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發展與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兒童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兒童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兒童用心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對美、色彩的感受力非常強,愛色彩、愛畫畫是幼兒的天性。扎染活動就是教給幼兒通過實踐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用一些技巧將“美”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以培養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藝術力。本文將研究扎染活動構建下小班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策略,從文化、美育、藝術角度分析扎染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并圍繞幼兒審美感受、欣賞需求優化活動開展。本文旨在通過活動構建,引導幼兒感悟文化魅力,提高幼兒動手能力,萌發幼兒創造美的情趣。
一、扎染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扎染技藝是我國傳統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扎染是獨特的民間藝術,傳承并流傳至今,這一民間藝術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品質。在幼兒教育中引入扎染,可以幫助幼兒了解和接觸傳統文化,還可以增強幼兒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通過親身體驗扎染的過程,幼兒既能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和智慧,又能實現文化傳承,從而激發幼兒對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此外,扎染還可以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和藝術風格,以培養幼兒多元文化意識和包容心態。
(二)美育價值
扎染是手工與色彩的結合,可以通過捆綁、折疊、染色等形式,為學生塑造可視、可感的藝術形象,從而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的主動性、靈活性,提高幼兒美學意識,激發幼兒審美想象與創造力。因此,扎染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美學體驗。通過扎染活動構建,幼兒能選擇不同的扎染方法和色彩搭配,還能在實踐創造中發揮想象力,發展審美素養。同時,扎染涉及顏色變化、圖案設計等,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感受美的多樣性,以使幼兒在文化藝術賞析中,提高成就感與自信心。
(三)藝術價值
扎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師在幼兒教育中開展扎染活動,既能激發幼兒藝術潛能,又能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通過扎染使幼兒能學到基本的藝術概念和技術,如色彩搭配、圖案設計、線條運用等。這些技能不僅有助于幼兒后續學習美術知識,還能幫助幼兒了解其他藝術形式中的應用。開展扎染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觀察力、專注力、耐力,還能使幼兒在扎染中表達自我,發展個性化的審美藝術語言。
二、扎染活動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踐對策
虞永平教授曾指出,民間工藝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生活性和地方性,容易引發幼兒的興趣,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民間工藝扎染具有寶貴教育價值。基于扎染活動構建培養幼兒動手能力,教師應提升扎染游戲的趣味性、有效性、藝術性,實現幼兒園課程活動的游戲化,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感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魅力,從而提升學前教育效果,豐富幼兒藝術審美感知。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圍繞初遇扎染、初試扎染、創意扎染來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綜合性活動開展有助于發揮幼兒想象能力,提升幼兒審美水平。
(一)初遇扎染
1.了解扎染藝術,感受藝術魅力
為了讓幼兒接觸更多民間文化內容,小班幼兒教師需要根據幼兒年齡、感知特點等,在美工區域創設開放式互動的“扎染工坊”,讓幼兒在濃厚藝術氛圍中鑒賞、創造、感知藝術作品的色彩美、形式美,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對藝術美的表現與創造欲望。在實踐活動開展中,第一步需要讓幼兒先了解扎染藝術。教師需要圍繞多媒體,采取視聽結合的方式拓展扎染藝術歷史資源、淵源等;還可以通過實物展示,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發揮創意、想象。教師也應為幼兒布置“扎染工坊”中的材料、工具等,劃分區域為扎染區、創意區、制作區等,并投放扎染材料(洗臉巾、布藝等)、染料、夾子、皮筋等。通過營造自主游戲環境氛圍,讓學生先初步了解扎染藝術,并通過實物展示讓幼兒分析藝術形式,讓幼兒參與藝術實踐,發揮幼兒的想象與審美能力。總之,通過讓幼兒了解、感受藝術魅力,可以鼓勵幼兒會說話、會創造、會互動,讓幼兒感悟扎染藝術風采,更能滿足幼兒審美素養,提高幼兒文化感知能力。
