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082-03
在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當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教育核心目標。傳統中學實踐課程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與潛力。微生物發酵作為生物科學重要領域,蘊含豐富知識與實踐應用價值。將珠江口本土食材融入以醬油制作為例的微生物發酵實踐課,既順應綠色發展與文化傳承的新發展理念,又能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體驗。這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微生物發酵知識與技能,還能促使其深人理解地域文化,樹立環保意識,開啟中學實踐課的創新篇章,具有重要研究和實踐價值。
一、開展珠江口醬油實踐課的緣由
(一)教育模式創新的需求
以科學教育為例,在中學生物課程里,實驗教學多局限于課本既定實驗,形式較為單一且缺乏創新性。據《中國教育報》的調查顯示,超 70% 的學生認為生物實驗缺乏趣味性與創新性。而微生物發酵實踐課以珠江口本土食材制作醬油為載體,能讓學生從理論走向實際操作,將抽象的微生物知識具象化。學生在處理本地豆類、谷物等食材時,能切實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打破傳統教學的壁壘,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突破。
(二)地域文化傳承的使命
珠江口地區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醬油釀造歷史源遠流長。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一些傳統釀造工藝面臨失傳風險。 將本土食材融入醬油制作實踐課,學生通過參與選料、發酵、成品制作等環節,深入了解本地食材特性及傳統釀造技藝,使古老的釀造文化得以延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肩負起地域文化傳承的使命。
(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社會,多元化、創新型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他們需具備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環保意識等核心素養。微生物發酵實踐課以珠江口本土食材為依托,在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在制作醬油時,面對原料配比、發酵條件控制等復雜問題,需要不斷思考、嘗試,從而有效鍛煉了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確定本土大豆和小麥的最佳比例時,學生需反復試驗,探索不同組合對醬油風味和品質的影響。選用珠江口本土食材,可減少運輸能耗,契合綠色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像深圳、廈門等沿海發達城市,已將此類實踐課程納入素質教育體系,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貢獻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踐課工具價值與理性價值的內涵關聯
(一)工具價值的具體體現
在上海市實驗學校的課程實踐中,學生通過制作醬油,深人了解了米曲霉、乳酸菌等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的作用。米曲霉能夠分泌蛋白酶,將大豆中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為醬油增添鮮味。在生物期末考試中,參與該課程的學生在微生物知識部分的平均成績比未參與課程的學生高15分。在市執信中學,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醬油,學會了精準控制發酵溫度和濕度。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將發酵溫度穩定控制在 30~35°C ,濕度保持在 70% 80% ,成功制作出品質優良的醬油。學生還學會了原料的篩選與處理,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在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醬油發酵過程中出現異味、色澤不佳等。在深圳市高級中學,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成功解決了發酵過程中因雜菌污染導致的異味問題,學會了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理性價值的深層內涵
在省中山市第一中學,通過開展醬油制作實踐課,學生了解到珠江口地區的醬油釀造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有著獨特的釀造工藝和文化內涵。學校邀請本地老工匠傳授古法釀造技藝,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科學思維培養角度,學生在制作醬油過程中,學會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探究發酵原理。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中學,學生通過實驗對比不同發酵條件下醬油的品質差異,深入理解了微生物發酵的科學邏輯,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學生在制作醬油時選用本地食材,減少了食材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以杭州到為例,若選用外地食材,運輸距離超1000公里,而選用本地食材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學生在實踐中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
(三)兩者的緊密聯系
學生通過掌握微生物發酵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深入探究發酵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文化內涵,在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醬油制作的工藝流程,才能進一步思考不同發酵條件對醬油風味的影響,從而挖掘其中的科學奧秘,感受傳統釀造工藝的魅力。學生對科學原理和文化價值的深入理解,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掌握實踐技能的積極性。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學生在了解到珠江口地區醬油釀造文化的獨特價值后,主動改進制作工藝,嘗試創新,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實現了工具價值與理性價值的協同發展,全面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
