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漢字是小學語文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在掌握漢字發音、書寫、使用的同時,了解漢字的歷史文化,感受漢字之美,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字的熱愛與認同意義重大,這需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持續滲透漢字文化,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演變歷史、造字規律、書寫工具、書法作品等內容,使其成為漢字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一、漢字文化的構成要素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以及造字法等方面,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漢字獨特的文化魅力。
第一,字形是漢字文化的基礎。漢字的字形經歷了從圖畫到符號的演變過程,最早的漢字如日、月、山、水等,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直接描繪出來的象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簡化,形成了現在的筆畫結構。這種字形的演變不僅記錄了漢字的發展歷史,也體現了古人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二,字音是漢字文化的重要要素。漢字的字音源于語音,而語音則源于人聲。漢字的字音不僅具有表音功能,還能通過押韻、聲調等方式增強語言的韻律感和表現力。因此,字音也是漢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三,字義是漢字文化的核心。漢字的字義往往與字形、字音密切相關,通過字形可以聯想到事物的形態、通過字音可以推斷字的意義。例如,“孝”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位小孩扶著老人的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第四,造字法是漢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共同構成了漢字的構造體系,使漢字能夠準確、生動地表達各種概念和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價值
(一)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能夠顯著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其語文素養。漢字作為漢語的書寫符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學生通過深入學習漢字文化,可以掌握漢字的起源、演變、結構、讀音和含義等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和閱讀理解能力,還能為他們的寫作、口語表達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例如,學生通過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和演變過程,可以直觀地感受漢字的結構美,從而更容易記住字形;通過理解漢字的字義和字音,可以準確地掌握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此外,漢字文化的學習還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拓展課程內容,發展思維品質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演化至今蘊藏著無數先賢的智慧和歷史沉淀。教師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豐富小學語文的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素材和訓練機會,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漢字的造字法時,學生能夠了解漢字與勞動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體會從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認識到不同類型漢字的生成邏輯,逐漸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效鍛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漢字文化的學習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理解漢字文化的演進過程。例如,在學習漢字的演變過程時,學生可以學習古人改良漢字時的情景和思路,欣賞不同字體的特點和美感,從而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收獲更多的靈感與創意。
(三)培養審美能力,傳承漢字文化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漢字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漢字文化的傳承。漢字不僅是一種書寫符號,更是一種藝術形式。漢字的書寫和排版都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和審美價值,學生通過學習漢字文化,可以領略到漢字的獨特魅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力。例如,學生通過學習漢字的書法藝術和篆刻藝術等傳統文化形式,可以深入了解漢字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從而增強對漢字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漢字文化的學習還能促進學生的文化傳承和創新。例如,在學習漢字的演變過程時,學生通過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漢字藝術作品。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促進漢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漢字文化的滲透策略
(一)結合常態教學,追溯漢字起源
漢字文化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僅憑幾次專題教學,難以讓學生領略其真諦和審美。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文內容,持續性地滲透漢字文化,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增長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常態教學追溯漢字的起源,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還能激發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愛。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和演變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漢字的內在魅力上。
例如,在講解《田家四季歌》一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漢字起源的知識。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夏季里,農事忙,采桑養蠶又插秧。”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秧”字進行溯源講解。“秧”字從字形上看,是一個形聲字,左邊是“禾”字旁,表示與樹木有關,右邊是“央”字,表示讀音。教師可以進一步解釋:“秧”字最早出現在古代的甲骨文和篆字中,其字形很像繁茂的禾苗,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不僅能夠記住“秧”字的字形和讀音,還能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感受漢字的歷史厚重感。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漢字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講解《“貝”的故事》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演示,讓學生感受“貝”由貝殼的形狀演化而來:古人常用貝殼當作錢幣,沿傳至今,賺、賠、貨、貧等與錢相關的漢字,仍然用“貝”作偏旁。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能感受到漢字的源遠流長,并且理解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二)遵循造字規律,培養識字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遵循漢字的造字規律是培養學生識字能力的關鍵。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構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邏輯規律。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規律,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識字方法,提高他們的識字效率和興趣。