2.參與玩色體驗,奠定扎染基礎
扎染是我國民間特有的印染方法,從工藝到扎結再到浸染,都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創意性、藝術性。扎染作品色彩艷麗,圖案變化無窮,既能激發幼兒創造興趣,又能吸引幼兒專注力,以引導幼兒感悟民間扎染藝術風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當幼兒對扎染藝術初步了解后,教師需帶領幼兒在不同區域進行玩色體驗,為幼兒奠定扎染基礎。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區域活動中尋找現有材料:顏料、排筆、紙球、紙巾等。圍繞現有材料進行玩色體驗。組織幼兒利用自己的方式,體驗顏料印在紙上的反應。初次的體驗是隨意而又釋放的,需要逐步引導幼兒的欲望,鼓勵幼兒親手操作,直觀感知顏料與紙張碰撞的魅力。通過實踐可以發現玩色樣時要注意顏料不能太多,不然很難干;兩種顏色在一起會出現新的顏色這兩項內容。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避免這兩點,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藝術審美感知。總之,教師應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和實踐,發揮幼兒想象能力,促進幼兒在想象中審美創造。
3.認識扎染工具,了解操作步驟
《指南》提出,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這便要求幼兒要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目標,培養幼兒動手實踐性。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沒有對扎染工藝制作的真實感知,不了解扎染的流程和制作方法。教師便可以在幼兒了解扎染藝術與玩色體驗活動后,讓幼兒參與文化藝術制作,并認識扎染工具,了解具體的操作步驟。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逐一展示扎染所需要的工具,如布料、扎繩、染料、容器等,并簡要介紹每種工具的用途,如扎繩用于捆綁布料,染料用于上色等。接著,教師需要現場演示扎染的基本步驟,包括折疊布料、捆綁、染色和展開,并詳細解釋每個步驟的目的和技巧,如如何折疊布料以創造不同的圖案。同時,教師需要借助調查表,讓幼兒以繪畫的形式,將所需要的工具繪制出來,并通過調查繪制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扎染工具。總之,教師需要帶領幼兒認識、熟悉扎染工具,并為幼兒講授具體的操作步驟,幫助幼兒在自我感知中了解扎染,以豐富幼兒藝術感知。
(二)初試扎染
1.練習折疊捆綁,掌握扎染方法
扎染藝術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線、繩、夾子等工具,對布進行扎、縫、夾等多種形式組合進行染色。當幼兒了解扎染的具體步驟后,教師需要讓幼兒練習折疊與捆綁,并通過反復練習來幫助幼兒掌握扎染方法,鍛煉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看扎染中“疊法”“捆法”的步驟視頻,了解其中扎染的原理,并鼓勵幼兒借助多種折疊法積極參與動手嘗試。與此同時,在幼兒具有扎染技能和顏色認知后,教師需要組織幼兒展開扎染活動,可以讓幼兒從練習系皮筋開始,加深幼兒對系皮筋技能的熟練掌握。幼兒通過實踐操作總結出常見的扎染方法:同心圓、扇形、螺旋紋、蜘蛛網、棋盤格、卷云法、小樹林、卷云法等。教師需要先從最簡單的方法入手,讓幼兒在難度遞增中參與扎染活動。總之,教師應組織幼兒練習扎染基本功,掌握一定扎染技巧,以為后續扎染作品奠定基礎。
2.提供效果參考,鼓勵幼兒發揮
扎染作品色彩艷麗、圖案變化無窮,容易對幼兒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在小班幼兒中開展扎染活動,既能發揮幼兒想象能力與藝術潛能,又能幫助幼兒在捆綁、扎染中鍛煉動手能力。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展示效果參考,借助多媒體展示捆綁作品太松、皮筋數量過多等現象,讓幼兒了解扎染的正確捆綁與折疊。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幼兒自主嘗試,在實踐中進行捆綁作品太松、皮筋數量過多等嘗試,通過自由發揮來鍛煉幼兒審美想象能力,使幼兒在實踐中參與扎染活動,以培養幼兒藝術審美能力。總之,通過效果參考,讓幼兒把握捆綁、折疊、染色等力度,保證幼兒在實踐感知中發揮想象,使幼兒參與活動實踐,不斷提高幼兒審美感知能力。教師也應參與幼兒引導,通過適當引導來鍛煉幼兒動手能力,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以此滿足幼兒好奇心與自信心,讓幼兒掌握活動技能豐富藝術素養。
3.組織操作染色,感悟傳統文化
