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舞蹈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依據學生在期末考核中對舞蹈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來進行學習評價。然而,由于舞蹈專業課堂的特殊性,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難以避免地會摻雜非客觀評價因素,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評價的意義逐漸偏移。本文針對當前舞蹈實踐類課程學習評價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展開探究,如與舞蹈理論類課程相對應的舞蹈專業課程注重舞蹈專業的實踐操作,主要是在舞蹈專業教室中,有針對性地講解與傳授舞蹈專業技能,通過系統的舞蹈專業學習與訓練,提升學生的舞蹈專業技能水平;以全過程評價機制的介入,引導師生注重在學習全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與方法掌握,以更加客觀、科學的評價方法優化該類課程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全過程評價;舞蹈教學評價;學習評價
一、困境——舞蹈實踐類課程中學習評價的問題
(一)權重失衡的教師主觀評價
“傳統的教學法多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教學形式與結果由教師一個人決定,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機會不多。”[1]在現行的舞蹈實踐類課程評價機制中,期末專業技能考核展示作為評定該類課程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依據,其考評方式與筆試考核不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在考核現場所展現的專業技能水平進行評判。而學生在考核過程中容易受到考試環境、身體狀況及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發揮失常或超常發揮,這些問題難以用統一的標尺進行衡量,具體評價標準則主要以任課教師的主觀評判為主,其分數容易被教師的主觀意識所影響,從而對學生整體的學習成果評價難以做到客觀和全面。同時,盡管學生的最終成績是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按比例綜合計算得出的,但評分準則及具體細節仍然依靠教師的主觀評價,致使這種學習評價方式缺少客觀評價因素的平衡,無法全面反映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效果。
(二)唯結果論的問題導向
在傳統的舞蹈實踐類課程評價機制影響下,許多學生較為在乎最后的成績,并盲目關注同學之間期末考核分數的橫向對比,忽視學習成績對于自身學習成長過程中的縱向比較。這種現象讓學生產生學習認知的偏差,忽略了整個學期學習過程的積累與提升,產生出“只看成績,不看效果”的學習心態,僅以期末分數作為衡量學習成效的唯一標準,缺少對學習評價的正確認識。
由于“輕過程、重結果”,在舞蹈實踐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會依賴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包括身體外在的先天條件和以前積累的舞蹈基礎),淡化整個學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僅依靠學期末進行臨時強化練習,這種學習心態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熱情。盡管在期末考核中,這類學生能夠完成既定的基本要求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這種僅在學期末考核前沖刺的學習方式,并沒有讓他們在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中得到實質性的成長,反而削弱了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另外,有些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勤奮刻苦,但受舞蹈專業要求的客觀先天條件限制,在期末考核中難以取得理想成績,自己一學期的努力學習未能得到相應的認可,這也對他們在后續學習階段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習態度逐漸發生轉變。這樣的學習評價結果,會造成那些具備現有能力優勢的群體容易形成路徑依賴效應,其學習策略易固化于前期積累的認知模式中,而那些雖無先天優勢,卻在日常學習中勤奮努力的學生可能因此產生挫敗感,進而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
這種“唯結果論”的評價導向,未能全面且客觀地評估學生在整個學期的學習狀況,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變化。因此,學校需要對學習評價的內容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使其成為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輔助手段。
二、介入——舞蹈實踐類課程中全過程評價的構建
教學的全過程是一個橫向持續且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狀態在不同教學階段及關鍵點中呈現動態變化。受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評價教學模塊的監控,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對教學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成效進行評估,使其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能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或學習狀態,同時也督促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更好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目前,大部分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成績兩個板塊組成,在現有所規定的評價基礎上拓展全過程評價機制的考核評價內容和標準設定,調整增加一定部分學習階段性學習的評價內容,如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所呈現的不同學習狀態、階段性學習成效、課后的主動自習情況、學生互動協作的學習情況等,對學生在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變化及成效進行考量。同時,在課程教學前明確課程的最終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以追求目標的達成作為學習的導向,且學習過程中通過階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尋找到符合自身條件能力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舞蹈專業素養能力。拓展多元評價視角,明確課程的考核標準,增加客觀評價內容,弱化教師在舞蹈課程評價體系中單一評價的主體地位,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機制以及加強學生自我評價的認識,形成相互學習、互相督促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形成長遠性的學習認知,使課程的學習評價機制成為教育引導的重要導向。
(一)從評價目的的性質上介入
引導學生從“只顧結果”的學習狀態轉換成“重過程、看結果”的學習方式。在強調期末成果評價重要地位的同時,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評價,將每學期的期末考核作為對教學成果階段性檢驗的環節,引導學生在確定好學習目標的同時,更需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探索并實踐高效學習方法,貫穿學習全程,同時持續深化對自我認知、自我掌控及自我發現的探索,使學生的學習經歷更具實際價值與深遠意義;在建構學生學習評價機制時要注重全過程評價機制中階段性教學的目標達成,不斷要求教師在課程中重視學生專業培育的階段性過程,形成評價機制,保證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逐步進取,根據全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性要求全面協調發展;同時也督促教師不斷規范和豐富專業教學內容,完善相對應的最終成果評價,構建設計出相對客觀且全面的全過程評價機制。
(二)從評價內容設置及評價分值中介入
首先,通過在整個學習評價中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力度,即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提升的情況進行評價,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納入評價之中。同時為了避免學生在舞蹈實踐類課程期末考核期間由于場地的變化、個人心理壓力、肢體傷痛或各種客觀的突發情況而導致考試發揮失常所產生的遺憾,根據全過程評價的各環節,將課程中學生學習評價設置為學生基礎評估、學習過程成長評價、學習成果評價、綜合比較評價四個部分。學生基礎評估即對每位學生的舞蹈實踐能力基礎進行評估,包括學生的身體基本協調能力、動作的模仿能力、節奏把握能力、風格認知能力等,從學生在該門舞蹈課堂中專業基礎所體現出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并對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前的狀態進行掌握和了解。
