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海燕(1974—),女,山東省威海榮成市第二實驗小學。
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參與,以解決項目問題促進其綜合素質提升。簡而言之,項目式學習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教師可將其運用在數學課堂中,以項目活動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以實踐性、綜合性、探究性的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革新,并為學生未來進行更深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項目式學習具有實踐性、探究性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具體而言,在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并通過合作學習,嘗試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高參與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積極作用。
(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通常要求學生與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務,學生需共同制訂計劃、分工合作、交流思想,以順利解決項目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能得到發展,其在解決任務中,需與同伴積極溝通、自由討論,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想法、解決方案,其溝通表達能力、解決問題意識、合作互助意識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
(三)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項目式學習強調讓學生在真實情境或實際任務中正確應用數學知識與技能,是鍛煉學生數學思維、強化學生解題能力重要路徑。具體而言,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自主掌握知識,學生通過具體的項目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如分析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驗證不斷改進,這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的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需保證數學項目內容基于真實情境或真實問題展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聯,體會數學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1]。具體而言,教師可從學生身邊環境入手,圍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多方面設計項目任務,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使學生能體驗數學學科的魅力。
(二)主體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能通過獨立學習或合作探究,完成對項目主題的構建,充分調動所學知識與能力素養,順利解決學習問題。對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實際學情,立足學生發展,科學設計學習項目,確保項目難度、復雜性與學生發展水平相符,以發揮項目式教學的功能。
(三)適時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在安排學習項目、布置項目任務時,教師需保證項目安排具有適時性的特點,既要發揮出項目的導學功能,又要保證項目式學習不會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進程。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素養水平,合理安排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次數與時間,讓項目式學習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四)實踐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強調了“實踐應用”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能將書本中的知識遷移到實踐學習中,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對此,教師可利用好項目式學習,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實驗驗證等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加深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的策略
(一)確定項目任務,執行目標引導學習
項目式學習要求學生解決真實環境中的問題,強調通過實踐性的任務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在項目式學習模式下,教師應先確保項目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2]。隨后,教師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明確項目式學習目標。項目式學習目標是項目式學習設計的基礎,教師應以明確的目標引導學生完成項目探究,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展。
以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中“采訪果蔬會——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二)”為例,教材中為貼近生活實際,為學生打造了“果蔬會”的情境,讓學生在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當商是三位數”的情況。結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與課程內容,教師要通過數學運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數學運算等能力。對此,教師可確定項目主題為“果蔬會中的除法探險”,并向學生布置具有驅動性的項目問題:“在果蔬會中,如何快速準確地計算商品的價格和找零?”基于此,教師可設定以下項目目標。
1.通過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理解和掌握除法運算的內在邏輯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計算總價、找零和統計銷售情況。
2.運用所學的除法運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在商為兩位數的情況下的應用。
3.提高對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運算的熟練度和準確性,能正確進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并準確計算總價和找零,提高數學運算速度與效率。
隨著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數學活動,以項目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究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運算能力,為學生后續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二)立足實際學情,實施項目任務分解
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與探究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情將項目分成多個子項目,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有計劃地開展項目式學習[3]。不僅如此,項目任務分解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參與度。每個子項目都涉及一個特定的數學知識點,學生在完成子項目時會對數學知識展開深度思考,更好地理解、應用數學知識,這能充分發揮項目式學習的優勢。
