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當前,勞動教育愈來愈受到關注,各育人主體也在逐漸加大對勞動育人工作的探索與創新,但是,對勞動教育本身育人價值的挖掘與呈現方式仍處于較為淺顯的階段,學生、家庭、高校乃至社會對于勞動教育都缺乏足夠正確的認識,具體表現為學生認知不足、家庭勞動教育關注度較低、高校勞動教育方式單一、未對高校學生開展階段性勞動教育、育人環節銜接不暢等。因此,進一步明晰勞動教育內涵特征,提升勞動育人成效,創新勞動育人模式對于豐富勞動育人內涵與理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勞動教育研究現狀與內涵特征
勞動教育內涵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系統化的特點。勞動教育是學生由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的關鍵,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與多[2]樣化選擇,更是學生通向公民之路的有效途徑。勞動教育貫穿并作用于德智體美四育,擁有浸潤品德、開發智力、強健體魄、求知悟美等綜合育人價值,是成長成才的重要路徑3。在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特征,主要包括助力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強調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解決勞動教育活動異化、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和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等方面4。有關學者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從立德樹人、教育體系完善,以及國家發展的角度出發,圍繞勞動教育內在含義提出了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內涵與特征。可見,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是豐富的,也是系統的,旨在利用多種途徑與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能力與習慣,貫穿于學生發展與成長的各個階段,具有樹德鑄魂、強體健心、磨煉心性、技能提升等作用,強調思維性、實踐性與社會性。
二、高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育人價值被低估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認知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同時能夠顯著增強學生勞動技能與實踐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為其職業生涯發展與融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但是,當前勞動教育在育人作用與價值表現上呈現出被低估的特征,一是學生自身對于勞動教育存在輕視的情況,當前學生普遍認為勞動教育僅是體力勞動,并且容易直接將其與義務教育相掛鉤,認為大學生應突出智力層面,認為自身不再需要進行勞動教育。二是家庭對于勞動教育的關注度較低,大部分學生家長主要關注學生的學業與就業等情況,對于育人層面,特別是勞動育人方面關注較少,即便有所體現也是視為簡單的家務勞動。三是高校對勞動教育缺乏系統性的思考,部分高校將勞動教育看作事務性工作或者活動型任務,沒有進行深入思考與謀劃,低估了勞動育人的作用與價值。
(二)知行未合一
因受到中國傳統社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影響,在當前,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地位仍存在一定的差別。一是高校學生在大一剛入校時,未能及時適應大學校園學習與生活節奏,缺乏自主性與獨立意識,仍以完成學習任務為主,忽視個人綜合發展與技能培養,從而導致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脫節。二是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通常仍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實踐教學與參與環節,未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導致勞動教育仍停留于理論層面。三是社會認知存在偏差,勞動教育在社會上通常被看作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并將其與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等進行割離,導致社會對勞動教育關注度不足,未能提供足夠的實踐資源與機會。
(三)教育協同性不強
高校勞動教育在運行體系上缺乏整體性與邏輯性設計,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割裂感較大,未能將勞動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當中,勞動教育只是零星地分散于高校教育教學的某些環節中。在高校層面,部分高校對于勞動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開展形式較為單一,往往是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舉辦勞動教育有關活動等形式完成勞動教育,具體的實施主體通常也分散于各個部門之間,涉及社會實踐、就業創業、實習實訓等育人環節,但由于勞動教育在運行體系上尚不成熟,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與協同,導致勞動教育系統性與連續性不足。在學生層面,學生處于不同的學習成長階段,所呈現出的特點與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將高校學生學習生涯按年級劃分,可知大一至大四期間,學生任務與需求不盡相同,所呈現出的特征可以分別用適應、專業、實踐、就業等關鍵詞概括,同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有關工作,往往集中于某個階段開設課程,完成教學任務等,沒有有效結合學生成長發展過程與規律進行統一謀劃與思考,勞動育人過程較為簡單、片面。
綜上,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應是全面的、系統的,而不是單一的、零散的,高校等育人主體應結合學生發展訴求與規律,進行“勞動+”育人模式的思考與設計,讓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協同育人模式
(一)“勞動 + 思政教育”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高品質、享受、躺平等詞的出現,對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根據過往經驗與現實情況,勞動教育領域內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通常難以輕易撼動,往往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逐步轉變為既有的認知。在這個過程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在學生大一期間乃至整個大學生涯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這一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勞動 + 思政教育”,能夠有效轉變學生的認知觀念,提升大學生的認知水平。高校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勞動 + 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當中,亦可充分利用思政課教師的專業優勢,開展勞動教育的專題講解,設置勞動教育課程,或者由輔導員組織勞動教育有關的主題活動作為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二是“勞動 + 思政教育”還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校可以通過理論宣講等方式打開學生思路,結合勞動教育專題講座、舉辦校園勞動教育體驗日、勞動榜樣宣傳、勞動踐學等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增強對社會的認知與理解。
(二)“勞動 + 專業教育”
