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化社會的背景下,一個國家若是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那么其發展就難以長遠,作為培養國家未來精英的高校,有責任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高校應探索如何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文化意識,使學生在往后的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的邏輯與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蘊含了豐富的道德觀念與強大的民族精神,如四大發明和四大名著等文化瑰寶,這些文化遺產豐富了當今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有效傳播的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風雨,不僅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的理念價值,也是中華各民族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高校應挖掘和融合這些文化,以促進中華優秀文化持續繁榮。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的邏輯
1.歷史傳承脈絡
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數千年的智慧、精神,若想要有效傳承發揚這一文化,新時代的青年們必須深入探索歷史遺產,繼承并推廣其核心價值。同時,應積極發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一個民族的持續發展依賴于文化的累積進步。
2.倫理道德根基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根與魂,是我國人民智慧、歷史記憶的呈現,蘊含著豐富的美德與思想觀念,如仁愛、孝道、禮儀等優秀美德都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這些美德的學習有利于個體在社會中的長遠發展,在高校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就是要向學生傳授這些美德,從而培養正面的社會氛圍和道德素質。
3.文化自信源泉
文化自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向,大學生需要樹立文化自信,懂得我國文化的優越之處,這要求他們能了解并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地位,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這需要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如閱讀經典著作、參與傳統節日活動、觀看紀錄片等方式,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學會以現代視角去傳承他們,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4.創新發展動力
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若想要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就需要在其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使中華傳統文化能與時代同步。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高校要通過篩選,去除那些陳舊消極的元素,保留那些積極健康的部分,讓傳統文化內容對現代人仍有教育意義,實現傳統文化的重生重塑,展現其新的面貌。
(二)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的原則
1.以人為本
若想在高校教育中有效傳承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關鍵是能真正服務于學生并讓他們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文化傳承之中。為此,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將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社會美德等積極的部分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通過學習實踐,以及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能積極向上地學習、生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2.創新發展
我們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這需要高校能探索并弘揚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將其精神實質融入教學內容,而且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創新,如采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樣創新發展的內容與教學方法,能有效指導學生理解吸收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在生活中有效繼承和弘揚。
3.開放包容
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承發展并不意味著對外來文化的一味排斥,故步自封是消極且不利于國家進步發展的,高校教育應秉持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策略,積極利用并發展本土文化,同時開放地學習借鑒其他文化的優點,以此不斷充實和推進中華文化的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一)鑄師魂優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1.鍛造教育教師團隊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其文化素養對于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去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讓他們在教學中能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具體來講,高校教師需要對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懂得傳統文化的理論內涵,畢竟只有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時,才能有效找到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并將其融入具體的教學之中,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具體來講,高校需要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培訓,如定期舉辦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班,邀請國內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名學者和專家舉辦講座,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高校還可以建立一個內部交流平臺,如在線論壇或定期的教師交流研討會,讓教師在這樣的平臺上分享自己在教學中是如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遇到問題時自己是如何解決的,從而促進相互學習提高。
除了培養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之外,高校需要注重各專業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融入意識與方法,讓他們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優點與各專業教學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專業教學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幾乎都是作為幼師進入社會的,負責教育幼兒,也肩負著向幼兒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高校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時不僅要注重其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加強其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將傳統文化傳授給幼兒。
2.構建精品課程體系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教育目的,在于繼承祖輩智慧結晶,塑造中華民族之精神,培育德才兼備之學生。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構建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讓其成為學生的必修內容,課程內容需要包含道德觀念、價值準則、愛國情感、文化意識等,以促進學生體悟這些文化的價值,從而在內心產生共鳴,并將這些道德價值應用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之中。
具體來講,高校需要將學生的課程體系進行創新,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階段教學,從大一至大四,逐步深入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教學計劃,具體的教學計劃可參考以下幾個步驟。
大一、大二,基礎入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基礎必修課程,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歷史發展、主要流派等,其內容重點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哲學思想等,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大三、大四,專題深化:開設中國哲學與思想史、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等選修課程,探討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傳播推廣中華文化。
