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站在國家民族興旺發達、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場合論述了科學教育的意義、內涵和方法,多次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2024—2025年,國家遴選建設兩批國家級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校),在課程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制度創新成果,切實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各地要科學判斷當前的形勢與挑戰,準確把握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針對科學教育各環節普遍存在的堵點、難點、重點,全力抓好實驗區(校)建設,以學生素質調查和工作診斷結果為依據,有力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發展,促進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穩步提升。
在“質”領未來的目標下,全國各地科學教育實驗區(校)建設通過創新探索與高質量推進,正在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引領全國科學教育發展。
提高站位,增強做好科學教育工作責任感。各地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深刻認識科學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將科學教育作為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環節,以更高的標桿、更深的舉措、更大的力度來落實科學教育各項工作,以科學教育之力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提供支撐。
構建體系,強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深度與廣度。各實驗區(校)可以通過構建“基礎+拓展+創新”三級或多層級課程體系,整合國家必修課程與校本選修課程,形成智慧啟迪、品質奠基、能力培養、活動體驗等主題,涵蓋科學類、勞動類、社團活動類等課程領域。推動學校開發科學教育類校本課程,形成分學段、分專題、分領域的科學課程資源庫。
創新模式,推動項目式探究與跨學科學習。各實驗區(校)通過項目式學習、跨學科等方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各學校以問題解決驅動學習與實踐,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習慣。建設創客實驗室,將課程開發與社團活動相融合。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實驗教學,將探究活動與當地特色產業相融合,打造引領性開放性實驗室。
整合資源,打造科學教育協同育人新生態。各實驗區(校)通過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形成科學教育合力。例如,甘肅省涼州區立足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廣辟科學教育新賽道新空間,創造性構建起“黨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校”四位一體的G-U-I-S科學教育新模式,在中小學科學教育領域全面開展以“小切口”突破和示范性引領相結合,推動“全域普及、深度融合、特色發展、創新驅動”的“四輪驅動”科學教育工作體系。
強化師資,提升科學教育教師專業素養。各實驗區(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方式充實科學教育教師隊伍,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專業人才作為科學副校長或兼職教師。組建城鄉科學教育區域聯盟、校際聯盟,建設城鄉學校結對教學、教研一體化的網絡化教學組織,提升鄉村教師科學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能力,打造教師和學生科學發展的共同體。
搭建平臺,激發學生科學興趣與創新潛能。各實驗區(校)通過舉辦科技節、科技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通過展覽、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展示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等最新進展和應用案例。邀請行業專家、學者進行主題演講,分享創新成果和未來趨勢。加大對科學教育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中小學生樹立科技報國遠大志向,營造重視支持科學教育的濃厚氛圍。
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國家創新生態的“育苗工程”,其推進成效將直接決定我國在21世紀全球科技競爭中的位勢,需以戰略定力持續投入。我們要提高科學教育政治站位,關鍵在于將其作為“國之大者”來抓,從戰略高度謀劃、從制度層面保障、從實踐層面創新。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備科學家精神、工程師思維、創新者能力的時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