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數字化技術的成熟與興起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和路徑,在大數據的技術支持下,高校思政教育供給的產品服務、結構模式、環境條件都能得到轉型和升級。數字化的精準性、時效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高校思政教育更應該利用數字技術的特點深化開展精準思政工作,滿足學生發展的個性化要求實現精準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實用性和實效性。
一、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精準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
數字化技術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準化教學所需的信息資源與技術支持,同時在技術層面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學科間的融合,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這無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機遇。然而,當前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化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數字技術與精準思政的融合度不高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多采用課堂面對面講授模式。然而,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存在諸多弊端,比如,課堂氛圍不好、學生掌握知識點有限、學習資料不夠豐富等問題。由于思想觀念的轉變,第二課堂教學的概念被提出。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均響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積極融入第二課堂,豐富了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其成效并不顯著。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新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然而,面對這些新興事物,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均需經歷適應和學習的過程。精準思政提出時間較短,數字化建設的推進需要資金、技術和資源的支撐,現存的問題包括部分地區高校數字建設落后、教師接觸數字技術較少以及對精準思政的實施接觸較少,難以通過使用數字技術進行精準教學。
(二)數字壁壘影響精準思政教育過程
在精準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采集、整理學生的數字軌跡,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內心的需求和他們的個性特征,描述數字畫像,才能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化推送。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的數據難以被精準獲取。其問題在于獲取的學生信息數據是否真實難以確定,還有校內和校外的數據之間難以聯通所產生的信息壁壘等[2]。首先,大學生在各個數字平臺上瀏覽所留下的信息和數據不一定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他們內心的需求和想法,因此得到的信息數據就是真假參半,精準思政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同時在對信息數據進行技術化處理時也可能出現錯誤;其次,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影響數據收集的完整準確。對于學生的數字畫像是否準確還要看信息的完整度,就是要多方面獲取數據,校內數據不聯動無法進行信息整合,影響精準思政教育實施的過程;最后,校外的數據難以獲取。學生在公共平臺上的信息更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是這些數據很難被高校思政教育所獲取和利用,成為制約高校精準思政教育實施的瓶頸。
(三)數字信息弱化精準思政的教育效果
數字化技術對精準思政教學內容的影響表現在:繁雜的信息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價值取向變得模糊,教育內容的精確性極易使學生掉進“信息繭房”。隨著數字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助作用持續擴大,大學生長時間處于模擬現實等數字化虛擬環境中,造成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被侵蝕。比如,有些人會在網上傳播色情、暴力的信息,還會進行網絡詐騙。這樣的狀況,會對思政課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的破壞,從而使學生產生價值觀認同危機。此外,數字化技術通過對學生進行數字化畫像,并結合教育目標的個性特點和需要,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準確推送,但按偏好推送的同質化信息,很可能會造成觀念價值觀的固化,成為數字化的“負能”,難以實現精準德育的目標。
二、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精準教學的邏輯范式
精準思政是在新時代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將傳統思政教育的優勢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從而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理念和方式。精準思政的“精準”是相對于傳統思政教育中的籠統而提出的概念,力圖改變傳統思政教育存在的粗放型的問題,把思政教育工作變得可視化和可量化。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明確學生的學情和個性化需求、設計制定精準教育內容、追蹤預測學習效果,提高教育針對性。
(一)數字技術描繪教育對象的學情畫像
為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高校必須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準確的定位,通過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學情分析和畫像,向學生推送相應的教學內容,實現高校精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對象呈現出兩個特點,即廣泛和復雜,由此決定了不同的教育對象有不同的需求,存在個體差異。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當代大學生的諸多行為及其思想狀態,凡是能在網絡上形成的數據,均得以展現并量化,進而以數據形式進行記錄。識別學生的學情是高校思政精準化教學的前提條件。通過“大數據驅動”教學,即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軌跡儲存形成學習數據庫,如學習路徑、日志、討論、作業等。數字技術優勢就體現在可以對各種非結構化數據進行采集與存儲,在線學習、輔助教學工具都可以作為數據收集平臺,每次學生的瀏覽點擊、評論區互動、登錄記錄或任何活動都會被記錄下來,生成學習數據,在系統中進行剖析,成為精準思想教育的重要依據[3]。
(二)數字技術設計定制個性化教育內容
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自前大多高校思政教育都將思政教育與各學科融合,以實現育人目標,然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在于供需之間的不匹配,學生想要的學習資源與教師傳授的知識不匹配,例如,內容之前的契合度不夠、優質教育資源缺失、趣味性不夠等。要想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定制和精準推送,需要圍繞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一套教學方案,實現內容的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的動態平衡。在過去一段時間,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著重研究精準思政,并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精準畫像,采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對資源配置的優化,精準供給個性化的教育內容。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一方面要遵循“內容為王”這一根本原則;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學校要將理論聯系實際,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進行科學判斷、數據分析,為學生進行“多對一”“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實踐進行準確、有效地供給。