這樣的課程內容循序漸進,能讓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都能持續接觸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
(二)融古韻創內容,豐富傳統文化
1.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傳統文化的教育應“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提到傳統文化繼承發揚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高校的教育課程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能產生協同效應,但在實際教學中也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通過增加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與趣味性,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機傳承。現階段高校傳統文化融入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教學內容的單一,若要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就需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創新,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將古詩文、傳統藝術等內容以多種形式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可參考以下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活動一:古詩文朗誦比賽
組織學生參與古詩文朗誦比賽,在課堂教學之后采用比賽形式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鼓勵學生在理解古詩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朗誦,增加其藝術表現力。
活動二:傳統節日文化體驗活動
在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組織學生參與傳統節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三:傳統藝術坊
開設書法、國畫、剪紙等傳統藝術坊,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傳統藝術,通過動手實踐掌握技藝,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這些課程活動內容的創新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符合“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機傳承。
2.深挖傳統智慧寶藏
在教學之中,教學的內容不應只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內在潛力,搜集更多元化的內容,如傳統節日、民族民俗等,將其拓展融入教學內容中,為學生開拓視野。
以傳統文化為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探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元素,包括節日的歷史淵源,以及節日活動所承載的文化精神,讓學生明白節日表象的同時理解其深層含義,從而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目的。如中國的春節不僅是一個家庭團聚的時刻,更充滿文化意義,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究春節的歷史淵源,從古代的“年”獸傳說講起,解釋為什么人們會在春節期間放鞭炮、貼春聯等,讓學生了解這些習俗的表象,還能理解它們驅邪避兇、祈求平安吉祥等背后的含義。
又以民族民俗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驗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習俗禮儀等,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學習如何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培養相互尊重的美德。中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習俗禮儀,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民族文化體驗周”活動,邀請學校內不同民族的代表來校展示他們的傳統服飾、民族音樂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他們的生活習俗。
(三)借科技謀教法,激活傳承新篇
1.智用現代教育技術
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類先進教育技術4層出不窮,在各階段教學中已獲得廣泛應用。高校教師的教學也應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傳統文化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融入高校教學之中,超越傳統教學的限制,使課堂更有趣。現代教學方法相較于傳統方式具有直觀、趣味、靈活的優勢,它能采用網絡教學平臺、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變得更直觀生動,也能有效豐富教學資源,從而確保教學質量。
高校教師可采用網絡教學平臺將傳統文化知識變得更直觀生動,如:在專業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內容中融入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故事、傳統藝術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整合大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電子書籍、在線博物館、數字化文物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已經為現在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傳統文化的融入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VR設備“走進”歷史現場,如故宮、長城等通常難以親身體驗的歷史場所,全方位地觀察和了解這些歷史建筑的細節,甚至可以“穿越”到古代體驗當時的文化氛圍,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有效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
2.深化家校社共育合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用不應依賴高校獨自教育,還需要多元參加,注重家校社聯合互動。現在的社會環境是多元文化交融,高校需要與社會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推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此教育合力中的主導應該是高校,教師需要與社會,以及家庭成員溝通,就傳統文化教育問題達成共識并合作。家庭應與學校教育相配合,通過其成員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社會機構也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高校提供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從而有效增強文化教育的深度。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利用節假日舉辦傳統文化節,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生可以與家長一起報名參加表演,以此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或者組織一些傳統文化工作坊,邀請家長與學生一同學習中國書法、剪紙、國畫等傳統藝術,讓家長與學生共同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
結束語
一個國家若想長遠健康發展,就不能舍棄根本,盲目地追求一些次要的東西,而應堅定地樹立文化自信。面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我們要從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確保這些文化精髓能夠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曲彥,張宜英,佘正昊.中華傳統文化助力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農業經濟問題,2024(10):145-146.
[2]劉琪.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三重視域:內在邏輯、現狀審視與路徑探索[J].知識文庫,2024,40(10):187-190.
[3]錢文靜.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價值及路徑分析D.漢字文化,2024(10):40-42.
[4]張愛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創新策略[].公關世界,2023(23):61-63.
[5]章寧,張秀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教育的融合研究[].漢字文化,2021(14):154-155.
作者簡介:周豐(1989—),女,漢族,河南洛陽人,鄭州財經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學前兒童教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