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析人類命運共同體》《“央博”數字平臺》《非遺正年輕》《金牌新字號》《千年調宋代山水花鳥》《中國短視頻大會》(以下簡稱“總臺”)“2023年度融合創新十大精品案例”從強化時政報道、創新話語表達、豐富傳統文化、講好地方故事等維度,展現了總臺在媒體融合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探索,更從多個角度詮釋了總臺“思想 .+ 藝術 ?+ 技術”的融合傳播理念,為媒體行業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一、主題多元,中華文化融入家國情懷和城市發展
融合創新十大精品案例堅持“內容為王”,強化時政報道、多維展現傳統文化與技藝、打造城市品牌讓地方特色亮起來,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宣傳效能,實現了價值延伸。
1.強化時政報道,家國情懷彰顯價值引導。時政內容是主流輿論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檢驗主流媒體影響力和引導力的關鍵標尺。從以往經驗看,時政報道因其話題的敏感性和嚴肅性,在報道時形式比較單一、語言過于嚴肅,很難在媒體融合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而在十大精品案例中,總臺對時政內容進行了創新表達,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新聞報道模式,以全新樣態、全平臺傳播煥新升級,得到了受眾的關注與喜愛。例如,微視頻工作室創作的時政報道內容,實時跟進新聞現場,快速準確捕捉切入點,以其“實時性、在場感、獨家報道、深度分析”等特點被受眾認可。對重大外交活動的創新表達,將“高大上”的外交內容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報道出來,收獲諸多好評。又如,《動析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講述中國理念,倡導各國和平共處并為推動新型國際關系而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行動,展現了中國良好形象,彰顯了中國智慧與胸懷。
2.弘揚傳統文化,激活經典堅定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風云激蕩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基礎。新時代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離不開媒體對文化的創新傳播。對主流媒體而言,新時代文化創新就是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展示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運用。例如,《千年調宋代山水花鳥》數字特展,運用多項新技術再現了宋代山水花鳥畫經典名作,讓《四景山水圖》《溪山行旅圖》《煙江疊嶂圖》等宋代傳世名作“活起來”,并搭載中英雙語解說,帶領全球受眾享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藝術盛宴。《情系河姆渡》融合創新項目則將選題聚焦于意蘊豐富的河姆渡文化,以廣播劇、網絡微短劇等多種表達方式讓沉睡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活起來”。其中,廣播劇《情系河姆渡》講述了考古工作者的傳奇故事,微短劇《河姆渡的骨哨聲》則帶領受眾穿越時空與河姆渡先民進行對話,以富有傳統文化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文化故事探源中華文明。
3.關注城市發展,打造品牌注入增長活力。城市品牌建設對于提升城市吸引力至關重要,也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更是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主流媒體在城市品牌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中國短視頻大會》,是為杭州短視頻基地量身定制的首個融媒體節目。節自組攜手“熊貓和和”“奶龍”等創作者與杭州亞運會組委會推出了一系列短視頻作品,將“杭州亞運會”等相關話題推上熱搜榜。這些創意短視頻不僅有效賦能亞運會傳播,還提升了杭州城市品牌的辨識度,吸引了受眾關注?!吨袊桃曨l大會》一經上線便迅速引發關注成為現象級產品,相關話題閱讀量達14億次,全網視頻播放量近10億次,熱搜熱榜超150個。該節目不僅是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的一次積極嘗試,還是民間創作者與主流媒體的“成功融合”。又如,《金牌新字號》的“中國夜經濟活力指數發布”啟動儀式于2023年4月在湖南長沙舉行,活動中總臺在長沙市設立了4個“夜經濟觀察點”,受眾跟隨直播鏡頭一起逛夜市、品美食、嘗煙火,體驗長沙人山人海的煙火氣息,提升了長沙城市品牌知名度。

