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已經進入了素質教育模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我國小學教育體系中,語文是必不可少的學科,其中“教—學—評”一體化與核心素養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理念。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時必備的能力與品質,“教—學—評”一體化也是對教師整體授課過程提供指導的理念。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核心素養與“教—學—評”一體化之間的聯系,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完成“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研究了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并提出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核心素養理念是指學生對學科的關鍵性能力,也是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時必備的能力與品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四個維度,分別為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理解與傳承,這四個維度共同組成了學生必備的能力和品質。“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將“教學設計”“學習過程”和“課堂評價”融為一個整體,以此促進學生整體的發展與提升,它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核心素養與“教—學—評”一體化的聯系,深度挖掘兩者的關聯,有針對性地開展授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面臨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沒有重點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挖掘,教學只停留在表面。此外,在教學完成后,教師并沒有有針對性地展開讀后續寫,造成閱讀和寫作相脫離。再加上,學生只是單獨地圍繞語文學科進行學習,并沒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和其他學科相聯系。課堂整體的學習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只停留在課本表面,教師也沒有引入創新創意的方法,最終的評價也只是圍繞著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真正讓評價發揮作用。評價形式相對單一,大多是教師針對學生所展開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給整體的語文教學帶來不利影響。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意義
將教學、學習和評價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文字理解能力等,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一體化教學將教學、學習和評價相互貫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通過一體化教學,教師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實現個性化教學,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如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一體化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教學途徑
(一)立足教材基準,挖掘教材重點內容
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對教材中重點內容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度注重學生成績方面的提升,在教材中的重點挖掘更傾向于學科知識方面,如低年級的識字、組詞,中年級的造句、組詞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側重點仍然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文是發展時間非常久遠的學科,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材,并且能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都是千挑萬選的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的重點,將教材重點與核心素養緊扣,為之后教學目標的確立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二)第一課時《曹沖稱象》為例,教師可以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研讀,并挖掘與核心素養相關的重點內容。其中,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中,本課時主要包含了一些生字以及組生詞活動,包括“員”組成“隊員”、“議”組成“議論”等。在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中,本課插入了許多趣味性的圖片,能讓學生將文字與圖像的信息相互轉換,尋找到藝術美,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中,本課時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思維,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在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中,本課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開展讀后續寫,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讀后續寫是指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指導寫作、通過寫作加強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并再次提升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是基礎目標,但是傳統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相分離,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發展語言運用能力。閱讀與寫作同屬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項目,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對寫作能力的要求要更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形成一個整體,組織學生開展讀后續寫活動,讓學生在讀后續寫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少年閏土》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并分析少年閏土和成年后閏土的變化,感受課文蘊含的意義。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學生能不斷提升自己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后續寫,讓學生開闊思路,猜測閏土這段時間發生了哪些事情導致這一變化,并以寫作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指導寫作、通過寫作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三)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在小學階段,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但往往會被教師忽略。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能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并用自己對美的理解去創造美。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科之間的壁壘較為明顯,再加上教師對審美能力培養的忽略,導致很多學生都缺乏良好的審美能力,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將語文與藝術類學科相融合,通過藝術類學科的特點來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并引導學生創造美,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火燒云》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欣賞課文中關于火燒云的插圖,并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些火燒云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閱讀課文,加強對火燒云美的欣賞。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理解“紅彤彤”“金燦燦”等詞語,并嘗試自己運用這些詞語去形容火燒云,讓學生進一步提升對美的感知和運用能力。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將課文內容展現出來,要求有與火燒云相關的繪畫,并配合文字形式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科之間的壁壘能被打破,通過藝術元素的融入能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并創造美,從而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四)開展情境演繹,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新課標對語言類學科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出語境,并通過語境輔助學生展開學習。要想為學生提供語境,情境創設是非常重要的。情境創設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并為學生提供語境輔助。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是指學生能形成良好的高階思維能力,并將多種高階思維運用在學習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知。要想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情境演繹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學生進一步代入情境,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并組織學生開展情境演繹,從而培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時《我不能失信》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讓學生了解宋慶齡的生平經歷,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了解。接下來,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構建出情境,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出課文內容的相關視頻,并讓學生將自己代入課文內容,扮演主人公宋慶齡,在相關問題下進行思考。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假如你是宋慶齡,爸爸媽媽要帶你去很喜歡的地方,和別人約好了要一起疊花籃,此時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可以將自己代入到宋慶齡的視角,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活躍,深刻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意義,從而培養自身的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五)融入傳統文化,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學生能正確認知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形成文化自信心。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對文化內容的了解不夠深入,甚至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可能逐漸失去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這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認識更多傳統文化、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從而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北京春節時的節日習俗。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年”的由來,讓學生了解一些關于“年獸”的傳說,并通過“年獸”來延伸出春節習俗的演變,讓學生理解文化是不斷傳承、不斷創新的,從而增強學生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識。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文化滲透,讓學生了解一些我國重要節日文化,包括端午節、中秋節等,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六)核心素養導向,實施多元依據課堂評價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中,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往往會被教師忽略。很多教師更注重于教學設計與學習過程,但是對學生的評價有所缺失。評價是對學生進行指導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的指導性幫助較少,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價值,多元依據評價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在核心素養培養的導向下,教師應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對學生實施多元的課堂評價,從而提高課堂評價的質量和有效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臘八粥》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核心素養作為導向,對學生實施多元依據的評價。在語言構建與運用中,教師可以對能否有感情地朗讀、有邏輯地敘述進行評價;在審美鑒賞與創造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能否感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并對學生發現美學元素的能力實施評價;在文化傳承與理解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能否正確理解、認同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實施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緊扣核心素養,實施多元化依據的課堂評價,并通過評價來指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七)拓展評價形式,實施多元主體課堂評價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價值,除了多元依據評價以外,多元主體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幾乎是評價的唯一主體,但即使教師的知識扎實、經驗豐富,也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些主觀性,導致評價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拓展評價形式,實施多元主體的課堂評價,使教師、學生和家長都作為評價主體,從而提高評價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價值。
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一張量化評價表格,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實施互評和自我評價,包括語言運用評價、思維能力評價、審美創造評價以及文化自信評價,以此將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在學生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實施多元化的效果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效果,并不斷完善學習模式,提高學習效果。在學生完成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中給父母講解自己學習內容,做一個“小老師”,并在講解完成后讓父母對“小老師”的講授過程實施評價。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可以作為評價的主體,能充分體現出評價的客觀性,并且在評價中也要注意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和
“教—學—評”一體化都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兩者之間的關聯,并結合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設計“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