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在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均衡發展,是眾多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初中地理作為一門全新的學科,其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鼓勵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在此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積極革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融入現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解釋和探討,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助力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先簡要概述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價值,為教師探索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式明確了方向,再結合初中地理課程內容,從多角度探析了這一背景下的教學實踐策略,以期為教師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提供可借鑒的思路。
初中地理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學生由于沒有學會有效的地理學習方法,對地理學科知識缺乏深入理解和掌握,導致其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將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與生活元素相結合,進行多樣化的呈現,以此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和發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價值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強調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以此拉近學生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助力學生的高效學習和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為了探索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式,應先明確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在此基礎上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學情,逐步探索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為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質量、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助力賦能。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后,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明顯增多,且學科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也有了顯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究興趣是提高其課堂學習質量的關鍵前提。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對所有知識充滿濃厚的探究興趣,才會在教師的引領與啟發下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互動活動,這正彰顯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核心地位。教師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將學科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各種生活情境,不僅能降低學習難度,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
其次,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與其他文化課程相比,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更具抽象性特征,但這些抽象性的地理知識卻又與生活實際有著緊密聯系。教師將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和生活化教學理念有機融合,能夠為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更多新思路。在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輔助下,學生可以自主調取已有生活經驗,主動分析問題,從而有效提高課堂學習質量。教師采用這一教學模式,使原本較為枯燥且抽象的地理知識得以具象地展現,通過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問題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地理知識。
最后,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正是核心素養價值的重要體現。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巧妙融入各種生活場景和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平臺,通過引入具體的生活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關聯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和解決,以此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與應用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是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結合地理教學需求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巧設多樣化的生活情境,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情境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其精髓在于通過構建特定情景,拉近學生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到初中生初次接觸地理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載體,巧妙融入地理知識與技能,使地理課堂更加生動具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民族”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教師提前準備好關于少數民族的習俗和文化知識的教學資料,通過播放多媒體視頻,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角度引入新課知識,以此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和互動學習的主動性。如,在視頻中生動展現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引導學生關注對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習慣和風俗的差異。在成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后,教師鼓勵學生從民族風俗習慣、飲食習慣以及服飾特征等角度進行對比與分析,并結合自己所屬民族的具體情況展開深入分析。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創設,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特色,為發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挖掘生活化鄉土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各類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開展生活化地理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每個地區因地理條件和位置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鄉土地理不僅是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日??梢姷牡乩碓?。教師將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資源融入地理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識和現象通過現實生活情境得以生動呈現,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識,為其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教學中,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興趣,使其認識到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參與貼近現實生活的探究活動,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樹立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家園的崇高觀念?;诖?,本課教學內容應側重于地理價值觀的教育與熏陶。為了讓學生對本課知識有一個深入且系統的了解,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為學生布置前置性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自己家鄉的旅游業發展情況。這一任務從貼近學生生活視角出發,深入挖掘鄉土地理資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持。為了確保學習任務的有效落實,在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前,教師為學生明確調研和調查的大致方向:如從地域文化和城鄉景觀角度進行調研,判斷家鄉現存的歷史遺跡、著名的景觀建筑等。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自己前置性調查所得信息,自主設計家鄉旅游交通路線圖,然后在班級內進行分享。通過這種生活化鄉土資源的有效融入,不僅可以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對家鄉的了解與熱愛,從而高效實現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
(三)融入生活化熱點事件,驅動深入探究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整合多元教學資源,以此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綜合能力,從而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生活化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合理選擇并融入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結合已有學習經驗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以此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為確保生活化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在選擇生活化元素時,可以精選一些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運用地理思維進行深度思考,從而有效提高生活化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水資源”教學中,教師引入網絡熱議的“潑水節浪費水事件”作為教學素材,進一步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網絡視頻或新聞片段,鼓勵學生就此事件發表個人觀點。在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和看法后,教師按照學生不同的觀點,將他們分為正反兩個辯論小組。正方小組觀點:“潑水節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歷來都有潑水散播祝福的傳統,所以在潑水節期間不能單一地用浪費水這種局限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狈捶叫〗M觀點:“節約用水不僅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各級水資源管理部門一再強調的具體要求。因此,傳統習俗和節日不能成為浪費水資源的借口?!眹@這兩個觀點,教師組織學生就此展開科學辯論,并鼓勵他們從多渠道搜集相關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生活化熱點事件的融入,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辯論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使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辯論和探討;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辯論與分析,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和思維素養,樹立正確的地理價值觀。教師將可持續發展觀和環境倫理等理念巧妙融入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全面理解地理與人類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培養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助力其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四)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鞏固學習成效
課后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重在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教師通過檢查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評估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在傳統的布置課后作業環節,教師大多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和以往教學經驗,機械地為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要求其完成并提交。這種作業形式較為單一,作業內容常包含大量重復性題目,難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削弱了課后作業對學生地理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促進作用。而生活化課后作業的融入,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豐富地理課后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課后作業展現出更多新形式;另一方面,教師以貼近生活的作業為載體,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課后作業的育人價值。鑒于此,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地理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思維,以此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全面提升作業設計的綜合質量,讓學生通過完成課后作業,高效內化課堂所學知識,并在知識遷徙中不斷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氣候”這一課內容后,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影響氣候的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在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時,要求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統計本地區近一年氣候變化的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并嘗試從地理學角度分析影響本地區氣候變化的因素。在這一開放性的作業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多角度搜集本地區的天氣預報、相關新聞報道等氣候信息。隨后,教師鼓勵學生從本地的經緯度、地形特征等視角出發,探究影響本地區氣候和溫度變化的因素,指導他們學會運用地理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以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全面提升他們的地理核心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應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價值,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并開發各類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生活化鄉土資源,讓學生在極具生活氣息的課堂氛圍中高效學習與實踐,從而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實效性,助力其地理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