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經驗互鑒。文件從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優化出國留學服務等多個方面對未來15年的教育對外開放工作作出明確指示。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 + 職業技能”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由此可見,持續改革和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開辟中職在地國際化培養路徑的必要性
中職學生大多尚未成年,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跨境流動存在一定局限性和風險性。此外,學生的跨境流動受到家庭條件和實際人數的限制,優勢資源往往只集中于部分學生。而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在地國際化通過面向全體學生引入優質資源,能夠有效降低中職學生跨境流動的風險,增加國際化教育的普惠面,更有利于實現國際教學資源的本土化,幫助全體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
長期致力于國際化人才、傳統藝術人才等中職人才的培養。十幾年來,學校基于新時代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戰略要求與中職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供需錯位的現實,通過以國內中職文化通識教育和藝術技能教育為雙基礎、與國際藝術技能教育接軌,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全球視野的“在地國際化”方式,于學校“立足全球勝任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愿景的指引下,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探索在地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路徑。
中職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的困境
其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目前中職教育國際化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中職在地國際化藝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有限。首先,受制于保障措施不到位,國外的優質師資力量難以引入國內;其次,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在國際化元素的嵌入和融合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充分發揮在地國際化的“本土”優勢。
其二,培養文化融合不深入。問卷調查顯示,在教學探索初期,一些國內教師對國際化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照搬國外課程內容,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面,導致學生難以理解作品的內在創意邏輯,無法舉一反三。同時,目前國際化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視引進國外教學內容,忽視研究相應教學方法的問題。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我國國情和學生學情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得到真正滿足,文化素養和藝術技能難以有效提升。
其三,培養課程體系不合理。一方面,引入國外優勢課程時缺乏對本土國情的深入研究,導致部分課程內容出現“水王不服”的情況,或者存在移植式、拼盤式的課程設置。例如,簡單地把國外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把國內自創的課程設置為選修課,導致培養方案和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另一方面,對中外教師的考核沒有統一標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也無法完整準確地反映育人成果。
其四,培養資源配置不完善。中職在地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政府國際交流活動形成的國際化育人資源無從導入,未能在政、企、校之間形成育人合力和資源循環閉環。同時,目前人才培養以第一課堂(即教學)為重點,對第二課堂(即國際化實訓)的重視不夠。第二課堂還面臨缺乏優質師資力量、國際化實踐實戰項目、海外研修基地等問題,環境資源和師資結構難以合理匹配。
中職在地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實踐
寧波地區國際交往由來已久,為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學校的藝術專業為浙江省優勢特色專業,集舞蹈、音樂、表演、戲劇等專業于一體,已經與波蘭、德國、芬蘭等國家的知名藝術院校展開合作。多名藝術專業畢業生考入國內外知名藝術院校,獲歐盟伊拉斯謨獎學金等榮譽。學校還與地方演藝公司合作培養傳承甬劇和越劇非遺文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基于學校十余年的實踐探索經驗,從中職藝術表演類專業辦學組織創新、文化環境育人、雙軌課程融合及教師能力提升四個維度,解析其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明確目標定位,從組織維度設立在地國際化管理機構。貫通中職一高職、國內一國際兩階段雙軌道人才培養通道。與國內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國際知名藝術院校深度合作,建立穩定持續的合作機制,雙方協作重構中職學生在地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立聯合管理委員會,通過雙導師、大師班、項目制等多種形式,依據合作章程開展人才培養,確保合作合規、高效。依托海外分校建設,吸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生來華留學,反哺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
注重以文育人,從文化維度創新在地國際化育人理念。構建思政與專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開展五育并舉活動周等系列活動,依托“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外技能大賽、藝術競賽和國際藝術表演活動,讓學生多渠道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打開全球化視野。
嵌入國際課程,從課程維度提升中外課程體系融合度。重構融入式課程方案,聯合管理委員會領銜合作制定課程模塊。通識基礎課程融入“中西方文化比較、國際禮儀”等雙語類講座、論壇等,奠定跨文化溝通基礎;專業技能課程引入國際標準,實現藝術技能教學、學生生涯規劃與國際接軌;國際Plus課程融合地方文化和國際元素,讓學生心懷鄉土,從容走向世界。
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鏈接波蘭等優質“一帶一路”國際大師課程、語言文化課程包和配套資源等國外優質資源;組建中外專家團隊,聯合開發國際化課程和國際雙語教材;打造線上線下高效課堂,借助產教聯盟和波蘭、愛爾蘭、德國等地國際名校優質資源,融合名師精講、跨校直播、實時互動、助教助學等多種形式,打造中外師生線上線下高質量“全球課堂”。
實施“五位一體”課程評價。以精準度、參與度、展示度、練習度、達成度等為評價標準,將課程學習、德育、舞臺經驗、國際交流等要素融入課程評價標準,建立導向清晰、價值多元、操作性強的“五位一體”課程評價標準,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鍛造精品師資,從師資維度提升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支撐水平。發揮產教聯盟“梅花獎”得主等“頭雁”帶動作用,以“國際教學培訓”和“國際技術服務”為“兩翼”,組建黨員教師先鋒隊,帶領課程思政組、傳統漢學組、藝術專業組等教學創新團隊投身教學改革;定期赴海外招聘專家、當地企業的優秀技師加盟兼職教師隊伍;選派教師赴國外藝術院校進修,加強與國外院校教科研合作。
在全球化與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職教育國際化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路徑。為破解跨境流動限制、實現本王國際化,學校以中職藝術專業為樣本,依托地方“一帶一路”合作政策,構建了涵蓋組織創新、文化育人、課程融合和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在地國際化培養模式。實踐表明,通過目標重構、文化浸潤、課程革新與師資賦能,中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與國際競爭力,培養兼具本土文化根基與全球視野的復合型藝術人才。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完善國際化評價標準,推動中職教育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跨越,助力中國美育成果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