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林業;森林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12
森林除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品外,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甘肅省森林資源概況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北腹地,總面積45.59萬 km2 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依次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寒氣候等,年平均氣溫 0~15‰ ,大部分地區氣候干燥。復雜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甘肅省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全省森林面積509.73萬 hm2 ,形成了以針葉林、闊葉林為主體的森林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小隴山、子午嶺等山系。甘肅省已知野生脊椎動物共計1055種、高等植物5200余種。甘肅省的森林生態系統是維護西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水源涵養方面,森林如同天然的“綠色水庫”,能夠有效攔截降水,減緩地表徑流,促進雨水下滲,從而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甘肅省森林中各類植物根系發達,能夠固結土壤,有效減緩水土流失。此外,甘肅省風沙危害嚴重。森林作為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能夠有效降低風速,減輕風蝕,固定流沙,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2]。
2甘肅省森林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2.1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甘肅省森林面積509.73萬 hm2 ,森林覆蓋率僅為 11.33% ,遠低于全國 24.02% 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球森林覆蓋率 31.7% ,森林資源總量明顯不足。甘肅省森林蓄積25188.89萬 m3 ,每公頃蓄積量僅 95.45m3 ,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積 9.65m3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影響,森林質量較差,林木生長狀況不佳,林分密度低,樹木矮小、枝干細弱,病蟲害發生較為普遍。
2.2 林分退化問題嚴重
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甘肅省林分退化問題嚴重。由于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現象屢禁不止,甘肅省部分地區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林地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此外,氣候變化引發的干旱和病蟲害等問題頻發,加劇了林木退化,導致部分林分生長緩慢,林木質量下降,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特別是在干旱和過度放牧的雙重壓力下,甘肅省部分林區的林木生長受限,森林生態功能退化。一些林區由于歷史上的過度砍伐和近年來的農業開墾,森林破碎化程度加劇,林分退化嚴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
2.3森林火災頻發,林業病蟲害防控難度大
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燥,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可燃物載量大,森林火災隱患較為突出。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極端高溫、干旱等事件頻發,進一步加劇了森林火險形勢。部分地區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防火隊伍專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公眾防火意識淡薄,這些都增加了火災防控的難度。同時,甘肅省森林病蟲害種類繁多,危害范圍廣,且呈現出跨區域傳播和混合發生的趨勢,防控形勢嚴峻。由于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加之部分林區交通不便,給林業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和防控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此外,部分地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手段相對落后,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導致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了嚴重威脅[3]。
2.4保護資金投入不足,執法隊伍力量薄弱
長期以來,受制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甘肅省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有限,難以充分滿足森林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火災防控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這直接導致了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科技支撐能力不足,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林業生態環境問題。此外,甘肅省林業部門的執法隊伍規模相對較小、專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執法裝備落后,難以有效監管廣闊的林區。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不足,也制約了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2.5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
甘肅省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部分地區長期以來沿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過度依賴森林資源,導致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加大。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盲目發展木材加工業,忽視了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導致森林質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對于生態保護的意識淡薄,重經濟發展、輕資源保護的現象依然存在。同時,由于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部分地區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不高,難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制約了林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推進。
3 對策建議
3.1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提升森林質量
保護甘肅省林業生態環境,需要從根本上扭轉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局面。1)甘肅省應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職責,形成權責清晰、監管到位、運行高效的森林資源管理機制。科學監測和評估森林資源,及時掌握森林資源動態變化,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4]。2)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在總結以往退耕還林還草經驗的基礎上,科學選擇適宜樹種和草種,注重喬灌草搭配,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提升植被恢復的成效。加強退耕還林還草后續管理,確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并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3)推進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繼續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嚴格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鞏固和擴大天然林保護成果。4)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優化樹種結構,提升森林質量。針對不同林分類型和生長狀況,科學制訂森林撫育方案,適時開展間伐、修枝、補植等撫育措施,調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衛生狀況,促進林木生長,增強森林的抗風險能力。
3.2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提升生態功能
甘肅省必須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將森林生態系統修復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逐步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提升其生態服務功能。甘肅省應著力開展重點區域生態修復,針對祁連山、小隴山、子午嶺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加劇的地區,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恢復植被覆蓋率,增強水土保持能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一些地區可以結合地形地貌特征,采用“草灌喬”相結合的模式,構建結構合理的植被體系,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注重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恢復與重建,在植被恢復過程中,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樹種,避免單一樹種造林,構建結構多樣、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森林經營管理中,應注重模擬自然演替過程,減少人為干擾,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和良性循環。在林木采伐方式上,可以采用擇伐、皆伐等方式,保留部分天然更新的幼樹,促進森林的自然更新和演替[5]。
3.3加強森林災害防控,保障生態安全
森林災害是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威脅生態安全的重大隱患,加強森林災害防控,對維護甘肅省林業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甘肅省應建立健全森林災害防控體系,全面提升森林災害綜合防控能力。1)強化火源管控,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火源管理,嚴禁一切野外違規用火行為。加強森林可燃物管理,定期清理林下可燃物,降低森林火災發生風險。3)加強森林火災應急能力建設,提高撲火救災水平。完善森林火災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專業和半專業撲火隊伍建設,提升隊伍的快速反應和實戰能力。同時,加強航空消防力量建設,配備先進的滅火設備,提高森林火災撲救效率。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森林火情監測預警系統,實現火情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3)重視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建立健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此外,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風險評估,制訂科學合理的防控方案,提升防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4)加強森林災害防控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知識,增強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和安全責任意識,形成全民參與森林災害防控的良好氛圍。
3.4加大林業投入力度,加強護林隊伍建設
甘肅省應多措并舉,加大林業投入力度,加強護林隊伍建設,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保障。在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甘肅省應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等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生態建設,探索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為林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林業科研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更新改造落后的設備,提高林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和培養林業科技人才,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甘肅省還需要加強護林隊伍建設,提升隊伍素質和執法能力。擴充護林員隊伍規模,建立健全護林員管理制度,明確職責,落實待遇,提升護林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加強對護林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增強其巡護監測、火災防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能力,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護林隊伍。
3.5創新生態保護機制,促進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
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尋求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是實現甘肅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甘肅省應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資金補償、政策扶持等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形成多元化的森林資源保護投人機制。甘肅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可以依托現有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發展森林康養、生態觀光、自然教育等多種類型的生態旅游產品。注重對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避免采用簡單粗放的開發模式,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打造具有辨識度和吸引力的生態旅游品牌。例如,可以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打造集生態觀光、民族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依托麥積國家森林公園、太統山森林公園等,發展森林康養、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此外,加強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游客體驗,并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通過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才能有效破解林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4結語
為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甘肅省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多措并舉提升森林質量和態系統穩定性,將甘肅省建設成為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 王翠玉.淺談甘肅林業生態保護規劃設計的創新策略[J].廣東蠶業,2024,58(8):16-18.
[2] 宋慶榮.強化營林造林保護林業生態平衡發展[J]新農業,2023(22):31-32.
[3] 李生保.甘肅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發展對策[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9):140-142.
[4] 滾其崇.林業生態保護的規劃設計探究:以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廣東蠶業,2023,57(8):11-13.
[5] 盧江龍.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措施: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2):168-17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