仍以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中“采訪果蔬會一一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二)”為例,隨著項目活動“果蔬會中的除法探險”目標的確定,教師可分析學生的學情。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數學運算基礎,但對于較復雜的除法運算,尤其是本課中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且商為兩位數”的情況,學生可能感到困難;此外,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需通過具體情境或實踐活動掌握知識。對此,教師可將項目任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以項目任務的分解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首先,教師可從基礎知識入手,設計“項目任務1:果蔬價格計算初探”,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的內容,熟悉果蔬價格。比如,讓學生扮演“果蔬會”的顧客,嘗試用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購買少量果蔬的費用。在這一項目任務中,教師注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讓其掌握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其次,教師可提高難度,設計“項目任務2:深入果蔬會,挑戰三位數除法”,讓學生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理解“商為兩位數”的概念。比如,讓學生扮演“果蔬會”的商販,要求學生計算買大量果蔬的總價。在這一項目任務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步驟與規律,并同學生分享計算結果、解題思路。再次,教師可布置“項目任務3:果蔬會財務管理”,融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運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學生仍需扮演“果蔬會”的商販/顧客等角色,計算商品的盈虧及消費找零等問題。在這一項自任務中,教師可讓學生分享交易過程、計算結果,讓學生感受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最后,教師可布置“項目任務4:果蔬會銷售數據分析”,讓學生運用除法知識進行數據分析,了解果蔬的銷售情況。比如,教師為學生提供“果蔬會銷售數據”,如銷售數量、總銷售額等,要求學生使用除法計算平均銷售額,以及每種果蔬的銷售占比。
總之,分解項目任務可使學生迅速掌握本課的關鍵知識,使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提升,使教學質量也得到同步發展。
(三)展現項目問題,驅動項目探究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需扮演好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完成項目探究4。對此,教師可關注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展現出的問題,為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提出見解與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展開深度探究。
以青島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今天我當家一小數乘法”為例,本課要求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的概念、小數乘法的運算,能運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單元學習情境需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且具有現實意義,教師可結合教材情境設計項目主題為“家庭財務小管家”,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
例如,教師通過觀察發現,當學生在項目探究中掌握了小數乘法概念與運算技巧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舊較差即實踐水平不高。對此,教師可圍繞著該情況設計具體的項目問題。如“你需要在超市購買以下商品:蘋果(每千克5.8元,購買 2.5kg )、香蕉(每千克3.2元,購買 3kg )、牛奶(每盒4.5元,購買4盒)。請你列出購物清單,并計算需要支付的總金額。”
在該項目任務中,學生需要運用小數乘法計算每種商品總價,并理解小數乘法運算規律,教師結合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布置任務,以任務驅動讓學生通過列出購物清單、計算總金額加深對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強化學生在實際操作利用小數乘法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數學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
(四)注重項目合作,協作完成項目挑戰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大多以合作探究展開,教師可根據項目特點,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溝通能力,以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生質量[5]
仍以青島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今天我當家——小數乘法”為例,在項目主題“家庭財務小管家”中,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教師可設計以下合作任務,深化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理解與運用。
比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布置實踐任務“家庭月度預算規劃”。在該任務中,小組成員合作模擬家庭一個月的預算規劃,需要思考家庭收入、固定支出(房貸、水電費、食品支出等)、小額支出(娛樂、學習資料等)等內容,并使用小數表示。在項目活動中,各組需計算家庭月度總收入、總支出,并規劃剩余預算。在這一任務中,組內成員可承擔組長、記錄員、發言人等角色,在小組合作中收集并整理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使用小數乘法計算各項支出總額;分析預算,提出節約開支或增加收入的建議;制作一份清晰的家庭月度預算規劃表。在小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各個小組輪流展示項目成果,其他小組負責點評數據的準確性、計算的正確性、計劃的合理性等,增強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結語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其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講解,還進一步強調學生在實際項目中的參與實踐,旨在通過讓學生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數學課堂的革新,深度探究項目式學習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不斷探索并完善教學策略與方法,以項目式學習為小學數學課程提供更多可能,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昆亮.小學數學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3(23):102-105.
[2]張艷豐.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學習活動的探究:以第二學段“年、月、日的秘密”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3(32):80-82.
[3]朱紅偉.項目式學習的內涵意蘊及設計邏輯: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3(32):1-4.
[4]李自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項目化學習[J].現代教學,2023(21):36-37.
[5]張榮君.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組織與實施探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3(1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