三、基于兩種價值的實踐課現狀洞察
(一)基于工具價值的現狀問題
從教學資源來看,實驗設備不足成為一大阻礙,據《中國教育裝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在中西部地區的中學,如甘肅省蘭州市某中學,平均每5個班級才配備一套完整的微生物發酵實驗設備,導致學生實際操作機會受限,無法充分掌握原料處理、發酵條件控制等實操技能。在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學,教師在講解“微生物發酵原理\"時,單純依靠理論講授,缺乏實際案例和實驗演示,使得學生對米曲霉、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特性與代謝機制理解不深,在生物期末考試中,微生物相關知識的答題正確率僅為50分左右,遠低于預期。在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的實踐課程中,學生雖能完成醬油制作,但在面對實際生活中發酵食品的制作或簡單的微生物應用問題時,卻缺乏解決能力,無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技能,難以滿足未來學習和工作的需求。
(二)基于理性價值的現狀困境
以江蘇省南京市某中學為例,在講解微生物發酵原理時,僅簡單提及蛋白質和淀粉的分解,未深入探討不同本土食材發酵過程中酶的活性變化等深層次知識,學生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科學邏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珠江口地區的一些中學,如省中山市某中學,學生對本地古老的醬油釀造工藝興趣缺失,參與相關文化傳承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僅有不到 30% 的學生主動了解本地醬油釀造歷史,導致地域飲食文化傳承面臨挑戰。從環保意識培養來看,雖然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普及,但在中學實踐課程中落實不到位,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中學,盡管開展了以本土食材制作醬油的實踐課,但對選用本土食材減少運輸碳排放等環保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不足,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很少將環保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未能真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四、以價值為導向的實踐課改進策略
(一)基于工具價值的改進措施
依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上海市在過去三年間,對中學實驗室建設投入達5億元,新增微生物發酵實驗設備500余套,實現每兩個班級配備一套設備。其他地區可參考這一模式,合理規劃資金,確保各中學具備充足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有更多實操機會。以山東省青島市某中學為例,該校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將醬油制作劃分為原料篩選、發酵工藝探究、成品品質評估等項目。在原料篩選環節,學生自主研究珠江口本土食材特性,對比不同豆類、谷物對醬油風味的影響;在發酵工藝探究中,學生分組實驗,分別控制溫度、濕度、發酵時間等變量,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最佳發酵條件。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期末考試中,微生物相關知識的答題正確率平均提升20分,實驗操作考核優秀率達 80% 。市某中學與當地知名醬油生產企業海天味業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學生參與企業的醬油生產流程,了解工業化生產中的質量控制、包裝營銷等環節。企業技術人員定期到學校開展講座,分享行業前沿技術和市場動態,讓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相關領域工作。
(二)基于理性價值的提升策略
以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為例,在講解“微生物發酵原理\"時,引入前沿科研成果,如清華大學關于不同本土食材發酵過程中酶基因表達差異的研究,引導學生探究其對發酵進程和產物品質的影響。組織學生開展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深人理解科學邏輯,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省中山市某中學聯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珠江口醬油釀造文化節”,邀請本地老工匠現場展示古法釀造工藝,學生參與醬油釀造體驗、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編寫本土醬油釀造文化校本教材,將其納入課程體系,使學生深人了解本地醬油釀造歷史,主動參與文化傳承,參與文化傳承活動的學生人數增加了300余人。浙江省杭州市某中學在實踐課中增加環保專題講座,邀請環保專家講解選用本土食材的環保意義,如減少運輸里程,以杭州到為例,運輸距離超1000公里,選用本土食材可大幅降低碳排放。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五、結語
利用珠江口本土食材開展中學微生物發酵實踐課,以醬油制作為例,在教育教學中意義重大。它在工具價值上,助力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與解決問題;在理性價值上,促使學生領悟文化、培養科學思維與樹立正確價值觀。二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此實踐課為中學教育注人活力,為培養全面發展、兼具創新與文化底蘊的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王安祺,張鑫瑤.中學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及傳播路徑研究——基于20個案例的定性比較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10):37-41.
[2]高成,吳赬華.見微知著重體驗以小見大能遷移—杭州第七中學微生物創新實驗室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22(4):5-7+11
[3]黃曉龍.淺談在中學開展微生物實驗的特點和安全防護[J].新課程,2020(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