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9月,全國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各類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開始使用由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編寫的中職語文統編教材,2024年秋季學期全覆蓋。語文統編教材總共三套,包括《基礎模塊》(上下)、《職業模塊》《拓展模塊》(上下)。由教育部于2020年組織領域內相關專家學者調研、編寫、審核后投人使用,歷時近三年。
一、中職語文統編教材使用背景
(一)歷史問題
以往語文教材使用效果不佳。多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都開設了語文課程,語文能力既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他們適應未來職業及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當前眾多讓人眼花繚亂的語文教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是教材編寫體例五花八門,內容挑選隨大流、大眾化,缺乏新意,學生興趣;二是教材內容與職業教育脫節,無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應用能力;三是缺乏綱領性文件引導,各地教材使用差異較大,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將其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未能促進學生專業成長,更無法起到增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
(二)現實要求
教材規劃建設體現國家意志,是切實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集中體現[1]。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要求應重視職業教育,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雖和普通教育有差異,但與其地位相當。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公開強調做好教材規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做好教材工作提供了指導方向。
(三)學科特殊性
中職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與思想政治、歷史兩科一樣,意識形態屬性強,是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中央要求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2]。這就為中職語文統編教材的出現提供了內在邏輯。
二、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困境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1.素養
關于素養,《漢書·李尋傳》提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3],意思是人如果能力不夠,就沒有辦法使國家強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平日的修養。[4]”同時對修養的解釋為“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概言之,修養是一個人經過自我修煉形成的素養,是指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時至今日,素養的含義已經不僅單指一個人的能力,逐漸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2.核心素養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隨后,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將其具體明確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細化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18個要點。至此,我國對核心素養的內涵有了明確的界定。
3.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解讀》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與運用而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語文課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給予的內在影響,是語文課程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后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思維品質、思想準則和行為能力。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者中語言素養是基礎,思維、審美和文化素養則是通過語言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
(二)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困境
1.學生方面
中職生大多數知識水平不高,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效果。自2005年我國職業教育擴大招生規模以來,生源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文化基礎薄弱、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差、思維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心理素質脆弱、審美發現和鑒賞能力不足、缺乏文化自信、未能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等。可以說,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石,也帶來很大的困難,要想打破痼疾,有所突破和創新,改善學生整體面貌,還需在教法、教材等多方面配合下功夫。
2.教師方面
教師自古以來就在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揚雄在《法言·學行》中從教師德行方面對教師進行了定義:“師者,人之模范也。5]”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韓愈則從教師的職責方面提出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名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6]”教師,是為學生傳習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專家和書法家啟功和教育家陶行知也分別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兩位先生皆認為,教師除了教授知識文化,更要從精神、品德上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經調研,目前中職教育教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部分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教師對自身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教學方式等認識不足,缺乏思考,教育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7]。所以若想早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亟待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二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對學生學情把握不清,因此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新教師,對于中職生這一群體還缺乏清晰的認知,甚至可能會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三是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缺乏新意。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顯然已不適合當前教學,教材除了傳統的文本閱讀,還增加了很多新型樣式,如“整本書閱讀”、“微寫作”等。教師如果因循守舊,則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教材方面
如果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那么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合適的教材,即使教學能力再高的老師也會面臨嚴峻挑戰。當前教材存在版本過多過雜,目標設定過高、導致教材內容偏多,完成任務難度大;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單一、選定過于隨意;“教材內容層次感不鮮明,結構編排不合理”[8],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等問題。因此,開發適合培育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材成為當務之急。
三、統編教材背景下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端正態度,用樂觀的心態迎接新挑戰
