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呈現了新姿態。在設計教學模式時,教師應始終秉承“生本課堂”原則,并通過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活躍的課堂氛圍,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成果。互動式教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深受教師追捧的教學模式之一。為此,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基礎,立足互動教學模式,深入分析了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與應用問題,探討了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幫助教師優化課堂教學。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互動教學模式從字面意思可知,它更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深入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互動教學模式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調整的新模式。它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始終圍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開展。同時,互動式教學模式轉變了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固有認知,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頻率獲得提高,并通過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設計適合其發展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而且既能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彰顯課堂教學價值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低,更多是以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會增加課堂教學的枯燥感,加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論性內容較多,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恰好轉變了傳統教學的這種格局,使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更凸顯“人本”特點。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增加,教學活動內容也呈現了豐富的特點。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在價值觀、法治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有了正確的認知,從而彰顯課堂教學的價值。
(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法治觀念、健全人格、道德修養等。互動式教學模式正是基于新時期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它可以幫助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開展合作互動、布置互動活動等方式,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中的內容進行滲透。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互動探索、自主探究、實踐應用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同時,學生也能依據相關教學內容,為自己設定相應的行為準則與道德標準,有利于約束自身的行為,并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法治觀念。互動式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互動準備不夠充分
互動式教學模式不是簡單地與學生進行課間的問答。要想發揮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教師就需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在教學資源方面,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搜集與整理互動主題、互動案例、互動素材等內容。課前預習環節是互動教學效果能否發揮的關鍵因素。只有學生在預習中對所學內容有了基本的認知,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的任務等得到良好的反饋,并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果。但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互動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容易忽視互動模式的準備環節,這無疑會影響課堂教學的互動效果。
(二)互動方式相對單一
互動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與多元化的特征。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互動教學模式時,由于對互動教學模式了解不夠深入,互動模式僅以單一模式進行,缺乏互動模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這樣在短期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期而言,學生頻繁地接觸單一性的互動模式,會降低對學科內容的學習興趣,無法充分發揮互動教學的效果。對教師而言,這樣的效果會影響他們對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熱情,最終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評價方式不夠科學
評價方式始終陪伴課堂教學,是助推課堂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師在對互動模式的評價時,更關注教材中的難點與重點,卻忽視了對課堂教學的互動過程進行評價以及收集學生的反饋內容。顯然,在評價的過程中,結果評價占據了主導地位,過程評價卻被教師忽略。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還不利于互動課堂教學的持續發展。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評價方式,平衡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從而實現評價機制的科學性。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互動平臺,增加師生互動頻率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互動平臺的構建的前提,它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余時間,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互動教學模式時,可以充分利用互動平臺的優勢特點,為學生投放有參考與學習價值的資料內容,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善于利用互動平臺進行互動交流,這樣才能發揮互動平臺的作用,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
首先,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構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其次,利用互動交流平臺投放適合學生學習與拓展的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并鼓勵學生分享學習后的成果。例如,在完成“合理利用網絡”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平臺推送一些傳謠造謠、沉溺網絡的實際生活案例,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或者,教師通過平臺推送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學習,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標。最后,利用互動交流平臺布置課前預習內容、課后作業內容,開展知識分享、搶答活動等。
(二)重視預習環節,掃清課堂互動障礙
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需要為學生設定明確的預習目標,引領學生依據相應的目標開展預習。只有這樣,學生在預習時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從而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同樣,預習目標的設計需要教師做好全方位的準備,一方面,通過研讀教材準確認知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另一方面,需要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認知。另外,還需結合研讀內容與學生的基本情況,搜尋相應的素材資源。可見,預習環節對互動教學開展的重要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認真對待,掃清課堂互動障礙,促進互動教學的開展。
例如,在教學“做守法的公民”中的“預防犯罪”時,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預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平臺設計預習目標:探究刑法的內容與作用;總結與分析犯罪的含義與基本特征;思考刑罰的含義與種類;學習本課后,分析與總結未成年人防范犯罪的措施;總結與分析本課預習過程中的難點內容。當學生完成預習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預習內容提交到互動交流平臺,并依據學生預習的效果,有針對性地搜集課堂教學材料以及合理地調整課堂教學方向。這樣可以實現課堂互動的高效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問題情境是互動教學模式中的基礎環節,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合理的問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并使學生在探索中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樣,合理的問題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明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并針對相應的問題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學習中的阻礙,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互動環節時,可以以問題情境為依托,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的問題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中的“維護秩序”時,在授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中人們按秩序排隊的圖片,如火車站檢票口、公交車站等。教師提問:“從圖片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內容?”并且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討論與分享自身對秩序的認知。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可以繼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秩序,如“生活中體現秩序重要性的案例有哪些”“你有哪些啟發”等問題。當學生對知識的內容有了基本認知后,可以進一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歸納。
(四)落實合作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小組合作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被教師廣泛應用與認可的教學模式。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探討與交流的平臺,能使學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思維與靈感的碰撞,從而深入認知知識的本質。由此可見,小組合作模式對促進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互動教學模式時,應充分重視合作互動環節的作用,通過設計適合學生小組合作互動的任務,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講道德”中的“誠實守信”時,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誠實守信的定義、價值等內容,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做誠實守信的人。為此,教師在設計小組學習任務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自主探究任務,如下:誠實的定義;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探尋生活中與誠信相關的案例,分享自身的觀點;作為初中生,應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誠信。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與誠實守信相關的角色表演活動,以此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
(五)設計互動活動,強化學生課堂體驗
互動活動是在日常教學基礎上,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的具有較強互動性、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體驗活動。它可以使學生從聽眾、看客轉化為參與者、體驗者,并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見,互動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互動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結合所學內容,立足互動教學模式的理念,設計相應的互動活動,以此煥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集體中個人的責任,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課堂活動。例如,將事先寫有學生名字的紙團拋到教室中央的空地上,要求學生在兩分鐘內尋找到寫有自己名字的紙團。在第一次的活動中,要求每個學生只能獨自尋找寫有自己名字的紙團。在第二次活動中,將活動規則進行改變,引導學生發揮集體的力量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明白,心中只有自己時,是一群散亂的個體,當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他人時,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集體,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可見,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
(六)優化評價方式,提升課堂互動效果
教、學、評是構成課堂教學整體的三個重要環節,評價則是構建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橋梁。合理的評價機制既能促進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發展,又能為課堂教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活力,達到高效的課堂互動效果。為此,基于互動模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應明確評價方式的作用,并以“人本”思想為指導,合理優化評價機制,以此煥發學生的活力,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效果。
一方面,評價方式應具有形成性,即教師的評價過程應是動態的、全面的過程。以“情緒的管理”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中反饋、課后作業等內容進行綜合評價。例如,當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后,可以針對他們對情緒管理的認知情況以及課前預習的反饋內容進行評價。在課中學習時,可以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互動交流的過程、學習測驗的結果等進行綜合評價。例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調節情緒的方法時,可以依據小組成員參與情況、小組合作探究成果等進行綜合的評價。另一方面,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即評價內容可以拓展到學生的自評、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學生對教學的評價等。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展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富有生氣與活力,是促進課堂教學邁上新的發展臺階的重要途徑。但是,要想發揮互動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就需要認真對待,深入了解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同時,教師還應做好互動教學的設計工作,使互動教學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能為學生創設主題鮮明、條理清楚、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內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深入探究教學中的內容,在收獲所學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