“勞動 + 專業教育”旨在提升學生專業素養,通過引入勞動教育,讓開始步入專業學習的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體會所學專業知識,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需要,提升綜合能力。“勞動 + 專業教育”的育人模式應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科研帶動等層面開展,首先,可以通過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中融入部分勞動教育內容,以及設置與專業相關性較高的勞動教育課程等方式,使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其次,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踐基地與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勞動教育的機會,也更有利于學生接觸、了解專業的前沿知識與行業背景,同時,也可以邀請有關行業當中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工程師擔任校外導師,在設置的勞動教育課程當中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此外,可以通過設置專業導師的方式,將專業學生分組劃至各個專業教師,以專業教師的項目為依托,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實操、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主動思考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三)“勞動 +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成長發展與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環節。高校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可以為大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精神提供幫助,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在內涵與作用上有相同之處,二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社會實踐能夠為勞動教育提供具體的載體與形式,勞動教育能夠賦予社會實踐更為豐富的內涵,讓學生理解勞動的內涵與本質。對于高校來說,可以通過校地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的方式,提供穩定、高質量的社會實踐機會給學生,同時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形成“勞動 + 社會實踐”的育人模式。此外,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成效評價機制,融入勞動過程評價與成效評價,提升對學生實踐參與度、勞動能力等方面的關注度,結合評價體系,激勵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勞動 + 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提升育人成果與實效。總的來說,“勞動+社會實踐”體現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更高要求,既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要樹立學生的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將個人的發展融入社會的發展當中,在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用勞動逐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四)“勞動 + 就業指導”
“勞動 + 就業指導”意義深遠,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與路徑。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往往偏向于理論教學,容易輕視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導致課程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許多高校教師因缺乏校外工作經驗和生產實踐經驗,在授課時可能難以全面、深入地講解實踐知識,使得教學內容顯得片面且缺乏實用性。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現狀和成長需求,特別是其即將面臨的職業生涯轉折。高校教育往往側重于理論學習,而社會則更看重實踐能力的差異,使得高校學生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急需提升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為解決該問題,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可見,“勞動 + 就業指導”,一是要對不同的教育思路進行深入融合,將就業思路與觀念融入勞動教育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二是要強化實踐導向,勞動教育與就業的主要元素均為實踐,要引導、教育學生明確實踐的重要性,樹立以提升實踐能力為導向的勞動觀與就業觀;三是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培養學生實現“勞動 + 就業”的能力,例如,構建勞動教育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通過案例式教學、面試模擬等教學路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技巧。總的來說,高校應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與就業教育的結合,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與協同,為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高質量就業做出積極貢獻。
結束語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要貫穿學生大學生涯,通過“勞動 + ”賦予不同階段的勞動教育新的內涵。
高校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與任務,大一時期是適應與認識階段,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樹立正確勞動觀的黃金時間,重點通過“勞動 + 思政教育”等方式,轉變學生認知觀念,提升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大二時期是學習與積累階段,是逐步走向專業化學習的時期,通過“勞動 + 專業教育”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與技能融入勞動教育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積累實踐能力;大三時期是實踐與實習階段,是學生強化自身實踐能力,初步嘗試與社會接觸的時期,通過廣義層面的“勞動 + 社會實踐”的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實習,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大四是學生就業與過渡階段,學生即將從校園邁向社會,個人角色即將發生變化,需要重視學生的就業求職能力與適應能力,通過“勞動 + 就業指導”的方式,將就業思路與觀念融入勞動教育當中,用勞動教育強化實踐能力,提升就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趙榮輝.勞動教育的內涵、主旨與功用]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5):3-6.
[3]羅藝,王路達.新時代生態勞動教育:內涵特征、育人功能與實踐邏輯Ⅲ].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123-128,156.
[4]周洪宇,齊彥磊.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特點、核心要義與路徑指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2):124-133.
[5]張琳,李輝.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10):99-105.
作者簡介:龍若喬(1995—),男,漢族,瀘州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李穎(1994—),男,漢族,宜賓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 ?° 育人模式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SZ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