(三)數字技術追蹤預測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要想實現高校思政課的精準化教學不僅在于課前學情的精準,課上教育內容的精準,還在于教學效果跟蹤預測的精準,才能把精準思政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準確地監測,有助于對教學方法適時調整優化[4。首先,進行精準學習跟蹤。基于數字平臺上學生的登錄瀏覽行為,如網頁瀏覽次數、瀏覽類型、分享頻率和傾向等數據的分析與統計,可從中窺見思政教育中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與此同時,動態追蹤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期間的學習行為、進度、成效等大數據的變化,注重分析學生思想變化趨勢,及時調整教育措施,提高教育成效;其次,進行精準學習預測。通過數字技術對學生過往的學習表現進行分析,從而精準預測學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前干預和幫助,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繼而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和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三、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精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精準識別,建設多元聯動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精準教學建設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支持下,亟須構建綜合性平臺,系統重構高校思政學生組織模式、精品資源管理和供給方式、信息識別和系統的評估模式,用一體化的教育方式來打破傳統模式供需不平衡的困境。要實現精準思政的平臺建設首要的環節就是打破桎梏精準識別的問題。首先,建立起校內多方面多層次的聯動,致力于解決信息不通暢的問題,高校精準思政教育的實施要做好校內各部門、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動,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基地,聯系好各個部門相互協調共享教育資源和信息,校內要做好思政與各學科之間的融合;其次,建立起校外的資源聯動。爭取更多的外部支撐,尋求更高技術的人才幫助,對復雜的個人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處理甄別和預測;最后,著力提升對數據的采集、整合和剖析的能力。信息聯動機制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能夠從多個角度收集學生信息,校內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工部系統信息,教務信息、圖書瀏覽借閱記錄、在線平臺學習等與學習相關的平臺數據進行有效的集成。校外的信息數據則是收集大學生的瀏覽評論和網頁查詢等情況,掌握學生的教育動態。
(二)精準供給,優化思政教育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在這樣的大趨勢背景前提條件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陳舊,已難以滿足精準思政發展的需求,故亟須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結合當前時政與時俱進,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結合科技成果例如云課堂等前沿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基于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學情數據分析,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首要原則,各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改進方法,從需求端入手,促使供給端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找出高校學生思想上的“痛點”問題,做到讓數據開口“說話”,最終達到定點定位“治療”的功效。精準供給重點從兩個方面呈現[5。這一重要指示意味著精準思政內容建設要從藝術化入手,即首先要實現思政教育內容藝術性供給,教育過程中做到對數字化資源的充分利用,例如,教學資源中的各類課件、視頻、圖片等,從高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入手,選取對應優質教學資源,并將二者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內容還要實現數字化供給。目前的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內容陳舊等問題,應合理借助數字資源,對其進行改造,更新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加強其滲透力,在云端課堂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呈現和選擇,讓學生通過沉浸式、交互式和角色扮演式等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習獲得感。
(三)精準評估,建立動態反饋機制
順利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是評估思政課程完成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能幫助思政教育者及時接收教學反饋,從而調整之后的教學設計。故加強對高校思政課程各個環節的反饋與評估信息的接收顯得尤為重要,以此作為燈塔指明方向,讓精準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提升有清晰明確的推進途徑,此舉也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能第一時間高效率掌握最真實的教學情況和反饋,從而達到以現實依據助力思政課教學科學化發展,提升教育效果的理想目的。首先,多方牽頭共筑平臺協同育人,評價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手段和協助提升高校思政課程實效性及功用性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學生學習效果呈現,通過課后對學習學情的大量調查、分析等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快速找出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成績和問題,并進行調整,規范教學方向和教學路徑。基于大數據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借助科技,多方牽頭共筑以教學引領,以管理指向和以服務保障的平臺,立足數據,共同育人;其次,科學建立合理合規評價體系。評教應從高校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學習行為,課后效果呈現,教師課前教學設計、課中教學過程、課后反思改進等方面入手,使評價更全面、科學。從教師、學生主體,定性、定量標準,程序、內容依據等據點思考,使精準思政評估體系更加完善。
數字技術的變革促使教育教學創新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精準教學結合數字化背景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二者之間的融合度不高,數字技術問題影響了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基于此,制定了提高精準教學的實踐策略,從精準識別、精準供給和精準評估這3個環節實現精準教學的一體化[。
結語
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技術支持。利用數字技術驅動構建數據驅動、精準畫像和動態反饋的精準教學途徑,打造智慧思政新生態,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潔.新時代新機遇新作為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學術研討會綜述[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4(04):180-183.
[2]萬力勇,易新濤.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實施框架與實現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2,(04):110-115
[3]張楷芹.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驅動邏輯、運作機理和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5,(02):89-97.
[4]黃瑩瑩.數字化賦能研究生思政課的內涵、機理和實踐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2):68-72
[5]李娜,莊得寶.勢能、動能、效能:數字化賦能思政課評價的邏輯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40(05):77-83.
[6]謝幼如,邱藝,章銳,等.數字化轉型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進路與評價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22,(09):7-15.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