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步驟,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要條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進一步闡明了建立以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的目標。然而,從實踐層面看,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之間的協同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據此,依托協同育人系統框架,對其成因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家校社共育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一、價值探析: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家校社共育的價值意蘊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浪潮中,“三全育人”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導向,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育人,協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就高職院校而言,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陣地,優化與創新家校社共育機制對提升教育成效、推動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多項權威報告指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及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的重要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這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政策支撐和理論依據。這一系列政策導向,為高職院校的家校社共育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不僅解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且指引了全體教育人踐行家校社共育的前行方向,推動現代高職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二、現狀審視: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家校社共育的問題緣由
盡管我國教育已邁入家校社共育的新紀元,但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顯性的共性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從家校社共育的視角出發,如何構建聯動的家校社共育體系,仍面臨諸多認知和實踐層面的問題[1]。
(一)家校社共育責任偏向學校
以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的高職院校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現狀是:教師缺乏足夠重視、家長未能積極參與、學生不能主動融入。超過 60% 的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又不在我們身邊,學校就是要幫我們管好孩子的”。他們普遍認為,一旦繳納了學費,學校便應對學生負全責。 67% 的家長表示:“我們忙于上班,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時間管孩子,想管也管不了什么”。由于工作原因,家長難以抽出時間參與學?;顒印M瑫r,輔導員在與家長溝通時,會出現地位不平等的情況,如學生發生狀況時容易責怪家長,而未能充分反思教師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再者, 70% 的學生認為家校社共育是家長和學校的事情,自己沒有直接參與的必要。這種家校社共育責任偏向學校的情況,導致了共育工作的成效不佳。
(二)家校社共育管理缺乏系統
高職院校在家校社共育管理中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將過多精力投入階段性工作中,而對持續性工作的關注相對較少。在家校社共育管理方面,缺乏科學、系統的工作計劃。大多數家長不會主動與老師溝通學生的思想動態,而是被動地等待學校的信息反饋。據調查, 60% 的家長表示僅在孩子有事時才與學校聯系,超過 50% 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孩子輔導員的聯系方式。這種家校社共育管理缺乏系統性的狀況,導致了共育過程中缺乏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影響了家校社共育的效果。
(三)家校社共育策略稍顯不足
據調查, 80% 的受訪教師表示工作負擔過重,難以兼顧家校社共育。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一人要負責100—200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事務性工作繁重早已成為輔導員工作的一大特點。因此,學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經常扮演“急救醫生”的角色,即出現了問題才與家長取得聯系,以期獲得家長的幫助。因此,家長在接到學校老師的通知后往往會感到突然和意外。這說明輔導員在家校社共育中缺乏有效的策略,更多是告知家長。因此,家校社共育策略稍顯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2]。
三、路徑探索:基于“三全三同三共” 的高職院校家校社共育重構之路
秉持學?!耙匀藶楸尽⒎瞻l展、面向人人、人人出彩”的辦學理念,不僅要明確培植“三全育人”家校社共育新觀念,而且要探索構建“三同育人”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更要規劃踐行“三共育人”家校社共育新路徑。這樣既實現了校內教學、管理、服務等各方力量的同頻共振,也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力量在協同育人目標下的同向同行。
(一)明確理念:培植“三全育人”家校社共育新觀念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領下,探索家社共育途徑的建設,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要[3]。
1.全員育人:協調到位,增強合力
從育人的主體維度出發,全員育人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因此學校、家庭、社會都明確了各自的主要職責,協同參與學生教育。家校社共育制度加強了三者互動協作,匯聚了教育合力,提升了育人質量。
2.全程育人:跨界銜接,貫通充分
從育人的時間維度出發,全程育人關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和工作,學校、家庭、社會在不同階段各司其職,協同關注學生成長。問卷調查顯示, 87% 的家長希望學校能定期通報學生學業成績和各類表現,且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愿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充分的支持。
3.全方位育人:場域拓展,深度融合