在小學階段,學生常接觸的造字規律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較少涉及轉注和假借,教師在講解課文中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選取典型的生字詞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其造字規律,了解漢字是如何誕生的,從而提高他們對生字詞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形聲字的造字規律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鋒”字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左邊是“钅”字旁,表示與金屬有關,右邊是“夆”(fēng),表示讀音。教師可以通過分析這個字的字形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和讀音,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類似的形聲字,如“鋒”字的形近字“蜂”“峰”等。教師還可以利用會意字的造字規律來教學。如,“休息”一詞中的“休”字,是一個會意字,由“亻”和“木”兩部分組成,表示人倚靠在樹木上休息的意思。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這個字的構造原理,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其含義。在遵循造字規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結合編字謎、詞語聯想、歸類識字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入了解漢字的構造原理和文化內涵,從而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和對漢字文化的熱愛。
(三)融入傳統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傳統文化與漢字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使其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師應深入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資源,通過解析漢字組成詞語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詞匯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講解一些寓意深遠、有故事背景的漢字時,教師可以結合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或文化寓意進行講解。例如,“福”字倒貼的習俗源于“福到”的諧音,寓意著好運的到來;“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權威、力量和吉祥,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介紹龍的形象演變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
古詩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可以感受漢字在詩詞中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從而深入理解漢字文化的內涵。例如,在學習《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句中“光”“霜”“舉”“低”漢字的巧妙運用,感受詩人通過漢字所傳達的思鄉之情;還可以結合古詩文的背景知識,向學生介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漢字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領略到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驗漢字魅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滲透漢字文化、體驗漢字魅力的有效途徑。這些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親身參與中深刻感受漢字的獨特韻味和文化內涵。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機會,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身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和傳承中華文化。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人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書法展覽,讓學生近距離欣賞歷代書法大家的精品力作,感受不同書體、不同風格漢字的書寫之美。在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書法比賽,激發他們的書寫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在比賽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還能在競爭中感受漢字書寫的魅力和成就感。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將漢字文化與節日氛圍相融合,為學生創造更加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例如,在端午節期間,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端午節的古詩文,通過舉辦誦讀比賽、詩詞接龍等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漢字的音韻美,了解與端午節有關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在春節期間,則可以開展集體寫“福”字活動,讓學生在書寫中體會漢字所蘊含的祝福和美好寓意。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能加深對漢字文化的理解,還能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五)注重品德教育,實現以字育人
在小學語文課程知識體系中,漢字不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深入挖掘漢字中的德育元素,通過講解漢字的字義、字形結構等方式,將品德教育融入漢字教學中,實現以字育人的目標,充分發揮漢字文化德育價值。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將品德教育融入漢字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掌握漢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優秀文化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漢字字義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涵,教師可以將其有機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例如,“眾”字由三個“人”字組成,形象地表達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教師可以借此向學生滲透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森”字由三個“木”字組成,形象地描繪了樹木茂密的景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生態保護的意義,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這些漢字的字義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本身,更能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
此外,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字形結構,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的謙讓和諧之美。漢字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和諧,這種美感不僅體現在單個漢字上,更體現在整篇文字的排版布局中。例如,在教學生寫“明”“品”“德”等合體字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各部件之間的“穿、插、避、讓”,使整個字看起來更加美觀大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更能借機教育學生要具有謙讓的美德,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既是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舉措。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性,教師在開展漢字教學時,同樣需要兼顧漢字使用與漢字審美,讓學生認識到漢字本身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漢字的歷史、造字規律、傳統文化整合、漢字實踐活動以及品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漢字文化,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漢字傳承和新課標的要求,持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書寫中華文化的時代新篇章。
注:本文系福建省新時代基礎教育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3—2025)教育科學研究專項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漢字文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SM202410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