二、表達豐富,技術賦能藝術加持提升內容體驗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總臺從藝術化表達、技術運用、跨界融合等方面不斷創新表達方式,迎合年輕人的審美標準,持續打造高標準、高品質的好作品。十大精品案例集中體現了其藝術化表達、技術范展演、多樣態呈現等特點。
1.藝術化表達,全新視角演繹人文情懷。總臺在進行媒體融合創新時,逐漸形成了以受眾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擅于使用人格化、故事化的敘事手法,再與美術、詩詞歌賦、音樂等藝術形式融合,全面、立體地展示主題內容,增強了內容表達的吸引力和生動性。也正因為重視迎合年輕受眾的審美需求,創新的藝術視角和表達手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令受眾眼前一亮。例如,《情系河姆渡》融合創新項目以表現河姆渡文化為主,視角頗具人文情懷。在藝術呈現上,紀實手法中融入了浪漫表達因素,全景式展現了河姆渡先人的生活;在視聽表達上,內容與技術共同發力,以聲造境,讓受眾可以沉浸式體驗古老文明的魅力。又如,《中國短視頻大會》中很多創作者喜歡以詩詞歌賦為靈感創作短視頻,美食賽道的“拾藝博士”喜歡引用詩詞、古籍、繪畫,將詩詞繪畫融入美食中,使受眾既學到了知識又了解了美食的做法;律動賽道的“柳青瑤”喜歡將中國民族器樂與現代影視配樂相結合,創作出多種韻味的音樂作品,她用民樂演奏的亞運推廣曲,一個人就演繹出了活力蓬勃的杭州。
2.技術范展演,數字審美提升視聽體驗。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也逐漸應用到媒體融合創作中,為作品的創新表達提供了可能。總臺積極利用新技術建設數字化平臺,打造線上體驗空間、元宇宙空間等數字化空間,依托VR、AR虛擬技術進行視覺和多媒體互動升級,提高受眾體驗感。例如,《千年調宋代山水花鳥》數字特展融合了三維動畫復刻、裸眼3D、AIGC、三維場景再現、4K級高清閱覽等多項數字技術,以此讓宋代傳世名作“活起來”。其中,《溪山行旅圖》首次使用裸眼3D技術演繹畫作近、中、遠三個景別的層次關系,通過畫作間元素間的位移、縮放、2D旋轉、傾斜變換等效果讓受眾看到會“動”的名畫。又如,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致力于Web3.0,創建全新宇宙空間、打造文化云社交場,推出了“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央博數字平臺打造AI“先民導覽員”,為受眾講解不同時期各個支脈的文明故事。
3.多樣態呈現,形式新穎引爆內容產品。媒體融合過程中,內容創作團隊要清楚受眾需要什么,以創意搶占先機,不斷創新形式和手段,打造獨特新穎的亮點引爆內容傳播。在十大精品案例中,總臺采用視頻、圖文、微短劇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形成了豐富的融合傳播產品樣態,多端發力,使節目快速“火起來”。例如,《“青”愛的城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融媒行動,采用“直播 + 短視頻 ?+ 圖文特稿”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面貌。在浙江海寧首站直播時,朱廣權準備了多個跟“潮”有關的提示詞,央視新聞則圍繞“五一假期怎么潮”推出了6條短視頻,發布后就在多個社交平臺上引發討論,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又如,《情系河姆渡》融合創新項目采用“廣播劇 + 微短劇 + 創意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用意蘊豐富的聲音景觀和多向共進的傳播矩陣講述考古工作者嘔心瀝血探尋中華文明的動人故事。
三、融合傳播,央地聯合多屏聯動長短視頻協同
好的內容離不開好的傳播??偱_對外通過央地合作拓展傳播渠道,對內則整合內部渠道資源實現大小屏聯動、長短視頻互補。從內容“生產者”到“發布者”再到“傳播者”,總臺充分展現了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媒體價值。
