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隨著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積極心理學為研究和解決中職學生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問題提供了新視角。目前,中職學生面臨著各種壓力與挑戰,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原理制訂有效的干預策略,提升中職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探索適合中職學生的雙重干預策略,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1]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
一、積極心理學原理
(一)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與理論框架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注于研究人們如何獲得和維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強調個體優勢和潛力的實現。該學派的核心理念基于構建積極經驗、積極個體特質和積極社會環境三大支柱。通過這三大支柱,積極心理學旨在促進個體的完全發展和心理健康。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涉及多種理論和模型,其中較為核心的包括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論”。該理論提出,人們的幸福感來源于積極情感、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PERMA模型)。此外,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論”也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描述了當個體完全沉浸于某項活動時,會經歷一種自我忘懷的最優體驗狀態,這種狀態不僅提升個體的表現能力,也是自我成長和幸福的來源。
(二)積極心理學對青少年心理與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心理健康方面,積極心理學通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尊和抗逆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例如,通過增強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投入感,可以有效降低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提升整體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
在身體健康層面,積極心理學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等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由積極的情緒和行為驅動,對學生的生理健康產生影響。此外,積極心理學強調的社會支持與良好人際關系,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2]。
二、學生健康現狀分析
(一)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狀況
相關的研究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面臨較大的心理問題。例如,在四川的一項研究中,大量中職學生報告了焦慮和抑郁的癥狀。具體來說,這些學生中有 39.0% 表現出焦慮癥狀,而 26.9% 的學生有抑郁癥狀。此外,在江蘇省的一項研究中,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475名中職學院學生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平均總分為120.77,其中有61名學生的得分超過160,表現出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身體健康方面,研究同樣揭示了一些問題。天津市的一項關于中職學生的研究顯示, 35.22% 的學生超重或肥胖,只有18.17%的學生在體質健康評估中得分較高。研究還指出,適度劇烈的體力活動(MVPA)的遵守程度正面影響學生整體體質和健康評分。這項研究強調了改進體育活動和健康監測在職業教育環境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學生的福祉。
(二)影響學生健康的關鍵因素
心理因素:中職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于學業、職業規劃不明確,以及社會認知偏見。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焦慮、抑郁和自尊心問題。例如,職業教育在傳統觀念中往往不被看重,這可能影響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動力。
生理因素:體育活動匱乏與飲食習慣不均衡是當前的主要問題。中職學生由于課程設置和實習安排,常常忽視體育鍛煉,加之可能存在的不健康飲食(如高糖、高脂食品的攝入),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如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等。
三、干預策略的設計
(一)增強積極體驗項目
增強積極體驗項目是基于積極心理學原理設計的,旨在通過促進中職學生的積極情緒和體驗提高其整體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學中的PERMA模型提供了本項目的理論基礎,該模型包括積極情緒、投入、關系、意義和成就五個核心元素。
通過每日積極事件日記的書寫,鼓勵學生記錄和反思每天發生的積極事件,如小成功或愉快的交流,以提升情緒和對生活質量的感知。安排學生參與沉浸式線下活動,如藝術、音樂或體育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與認知,增加他們的生活樂趣與體驗感,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組織團隊建設和社交活動,強化學生之間的正向互動和支持性社交網絡,促進歸屬感和社會連接。通過志愿服務項目或社區服務,幫助學生發現個人行為的社會價值,增強生活的目的感和滿足感。設立目標達成獎勵機制。當學生實現學業或個人發展目標時,給予正向反饋和認可,增強其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這些策略的綜合運用旨在創建一個支持性和激勵性的環境,使中職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更多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提升整體心理福祉。
(二)自我決定感增強計劃
自我決定感增強計劃基于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該理論強調自主性、能力感和相關性(歸屬感)對于動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計劃的目的是提升中職學生的內在動機,使他們在學習和個人發展中感受到更大的主動性和滿足感。
自主性支持:創建一個環境,為教師提供選擇和傾聽學生意見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和項目中做出自主決策。
能力感培養:通過設定適當的挑戰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增強學生的能力感。例如,設計分階段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每一階段后都能獲得成就感,并逐步建立自信。
增強歸屬感:通過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積極互動,增強學生的社會歸屬感。例如,組織小組合作活動,使學生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班級社群接納。
這一計劃通過加強中職學生的自我決定感,旨在提高他們的內在動機,促進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更健康的心理發展。
(三)強化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強化中職學生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的干預策略,重點在于激發并利用人的積極潛能,促進社交互動的質量與深度。該策略依據積極心理學的關系構建原則,強調通過增強親密關系、建立正向互動提升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福祉。實踐中,鼓勵學生參與團隊合作與社區服務,既有助于建立穩固支持網絡,又能提升社交技能與自我價值感。此外,優化社交環境可使學生在面臨挑戰或困難時更易獲得支持與幫助,增強抗壓能力與整體幸福感。這種以人際連接為核心的策略,本質上是積極心理學所推崇的積極人際關系的實際應用,目標是通過創建充滿支持和積極反饋的社會環境,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四)身體活動促進項目