其次,將16周的課程教學進行至少四個階段(或八個階段)的劃分,每個階段,教師對學生的狀態進行階段性過程評價,并將每個階段性評價通過曲線狀態表歸納出學習過程的成長評價。(如下圖表所示)為了更客觀且全面地評估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狀態,在出勤狀況、課堂專注度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基本評價要素的基礎上,增加對學生學習階段性成果質量的評估、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效果,或自我學習評價等內容。
學生A在全過程評價機制中各學習階段評價曲線狀態圖表
最后,通過組織期末展演對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基于成果評價環節形成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評估、學習過程成長變化進行對比,并對學生在整個學期中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和總結。同時還可以設置同學間的互評,在期末考核展示后,要求每位同學通過回看考核視頻,對當天其他同學的表現進行互評,以計算平均分的方式納入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一部分。為了盡量減少由于教師的主觀性認識和判斷,致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分值缺乏客觀依據的問題,可以對評價內容的授課教師主觀評價部分與非授課教師評價部分進行區分,其分值各占總分值的一半。
評價標準是教學評價體系的核心,是評價內容的直接體現,是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2]由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明顯的動態性特征,在教學方案整體不變的前提下,每學期對過程性的評價內容及分值分配等評價標準進行動態調整,避免采用程式化的評價模板,防止形成刻板的對應評價機制。
三、轉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機制要求
課堂是師生間共同構建的教學互動平臺,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全過程中實現不斷成長是學習評價的主要價值。同時通過過程性評價積極拉動舞蹈教學評價杠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學生感到點滴的努力付出都會得到結果,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動力。[3]學習評價并非是對學生進行單一的定性評估,也非僅限于任課教師的審判性評價,而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階段性測評,引導學生發現自我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調整為目的。同時,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耕耘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具體實施、評價反饋三者間的循環作用,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完善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全過程中,師生各方均有權利和責任對學習成效進行評估,一方面,通過教師的評價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動機,學會自我規劃;另一方面,通過學生間的評價能夠督促學生相互影響,傳統的舞蹈考核分數一般由教師直接評出,學生往往只是作為考核對象被評價,增設學生間的互評環節,可以使學生從評判者角度對所學舞蹈專業知識進行評判,從而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自身所學的知識體系,達到教學目標。這樣的評價模式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不斷自我調整學習狀態,也能夠通過自我評價來掌握學習的特點及方法,學會自我管理。
(一)保持師生間的對話,平衡主觀評價內容
通過對話引導的方式建立師生間的教學互動,不斷拓寬師生間溝通的渠道。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將教師為主導的師生從屬關系,轉變為以學生主導、教師輔助的幫輔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強調學生個人在學期中的學習進步變化,弱化將學生進行過度對比,并根據不同學生各自的先天條件特質,以他們不同階段的學習程度和學習態度的教學反饋情況,給予較為客觀的評價,將評價機制轉化為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動態中介,實現師生教與學的雙向引導與督促。
(二)加強同學間的聯系,注重學生互評價值
為了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我們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激勵,彼此影響,并共同建立起一種相互監督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對自身及同學間的學習情況充分了解,以此產生相互促進的影響,起到互相學習監督和自我督促的學習效果。
(三)重視學生自我關注,強化自我評價的意義
教師要求學生記錄和考查自己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狀況,對在全過程學習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自我監督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樹立并強化“自我比較”的學習意識得到提升,明確學習成果目標的核心要求和個人的學習成效,淡化學生盲目在乎成果分數的心態。以貫穿學生完整學習周期的學習狀態和效率作為課程學習價值,使學生注重自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對比,探索并發現高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不斷改善學習狀態。
結語
學習評價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片面地追求期末考試的分數,從而催生出“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等學習心態。全過程評價機制的介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歷程,在掌握教學內容過程中發現并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與方法,發現學習的內在價值,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學習心態,逐漸接近并最終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同時,能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發現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軌跡與學習變化,從全面客觀的角度評價學生一學期中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成效,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進度和效率,實時調整教學方式。這一過程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也能推動教師教學方法的持續優化,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最終,通過全過程評價機制的監測與反饋,學生逐漸明確并把握自我學習的方向,實現舞蹈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茜.探索舞蹈教學實踐中評價體系的重要作用[J].藝術教育,2012(04):3233.
[2]周玉容.大學教學評價標準的雙重困境與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19(10):7581.
[3]蔣珊麗.試論職校幼師舞蹈教學中教學評價的創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04):1171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全過程評價機制在舞蹈藝術實踐類課程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22JXGG023)
作者簡介:彭有慶(1987—"),漢族,湖北武漢人,舞蹈學博士,教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古代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