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體系,使學生形成深刻、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緊跟新課標發展方向,認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并將邏輯思維培養融入教學設計,借助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法則和概念的理解,建構數學邏輯體系,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基本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教師需要遵循一定原則開展教學設計,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落實新課標育人要求。首先,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要想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實施多元化的邏輯思維鍛煉活動,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實現期望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遵循多元化原則,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講授實現,而是要借助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多元化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要求教師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為基礎,不斷優化當前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避免出現思維僵化等問題,從而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提升。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解題效率
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能結合現有信息進行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能對事物進行觀察、對比、分析、抽象、判斷、推理,并條理清晰地表現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從客觀角度分析現有信息,明確數學問題的核心,并在此基礎上聯系所學知識,運用數學定理公式進行解決。當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后,面對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展開一系列思維活動,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從而提高解題效率,確保數學學習的高效性。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與知識教學不同,思維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面對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學習,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但隨著課程的展開,枯燥的學習和重復的練習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嚴重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心理,讓學生基于事實進行分析、推理、判斷、證明等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能在知識遷移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從而主動投入數學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三)落實素質教育要求
隨著科技社會的到來,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教師只是簡單講解知識,就讓學生一味地做題,想要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強化學生知識掌握,獲得更高的成績。但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轉變意味著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利用對比、分析和判斷等方式進行數學問題的思考,在不斷練習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更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數學問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感知
問題情境創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真實問題場景,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啟發學生思維,為學生思維的發展指明方向。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主動思考,聯系多方面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引發學生思維感知,讓學生主動借助分析、思考、判斷、抽象、概括等思維方式進行思路的明晰和問題的解決,進而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在具體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分析,解讀課程教學目標和知識點排列意圖,深入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并結合學情設計單個問題或者問題鏈,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與自身生活切實相關的真實問題解決中,運用邏輯思維展開自主探索,并從多方面收集資料,結合現有學習資源分析、提煉核心知識點,尋找與問題解決相關的方法,實現學生知識掌握和思維發展。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4章“可能性”教學為例,教師分析教材內容后,明確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學會運用幾分之一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在游戲中經常用到的骰子,創設問題情境:“我們玩富翁大作戰、飛行棋時是不是要用到骰子,你們還記得骰子有幾個面嗎?你將手中的骰子擲出去,會出現哪些結果呢?投擲時出現五個點的概率是多少呢?出現1-3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在這些問題的驅使下,學生需要借助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在問題一中,學生可以快速說出骰子一共有六個面,將骰子擲出去,哪一面出現的概率都是一樣的,在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學生加深了對骰子的認識,之后便可以利用問題二推測問題三和問題四。在這樣由淺入深的推理過程中,學生逐步了解骰子投擲概率,并在回顧、發現與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問題解決思路,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組織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思維發展
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會借助講授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但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征,導致學生學習效率較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成為教師關注的首要問題。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必備技能,教師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要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將學生從被動的聽講中解放出來,將死記硬背知識點轉變為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原理的形成過程,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組織體驗式學習活動,將概念性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實踐驗證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投入探尋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親身體驗和知識運用中深入感知數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推導過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為學生之后數學問題的快速解決奠定堅實基礎。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章“位置與方向(一)”教學為例,本節課教學圍繞位置和方向開展,旨在幫助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正確辨認方向,能在地圖上準確辨別方向,培養學生方向感,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學生了解基礎的方向和位置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方向和位置,在真實情境中辨認方向,深化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完成方向和位置的辨認:結合身邊的信息,明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析實驗樓、學校大門的朝向,以自己所在的操場位置確認;思考并簡單闡述生活中有哪些確定方向的方法。在實際體驗中,學生發現,生活中確認的方向、位置和書上關于方向確認所提到的上北下南有所不同。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太陽的變化、指南針、觀察植物等方法了解如何對方向和位置進行準確辨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在實踐體驗中發展學生邏輯思維。
(三)注重新舊知識聯系,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發展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定理公式,為了確保學生對這些定理公式的靈活運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開展這些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并鼓勵學生合理引入舊知,構架新知與舊知的聯系,便于學生輕松掌握新知,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小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學習,學生參與度較高,但是隨著學段的提升,數學學習難度增大,學生有點力不從心,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和學習需求出發,明確學生抵觸數學學習的根源,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引入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借助舊知識的復習和運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自信,主動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挖,聯系自身已有知識體系明確數學問題的核心,這樣即使面對存在一定難度的數學習題,學生腦海中的解題步驟也會非常清晰,以此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章“面積”教學為例,為了實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引入正方形面積計算,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轉變為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例如,教師為學生準備幾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布置學習任務:“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并將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簡單記錄。”這個學習任務布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路記錄過程中,明晰知識推導流程,從而達到發展思維的作用。之后,學生參與長方形的拼接任務。在完成拼接任務后,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闡述自己的拼接思路。其中一名學生說我將手中的小正方形依次排成兩行,每行放6個,一行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那么兩行的面積就是12平方厘米;還有個學生說,我將手中的小正方形排成了4行,每行放3個,排成4行,四個小正方形是4厘米,每行三個小正方形就是3厘米,3×4=12,長方形的面積為12平方厘米。通過開展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推理分析中得出長方形面積,強化學生對知識間邏輯關系的認識。
(四)鼓勵學生提問,實現邏輯思維的有效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有條理地思考、分析問題,并推導出合理的結論,從而提升學生數學能力,這一過程離不開問題的提出和探索。教師提問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中掌握知識,鍛煉思維。學生主動提問是學生經過一系列思維活動,在多角度審視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或者在對比分析不同數學思想過程中產生的深度思考,能在一系列思維活動中鍛煉學生邏輯思維,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從而轉變學生學習態度,將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為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數學現象,并從中發現和總結規律,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清晰、準確表達自己的問題,從而便于聽者快速抓住重點,提升提問的針對性。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章“克和千克”教學為例,教師講解完“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和存在形式之后,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張超市水果、蔬菜和日用品的陳列圖,上邊標有不同物品的價格。在給出的這種圖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日常用品以及每天要吃的水果蔬菜,面對這個場景,教師先向學生提問:“你覺得圖片中物品,哪些適合用克來稱量,哪些適合用千克來稱量呢?”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思考,認為像西瓜、蘋果、土豆這些蔬果較沉,應該使用千克稱量,而鹽、干木耳、味精這些日常使用量較少,應該使用克稱量。學生觀察時,還發現了一個問題,一瓶洗衣液上標注,凈含量為五千克,對此,學生提出問題:“凈含量是瓶子加上洗衣液一起的重量嗎?”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引領學生深入知識的本質,在探索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是順應時代教育發展方向,落實新課標育人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助于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體系,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此,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并結合課標和學情合理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體驗活動、注重新舊知識聯系以及鼓勵學生提問等手段,將邏輯思維的訓練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