在積極心理學中,身體活動被視作提升個體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一視角基于身體活動與積極情緒的正向關聯,尤其是運動如何促進化學物質(如內啡肽)的釋放,這些化學物質與減少抑郁感、提高自尊相關。在中職學生身體活動促進項目中,系統利用這一原理,設計一系列提高學生身體活躍度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并改善心理狀態。這些活動不僅指傳統體育課程和運動會,還包括新穎、高互動性的體育活動,如團隊運動和舞蹈,有助于增強學生社會互動和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和情感發展,最終實現提升整體心理健康的目標。
(五)營養與健康飲食指導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實施營養與健康飲食指導,應該結合“自我實現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強調良好營養對實現個體潛能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中的“干預積極性”原理,通過提供營養教育課程和實踐研討會,使學生了解合理營養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增強自我控制力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直接益處。例如,教育學生識別哪些食物能夠提供豐富的營養元素以維持大腦的良好運轉,以及如何通過飲食平衡來增強身體的抗壓能力。這種方法不僅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建議,還加強了學生對健康飲食能夠帶來心理益處的認識。
四、實證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評估基于積極心理學原理設計的雙重干預策略對中職學生心理與身體健康的影響。通過實施一系列積極心理干預措施,研究探索這些措施如何改善學生的心理韌性、幸福感,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干預后學生在情緒管理、壓力應對能力,以及身體活力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二)研究設計
1.研究類型
采用橫斷面研究方法結合前后對比分析的設計,目的在于系統評估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干預措施的有效性。通過實施并對比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指標(如情緒狀態、心理韌性)和身體健康指標(如BMI、心血管功能)的變化,本研究旨在驗證積極心理學干預在實際應用中改善中職學生健康狀態的效用。此方法允許研究者精確測量干預的影響力,從而為未來的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提供實證支持。
2.研究樣本
擬在中職學校中招募300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旨在評估積極心理學干預措施對其心理與身體健康的影響。樣本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150名學生。分組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確保實驗的隨機性與各組之間的基線特征均衡性。這種隨機化控制方法有助于減少選擇偏差,增強研究結果的內部有效性。實驗組將接受積極心理學干預,而對照組則維持常規活動,以科學地評價干預效果。
3.干預措施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將接受一系列基于積極心理學原理設計的雙重干預措施,旨在提升其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具體干預措施包括:
(1)積極體驗強化:開展定期的工作坊,其中包括感恩練習,學生每天記錄至少三件令他們感激的事情;正念冥想,教授學生如何進行呼吸練習和全身放松,以減輕壓力。通過情緒日記和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跟蹤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滿意度提升。
(2)自我決定能力提升:引導學生制定SMART目標,確保目標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強、時限明確。使用數字平臺記錄學生的目標進展,定期反饋進度,調整學習計劃。
(3)社會支持與人際關系發展:通過互動游戲和角色扮演,提升學生的交際技巧和團隊協作能力。安排定期的集體項目,如社區服務或團體競賽,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協作能力。
(4)身體活動促進:每周安排不少于三次的集體體育活動,包括球類運動、瑜伽或舞蹈等,以提升學生的身體活力和健康狀態。設計季度健身挑戰賽,鼓勵學生參與,并通過健康跟蹤手環監控其活動量。
(三)數據收集與處理方法
心理健康評估采用標準化工具如心理幸福感量表和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身體健康評估使用體質指數(BMI)、血壓計和心率監測等生理測量工具。數據將在干預前、干預后,以及隨后的3個月和6個月進行收集,以觀察短期及長期的變化。所有收集到的數據將使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首先,對所有量化數據執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獲取基本趨勢和分布情況。接著,應用t一測試和方差分析(ANOVA)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3]差異,及干預前后的改變。
五、干預效果評估與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比了實驗組和對照組中職學生在接受積極心理學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數據,得到以下結果:
實驗組的學生在干預后顯示出顯著的心理健康改善:心理幸福感量表得分從平均60.5提升至76.3,而對照組在同一時間段的得分從61.2微幅上升至63.8。此外,實驗組學生的焦慮癥狀得分從平均27.4降至15.2,對照組則從27.0減少到25.8。在身體健康方面,實驗組的BMI平均值從23.7下降至21.9,心率從每分鐘75次降至70次;對照組的BMI和心率變化不大,BMI從23.5微降至23.2,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4次左右。
這項研究明確表明,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雙重干預措施優化了實驗組中職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指標,相較之下,對照組的變化較為有限。心理健康方面,通過實施積極情緒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實驗組的心理幸福感顯著增強;身體健康方面,通過增加體育活動和改善飲食習慣,實驗組的生理健康指標得到了實質性改進。這一發現支撐了積極心理學干預在促進中職學生心理與身體健康的應用價值。
結束語
本研究展示了積極心理學干預策略對中職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的潛在積極影響。實驗組在心理幸福感和身體健康指標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改善。這一結果表明,積極心理學元素的引入可能對學生的整體狀態產生積極影響。然而,這些初步發現還需通過更廣泛的研究進行驗證,以確保這些干預措施的普遍適用性和效果的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羿亞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彈性].百科知識,2024(21):70-72.
[2]林杉,劉超.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Ⅲ].現代職業教育,2023(12):105-108.
[3]吳俊峰.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職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韋靖宇(1974—),男,壯族,廣西來賓人,廣西科技商貿高級技工學校,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中職生心理健康干預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2307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