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166-03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等核心目標,這在當下小學數學教學變革中得到了生動體現。互聯網、多媒體、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逐漸滲透至小學數學課堂,一方面,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打破了教材的單一局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了海量素材,無論是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還是貼合生活實際的數學案例,都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一、教育信息化為小學數學課堂帶來的變革
(一)教學資源極大豐富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從傳統的教材、教參,拓展到了海量的數字化資源庫。教育信息化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整合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教育素材,為小學數學教學開辟了資源寶藏。各類教育網站、在線課程平臺匯聚了海量的教學課件、動畫視頻、習題集等,這些資源不再受限于教材編寫者的視角,涵蓋了多元的數學文化、拓展知識以及生活應用實例。教師能夠依據教學大綱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精準篩選適合的資源,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
(二)教學方式靈活多元
信息化工具賦予了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了傳統單一講授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可能,課前教師可通過學習管理系統布置預習任務;課中利用多媒體互動軟件進行知識講解,隨時插入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競爭意識,促使其主動思考;課后借助智能輔導程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作業與輔導,跟蹤學習進度。此外,遠程同步課堂能夠實現校際間資源共享,讓不同地區的學生同步玲聽優秀教師授課,感受多元教學風格,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學習體驗趣味升級
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關于提升學生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的要求,數學課堂中融入了更多趣味性元素。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小學數學學習告別枯燥乏味。動畫、音效、游戲等元素融入教學過程,極大地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逐步走進課堂,能夠營造逼真的數學學習場景,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愉悅感。
二、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效能提升的困境剖析
(一)傳統教學觀念的桎梏
許多小學數學教師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浸潤,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知識的機械傳授,將教材奉為圭桌,教學目標局限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簡單應用,忽視了數學思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等更高層次目標。課堂上教師主導一切,掌控教學節奏與話語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乏自主提問、探索質疑的機會,難以激發內在學習動力,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課堂氛圍沉悶,不利于課堂效能的提升。
(二)技術應用的表面化
盡管教育信息化呼聲頗高,但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僅停留在表面。他們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用多媒體展示教材內容,將PPT當作電子黑板,播放視頻代替講解,未深入挖掘技術的交互性、探究性功能。例如,在使用數學教學軟件時,未能利用軟件內置的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學習難點,進而調整教學策略;也沒有引導學生借助軟件進行自主探究實驗,錯失借助技術深化教學、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的良機,導致信息技術無法真正賦能課堂教學。
(三)師生互動的欠缺
小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不足是影響課堂效能的一大頑疾。一方面,課堂教學多為單向的教師講授,學生回應較少,教師難以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理解程度,無法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教師布置任務后缺乏有效引導與監控,學生分組討論往往流于表面,各自為政,未形成思維碰撞,無法通過合作互助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與廣度受限,難以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課堂效能提升的策略探究
(一)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設計
1.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需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將教學自標細化、具體化,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騰訊會議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和測試題,收集學生的答題數據,發現部分學生對小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算理掌握不夠扎實。于是,教師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定位為“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算理,通過與整數乘法算理的對比,建立知識間的聯系”。課堂上,教師希沃白板5可以觸發PPT中的原有動畫效果,并且可以在白板上對PPT進行翻頁、縮放、標注等操作,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的過程,小組討論和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實現了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
2.精心挑選教學內容。教育信息化為教師提供了海量的教學資源,但也需要教師精心挑選,使其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優質的教學課件、視頻、動畫等資源,也可以利用在線課程平臺獲取其他教師的優秀教學案例和教學設計,進行整合和創新。同時,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啟發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從網絡上搜索了大量關于年、月、日的教學資源,如科普視頻、動畫故事、歷史資料等。經過篩選,教師選擇了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介紹了年、月、日的由來和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關系,以及一個關于閏年和平年判斷方法的科普小短片。課堂上,希沃白板5提供了多種課堂活動模板,學生們被這些精彩的視頻深深吸引,不僅輕松地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還對歷法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巧妙安排教學環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環節的固定模式,靈活設計教學流程,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例如,在導人環節,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授環節,通過動畫演示、互動游戲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練習環節,利用在線練習平臺提供個性化的練習題目和及時反饋;在總結環節,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等工具進行知識梳理。同時,要合理安排各教學環節的時間,確保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
(二)借助信息化工具,強化課堂互動
1.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互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互動融合了線上學習的便捷性、自主性與線下學習的深度體驗、即時反饋特性,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新活力。課前,教師借助線上學習平臺布置預習任務,促使學生初步了解新知識,教師依據學生預習反饋精準把握教學重難點;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互動教學軟件等進行面對面講授與互動,針對重難點知識組織小組討論、現場演示,及時答疑解惑,增強學習體驗;課后,線上平臺再次發揮作用,布置拓展作業、組織復習討論,學生可隨時交流學習心得、回看課程資源,鞏固所學知識,形成學習閉環,拓展學習時空。
2.利用學習軟件實現個性化互動。學習軟件憑借其智能算法與大數據分析能力,能深度剖析每個學生的學習軌跡、知識漏洞與優勢領域,進而實現精準的個性化互動。教師依據軟件反饋,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定制化輔導,推送符合其學習進度的專項練習、知識拓展資料;學生借助軟件自主探索學習,遇到難題隨時求助智能答疑功能,還可根據自身學習節奏調整學習計劃,打破傳統課堂“一刀切”模式,激發學習潛能,讓不同層次學生均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3.組織小組合作的數字化探究。小組合作的數字化探究將合作學習理念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為學生營造開放、協作的學習環境。教師通過智能分組組建小組,小組內成員借助數字化工具,收集資料、整理數據、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培養團隊協作與信息處理能力;在探究數學問題過程中,利用數學建模軟件、繪圖工具等輔助分析,將抽象問題可視化,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小組間通過網絡平臺展示成果、互評互鑒,拓寬思維視野,激發競爭意識,促進全體學生在合作競爭中共同成長。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教學中,教師運用智能分組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利用在線協作平臺開展探究活動。首先,教師給定生活中的課題,如“記錄近一個月本地氣溫變化并用折線統計圖分析”,各小組分工,有的成員通過氣象網站搜集每日氣溫數據,存人共享文件夾;有的利用Excel等軟件將數據整理成表格;還有的負責運用繪圖工具繪制折線統計圖。繪制完成后,小組內討論氣溫變化趨勢、異常波動原因等,形成分析報告。各小組在班級網絡展示平臺展示成果,相互評價,如指出其他組統計圖坐標軸標注不規范、分析深度不夠等問題,教師在旁引導、總結,讓學生在數字化合作探究中深刻掌握折線統計圖的制作與應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為小學數學課堂效能的提升開啟了一扇新窗,但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們持續探索、勇于實踐,充分挖掘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克服現存問題,讓小學數學課堂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真正實現教學質量的飛躍,助力學生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茁壯成長,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參考文獻:
[1]李桂峰.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0):159-161.
[2]朱軍新,樊繼學.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3(Z2):65-67.
[3]蔡銀印.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中小學電教,2023(3):70-72
[4]侯強.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智力,2024(1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