1.央地合作,整合優勢擴大傳播效能。總臺是國內體量規模最大、節目生產量最大、業務形態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綜合性傳媒集團,融合傳播優勢和傳播實力是總臺的核心。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聯動,對于形成資源集約、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傳播體系至關重要??偱_高度重視發揮自身的內容優勢、渠道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攜手地方共創媒體融合新路徑,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和文化文旅發展?!吨袊桃曨l大會》便是總臺助力杭州短視頻基地發展的重要體現。在節目第二賽段,央視頻聯合亞組委以及短視頻創作者發布一系列亞運會主題的短視頻內容,將“亞運會的泳池水為什么不會臟”“杭州亞運會賽時每度電都有來處”等小話題送上熱搜,并在亞運會倒計時10天時每天發布相關短視頻開展聯動宣傳,助力亞運會文化和杭州形象的傳播。又如,在《“青”愛的城——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融媒行動中,總臺帶領受眾打卡諸多城市,用青春化表達方式展現各城市的生機與活力,點亮城市名片,展現城市地方特色。

2.多屏聯動,全方位立體式融媒實踐。自2018年以來,總臺就提出了“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的傳播策略,形成了以央視新聞和央視頻為雙旗艦,其他平臺為多點支撐的新媒體矩陣,形成了大小屏互通、線上線下互動、全方位覆蓋的傳播體系?!吨袊桃曨l大會》在傳播模式上探索了新路徑,它在總臺央視財經瀕道周末黃金檔播出,同步上線央視網、央視頻,并聯動全網新媒體平臺形成大小屏互動宣傳推廣的格局,將新時代的美好中國、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融入“小屏”上,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展現大時代,用小小的屏幕記錄著當代中國龍騰虎躍的生活。《金牌新字號》大型融媒體活動,以“新國潮、新技術、新體驗”為主線,通過電視紀實節目、新媒體直播和短視頻展播三者傳播,實現大小屏聯動傳播。節目還組織線下“金牌之路”沉浸式展覽活動等,與各地區、各平臺進行合作促進消費活動,讓各地消費“燃起來”“熱起來”。
3.長短互補,發力短視頻構筑流量高地。作為大眾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短視頻逐漸成為主流化的視聽形態,與長視頻在傳播層面相互補充??偱_在內容和傳播上積極布局短視頻,以長視頻中的“重點”內容來制作短視頻,通過重新剪輯創作將短視頻作為長視頻內容的表現題材,使兩者優勢互補,共樹內容標桿、共筑流量高地。這樣的融合創新形式既突破了長視頻樣態,又實現了長短視頻在內容與傳播上的融合創新。例如,《中國短視頻大會》以長視頻“包裝”短視頻,以主題式的內容將長視頻剪輯成短視頻,再輔以觀點或者作者分享內容,用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手法來創作,使長短視頻協同發展,在相融中獲得能量“相乘”?!斗沁z正年輕》是總臺經典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延伸篇,在保證文化傳承核心內容不變的前提下重新對重點節目進行拆解,以更年輕態、互動化的表達來傳播非遺文化。通過長短視頻互補傳播,再次帶動《非遺里的中國》熱度,點燃非遺熱潮,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文化。
四、結語
融合創新是媒體轉型變革的底色,總臺融合創新的十大精品案例啟示我們,主流媒體的改革創新要打破原有內容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緊跟時代潮流,通過創新化表達和年輕態表達推動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助力品牌建設和城市建設。融合創新的形式和模式一直在改變,但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思想依然不變,以小切口展示新時代、以小故事樹立中國形象,以融媒體的手段引爆節目中隱藏的“大能量”依然是關鍵。
(作者系通化師范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40628SK)、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數據治理視域下地方高校教學管理效能提升研究”(項目編號:GH220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記協網.走好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構建正能量短視頻內容體系—大型融媒體節目《中國短視頻大會》的啟示[EB/OL].(2023-12-13)[2025-05-09]. http://www.zgjx.cn/2023-12/13/c_1310755113.htm.
[2]白樺,融合傳播的創新探索[J].傳媒,2024(01).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