中職語文統編教材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完全形成成熟、系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一線教師首先需要端正態度,克服畏難情緒,根據新學情新要求,積極主動地面對新時代,學習新理念,鉆研新教材,迎接新挑戰。
(二)把握學情,用創新的方法教育新學生
面對新形勢中職校生源文化素質呈整體下降的趨勢,除了學生個人需要努力走出困境,教師應從教學環節人手,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整合,又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當前教材內容容量和難度都較大,教師更應有的放矢,聚焦核心知識,避免籠統的知識傳授。其次,依據不同專業,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內容。如針對機電工程類專業學生,可以重點講解說明文,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再次,多學科融合,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增強教學趣味性,開闊學生視野。最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并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有效的學習體驗。
(三)吃透教材,用鉆研的精神面對新理念
1.理解教材的邏輯關系,整體把控教學
語文統編教材三大板塊包括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綜合實踐,涉及語言輸人和輸出能力,以及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兩種能力的能力。閱讀與欣賞包括文本單元、整本書閱讀單元、活動單元。表達與交流涵蓋兩個維度:書面寫作(8次)、口語交際(8次)。綜合實踐有4次:領略偉大成就開創美好未來,重溫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走進傳統文化探尋文化根脈,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這4次綜合實踐分別指向三大文化和三大精神。各版塊互動互補互促互融,教師應注意使用聯系的方法,系統整合不同版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滿足其職業需求和成長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2.重視單元導語,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單元導語設計包含文本單元導語、整本書閱讀單元導語、活動單元導語三大類。其設置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大特點,最終聚合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充分領悟這兩大特點,在教學中深入挖掘。一是應充分理解文本單元立意的內涵及意義、了解選文情況、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進而確定基本學習方法。二是要善于研讀整本書單元導語。明白文本價值和意義,為學生提供恰當的閱讀方法指導,最終檢驗學習目標。三是需深入研讀活動單元導語。了解開展活動的目的與意義,掌握主要內容和要求。
3.率先垂范,深讀細研經典選文,全面了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教材選文多為經典篇目,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領域。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發展當代先進文化為宗旨。對于整本書閱讀這種新型文本樣式,根據文本體裁,教師應引導學生改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即學會閱讀同類型文本,實現以點帶面,最終能夠舉一反三。如《平凡的世界》《鄉土中國》,對于中職生而言閱讀難度較大,教師可以結合小說和社會學專著的特點,教會學生從語文的角度整體把握作品。
4.善用助學系統,引導掌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統編教材注重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設計了助學系統[9。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旁批”。簡明準確的旁批或揭示篇章結構,或增進課文理解,或啟發閱讀思考等。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閱讀使用,并對其中不太恰當的批注予以糾正。其次,運用課后“提示與練習”,強化不同體裁的素養指向。如感悟詩詞的情感美、意象美、意境美;散文的形美、神美;小說的環境美、形象美等。最后,利用單元后的“思考與實踐”,整體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圍繞單元立意和單元學習目標,著重在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方面進行整合,體現單元學習效果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克服碎片化學習弊端。
5.注重專題訓練,強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職業模塊第六單元的“微寫作”也是新型專題。微寫作的特點是,雖然短小精悍,但是結構完整,具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和精巧的結構布局。當前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追求思想表達的即時和迅捷,微寫作這種文體應運而生。這種文體非常考驗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任務,依據學情,結合職業需要,給出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任務完成微寫作。
6.打造富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全方位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指聽說讀寫活動的綜合。如在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教學中,《基礎模塊上》“領略偉大成就開創美好未來”主要指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模塊下》“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紅色血脈”、“走進傳統文化探尋文化根脈”分別指向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模塊》“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則指向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它們在內容上是并列關系,同屬于中華文化,又內在地與單元其他內容具有邏輯上的綜合關系,各校可利用當地優勢和亮點,打造既有本地特點,又兼具時代特點的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結語
中職語文統編教材的出現,結束了過去各地自編自選自用教材的歷史,開啟了由國家統一組織、統一編寫、統一審核、統一使用的新時代,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3年和2024年于七八月組織“中等職業學校統編教材國家級示范線上培訓”,為一線教師解讀統編教材,既有理念講解,也有專題分析,還涉及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等,為統編教材使用提供了思路,指出了方向。當前隨著業內對語文三大模塊教材的研讀和解析,以及對基礎模塊教學經驗的積累,語文學科將更好地發揮其化人、育人功能,培養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靳曉燕.建設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N].光明日報,2024-03-26(13版).
[2]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中等職業學校三科教材統編工作答記者問[EB/OL].(2023-09-07)[2024-08-27].h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309/t20230907_1078731.html.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4:99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
[5]王萬洪,趙瑤杰.《法言》今注今譯:附導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9.
[6]韓愈.師說[M]//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古文鑒賞辭典·隋唐古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21:871.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2022.
[8]李陽,曠浩源.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新舊教材比較分析[J].職業技術,2024,23(04):87-93.
[9]胡修江.基于類型教育定位的中職語文統編教材特色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6):33-38.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