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基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及未來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聯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各方面的重視。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才有好的教育效果,得到學生認可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現實特點和客觀規律,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創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內容。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性和普及性深入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式方法不斷增加,育人效果越來越明顯,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由于部分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全面,對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問卷不積極,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自身關聯不緊密。同時,部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不深入等外在因素都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學生自身意識的提高,也需要外在環境的協同努力。因此,我們需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正確引導。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
良好的適應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能幫助大學生迅速融入環境,避免因環境不適而造成的心理困擾。從中學到大學,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和方式發生改變,獨立性自主性愈加明顯。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大學生積極適應校園生活,引導學生如何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得自身的生活學習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促進自我的發展。因此,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對于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人際交往的有關知識和技巧,積極與別人溝通交流,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團隊協調合作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及未來就業打下基礎。同時,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有效溝通有利于大學生內心情緒的表達,避免因憂慮的堆積,造成心理負擔,產生心理困擾。
(三)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
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大學生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時,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有效調節自身的行為和情緒。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加強心理建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積極的心理素質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優點,增強大學生的信心,在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冷靜地思考解決問題。
(四)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心理健康問題阻礙了大學生成長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措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心理癥狀,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更好地辨別心理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效調適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幫助他們掌握應對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的措施,預防和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合理規劃學業和就業
學習有規劃,就業有目標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為未來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面對學習壓力和就業競爭力,大學生心理容易出現波動,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態度,同時也會影響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積極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方向。
(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在大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部分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沒有目標和規劃,不能合理有效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適應環境較慢等,導致一定程度沉迷于網絡,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造成內心世界的封閉,由此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改變上網態度,提高篩選信息的能力,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合理利用網絡等,以此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培訓和設施建設不足
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化、普及化、常態化。當前,對于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力度相對較小,不能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與各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對于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建設和投入不足,如心理咨詢室和活動站點的建設及相關設施設備并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有待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進一步開發,以及相關資料不足、壓力和宣泄室的創建不足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需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應納入整體教學計劃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學科知識沒有有效關聯,部分知識內容沒有緊密結合,對于當下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理論知識更新不及時[2。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安排和設計沒有依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案例討論不足,導致理論聯系實際不明顯。同時,心理活動、心理場景及心理情景劇演出的角色體驗元素等實踐教學沒有融入課程體系,線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開放課程資源較少,課程評價標準不健全,課程結構創新不足,課程設置差異性不明顯。
(三)新媒體網絡教育平臺單一化
部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單一化,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如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應通過這些平臺積極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利用這些平臺,使之與課堂教學緊密融合。網絡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網絡課程,其他網絡平臺應共同推進,充分發揮不同網絡平臺的作用,共同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四)協同教育機制不健全
家庭在大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發揮作用不明顯,沒有發揮主導地位,僅僅依靠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充分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狀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配合,建立家校協同教育和溝通機制,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便能夠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同時,部分學校的課程設置、心理活動、心理輔導,以及新媒體技術等相互之間沒有緊密聯系起來,不能有效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作用。
(五)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
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不強,不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原因,對于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心理講座,以及其他心理活動等參與度不高,對于所學課程體系中的心理專業知識沒有理論聯系實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
高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教學整體規劃,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同時,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長足發展需要優化頂層設計,開展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研究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將路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個人發展,提升整體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養高質量人才。
(一)強化師資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至關重要。專業心理教師與兼職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學習最新理論,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高校應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專題講座,確保教師能夠將所學內容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工作,逐步完善師資培訓體系。此外,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促進經驗共享,探討心理育人模式,分析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提升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應對能力。同時,學校應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設備,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提升其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例如,優化心理咨詢室的環境,更新咨詢設備,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便捷的心理支持服務。
(二)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大學生心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既要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場景,有的放矢地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特點,貼合學生實際,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和個性輔導,更好地預防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輔導,制訂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計劃,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有效結合,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增強學生的信心。
(三)多種教育方式相結合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融合多種教育路徑,以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觀看心理情景劇和心理影視作品,增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參與心理趣味賽和相關游戲,以緩解心理壓力;定期舉辦心理健康主題講座和知識競賽,拓展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與認同。
同時,應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官方網站等信息傳播媒介,推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與認知水平。此外,應整合線上與線下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將網絡心理健康課程、線上心理輔導與咨詢,與線下心理健康課程及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系統化、互補性的教育模式,幫助大學生積極調整心理狀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
還需充分發揮環境育人作用,加強宿舍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關愛互助的校園氛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價值觀,從而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四)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確立多方協同機制,平臺與高校、家庭、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以及社會組織等構建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平臺的中介作用匯聚各方信息和資源,以形成校內外協同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配合,發揮合力協同育人作用。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主體作用,父母應與孩子多溝通交流,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以便及早預防干預。學校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深入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學習狀態,以及其他心理狀況,并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和心理表現,制訂有效的解決措施,并建立健全學校心理預防干預制度。
(五)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自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積極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同時,大學生根據所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不斷調整學習和就業方面的壓力,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要勇于尋求學校或者其他專門心理機構的幫助,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問題[7]的癥狀和原因,以便有效解決問題。
結束語
心理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高校應以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為目標,科學規劃并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困擾,完善人格發展,挖掘心理潛能,培養其成為具備良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和身體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對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調適心理狀態、促進未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也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應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合多方資源,創新教育方式,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進一步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媛媛.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科技風,2024(7):37-39,123.
[2]徐亮,廖傳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4,22(1):67-71.
[3]任榮晰,于雯超.以積極心理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評《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中國學校衛生,2025,46(2):305.
[4]張潔.全周期管理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4):36-39.
[5]陳桃放.通識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Ⅲ].才智,2025(4):105-108.
[6]彭鑫,江潤杰.大學生抑郁的潛在剖面分析及其與焦慮的關系:基于心理健康檔案管理視角[/OL].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02-20:1-9[2025-03-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245.N.20250220.1310.002.html.
[7]賀佳婕.大學生心理狀態調查及積極心理品質培育路徑研究川].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5,38(2):48-49,53.
作者簡介:張躍南(1987—),男,漢族,人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