扎染中的捆綁、浸染、展開等步驟都需要幼兒精細的手部動作和協調能力,這有助于提升幼兒手眼協調性和耐心。此外,扎染作為一種傳統工藝,能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組織幼兒實踐扎染操作時,教師需要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示范,向幼兒詳細講解扎染的基本步驟,包括如何捆綁布料、如何浸染以及如何展開成品。教師需要強調每一步的要點和注意事項,確保幼兒理解并掌握基本技巧;并將幼兒分為不同的小組,各小組在協作中完成扎染作品,幫助幼兒在合作中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欣賞,通過分享經驗來促進幼兒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發展。基于此,教師通過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進行創作。教師可以在一旁提供指導和幫助,但不應過多干預,以尊重幼兒的創意和表達。通過實踐操作扎染,幼兒既能在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又能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幼兒藝術審美與感知能力。
(三)創意扎染
1.設計扎染創意畫,促進幼兒動手實踐
設計扎染創意畫,幼兒可以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色彩的變化、紋理的形成以及圖案的設計。扎染中的捆扎、染色等步驟都需要幼兒集中注意力和耐心,這對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和耐心具有積極作用。教師需要將扎染過程分解為多個步驟,如設計圖案、捆扎布料、染色、晾干等。每個步驟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幫助幼兒逐步掌握扎染技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幼兒發揮想象與創意實踐能力,引導幼兒使用超輕黏土,通過按、壓、戳的方式,做出一幅幅漂亮的作品。教師需要在制作環節給予幼兒適當的指導與幫助,保證幼兒能順利完成藝術作品。最后,教師應設計區角讓幼兒展示設計的扎染創意畫,讓幼兒通過動手實踐來提高審美素養,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總之,教師應圍繞扎染活動組織幼兒設計扎染創意畫,通過創意畫的展示來發揮幼兒想象能力,使幼兒能在動手實踐中發揮審美素養,發展幼兒藝術潛能,提高幼兒文化藝術感知能力。
2.設計衣物扎染,鍛煉幼兒想象能力
衣物扎染活動能將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使幼兒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藝術創作的樂趣和實用性。通過設計和制作扎染衣物,幼兒不僅可以學習到扎染的基本技法,還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教師需要提供多種類型的衣物,如T恤、圍巾、帽子等,以供幼兒選擇。不同的衣物材質和形狀可以帶來不同的扎染效果,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幼兒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創意暢想能力,并輔助幼兒使用繩子順利完成捆綁以及染色。在完成衣物設計后,教師需要組織幼兒進行創意展示,幼兒可以穿上自己設計的衣物扎染,給予幼兒自信心與成就感。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認識文化魅力,加深幼兒審美感知,保證幼兒能在參與設計與實踐展示中發展藝術素養。總之,教師應為幼兒設計扎染綜合性活動,通過活動設計來鍛煉幼兒的想象力,幫助幼兒通過實踐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素養。
3.設計扎染時裝秀,彰顯幼兒藝術魅力
扎染時裝秀是一種將藝術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綜合性活動,通過設計和展示扎染時裝,幼兒不僅可以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還能體驗到舞臺表演的樂趣。這種活動形式既能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能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感受。在完成扎染衣物設計后,教師可以為幼兒組織實踐活動:扎染時裝秀。幼兒需要將扎染后的衣物作品穿在身上,通過與服裝設計相融合,折射出扎染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構成富有魅力的扎染時裝秀。總之,教師應以幼兒探索、操作為主,并通過適當引導、組織活動,為幼兒搭建藝術感知的審美平臺。通過幼兒親身體驗、觀察,使幼兒積極參與創作過程,不斷發展幼兒藝術素養與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三、結語
扎染是我國勞動人民發現美和表現美的一項傳統藝術。在幼兒園開展“扎染”藝術活動,能激發幼兒對傳統操作工藝的興趣,使幼兒在親身操作與體驗中提升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需要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扎染活動,讓幼兒體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幼兒審美情趣、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未來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將多種民間文化、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手工實踐。圍繞文化感知來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幼兒審美情趣、創造能力,推動幼兒藝術素養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