礙挑戰\"等創新活動,進而提升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此外,評估體系的生態化轉型也需要制度保障。應建立“容錯一迭代\"機制:教師課程創新若引發家長投訴,可通過專業評估委員會仲裁;同時設置課程優化基金,支持教師基于失敗案例進行二次開發。這種制度設計更利于教師突破“防御性創新”的保守心態,助力其在經驗中重構。
(三)家園共育機制的符號重構
破解文化認知沖突需要超越傳統的單向宣導模式,關鍵在于重構體育課程的文化符號資本,要從身體、認知、空間等多方面對話。在身體維度,教師應重視開發“運動觀察日志”,使家長通過視頻切片理解動作發展的教育價值;在認知維度,利用好家長人園機會,開展“家長挑戰日\"等真正能夠讓家長參加的活動,讓成人體驗幼兒運動課程,讓家長理解原以為危險的動作竟包含這么多發展價值;在空間維度,繪制“社區運動資源地圖”,將超市臺階轉化為平衡訓練場,將公園斜坡改造為自然障礙賽道。這種重構的本質是文化符號的再生產,當家長通過身體實踐重新編碼運動價值時,體育課程的專業尊嚴得以重建。此外,適當將部分體育活動設計權移交至家長委員會,使課程實施從專業壟斷走向協同創造,突破更深層的權力關系變革,更利于推動教育民主進程與課程創新活力的持續釋放。這種權利讓渡不僅重構了教育參與者的身份邊界,更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實踐,將體育課程轉化為具有文化再生產功能的社會互動場域。
幼兒園教師體育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本質上是一場學前教育專業化的啟蒙運動。當我們將視角從技術改良轉向生態重構時便會發現,教師困境的突破不僅需要個體能力提升,更依賴教育生態的健康度重建。通過支持系統的梯度建構、評估體系的生態化轉型、共育機制的符號重構,方能有效破解專業知能斷裂、安全決策悖論與文化認知沖突的系統性困境。未來也需進一步關注數字化轉型對課程生態的影響,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賦能動作發展的倫理邊界問題。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生態化重構不應走向新的技術烏托邦,唯有堅守“兒童立場”的價值內核,才能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滋養生命成長的生態沃土。
參考文獻:
[1]王健,卓貞梅,何毅,等.新時代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使命、踐行困境及紓困之策[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1).
[2]王岐富,梁冬梅,劉勇.“健康中國”背景下幼兒教師對幼兒體質健康促進的社會支持現狀分析[J].體育科技,2019(1).
[3]柳倩,寧瑤瑤,王凡,等.幼兒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特征及風險防范研究:基于對227份裁判文書的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3(12).
[4]薛勝利.“大體育”視域下體育園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21(1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