從育人的空間維度出發,全方位育人重視挖掘育人各要素,包括課堂課外教育、校內校外教育、線上線下教育等多種育人場域和育人策略。學校通過家校社共育體制整合利用了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涵蓋學生綜合素養測定、獎學金評比、優秀推薦等各方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探索機制:構建“三同育人”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在“三同育人”家校社共育模式構建中,要做到學校、家庭、社會在目標、理念、內容同步,這是創設多層次、全方位教育環境的關鍵。
1.同向育人:共定目標,協同前行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圍繞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明確責任分工,形成育人合力?;趯W生全面發展,學校設定了包括學業成就、品德修養、身心健康等多個方面的教育目標。
2.同步育人:過程協同,步調一致
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各自明確角色定位,共同建立了信息共享平臺,確保學生情況的及時交流、需求的快速響應以及教育策略的動態調整。三方協同參與學生的關鍵成長階段,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目標的共同達成。
3.同力育人:資源整合,合力育人
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學校開放設施與課程,家庭提供情感支持,社會提供實踐機會。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規劃行動:踐行“三共育人”家校社共育新路徑
2024年11月,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要引導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和專業指導優勢,強化與家庭、社會溝通協作,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落實落地?;诖?,積極踐行“三共育人”家校社共育新路徑,即協同管理的共管體系、三方聯動的共育體系;多元評價的共評體系,這是深化家校社合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通道。
1.共管體系:協同管理,共筑成長基石
在家校社共管體系的構建中,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并承擔了各自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1)建立共管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系列相關文件都明確了建立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的目標。為了讓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在落實家校社協同育人中有目標、有方向,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了各方在共管體系中的具體職責和分工。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合作,共同管理學生的成長過程。通過資源整合發揮各自優勢,確保教育活動的有序進行,實現學生思想道德、綜合能力、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達成協同育人的目標。
(2)加強信息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高效溝通,資源及時共享顯得尤為重要。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搭建家校合作平臺,促進了雙方的信息溝通。采用已有的智慧學工平臺,新加入家?;幽K,集信息發布、成績查詢、在線交流等功能于一體,提升了家?;拥谋憬菪院椭悄芑?。
(3)強化監督評估,確保管理效果。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在學生入學時建立“學生成長全記錄”檔案,檔案由家校社協同填寫。學生在校期間,班主任、輔導員負責學生成長檔案的填寫;寒暑假離校期間,由家長或者實踐單位協助填寫。學生成長檔案以搭建的平臺為基礎,讓學生在校和實習期間的成長被家長看到,學生在家和實習期間的成長可以有學校看到。通過學生行為、學業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改進。學校會定期或者隨機抽查“學生成長全記錄”檔案,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全面成長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2.教育體系:三方聯動,共促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為我國家校社協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文件為學校提供了明確的依據、要求和指導。在共育體系的共建中,學校課程進社區進家庭、社區資源進學校進家庭,家庭力量進學校進社區,聯合行動,讓三方的互動越來越積極。
(1)學校主導教育,培養核心素養。為實現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的愿景,學校要充分發揮橋頭堡地位,堅定育人而非育分的教育站位。加強對家長、家庭教育指導以及人文關懷,增強家長的育人意識和育人的能力。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了學校這個主陣地作用,制定實施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運行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2)家庭基礎教育,塑造良好品格。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在推進社會發展和促進個人成長中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家長通過“學生成長全記錄”檔案,了解學生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中學習、生活日常,也可以在平臺上與輔導員和班主任互動。學校也將相關工作和學期安排發布在學校平臺,還通過平臺上傳家庭教育講座視頻、職業規劃等指導課程,便于家長學習,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
(3)社會拓展教育,豐富成長經歷。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在充分發揮學校、家庭育人的同時,還會積極協同社會和學校一起營造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破除家長內卷的焦慮與功利化的社會教育理念,從而更充分發揮三方的共育合力。加強了與社區的多元合作,開展了系列活動如異地學生醫保投保項目,開展反詐騙行動、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服務、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等。社區積極為學校和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不僅促進了家校社之間的和諧關系,而且拓寬了學生視野、增長了見識才能。
3.共評體系:多元評價,共提育人質量
評價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充分融合家校社三方要素,初步構建起一套科學的共評體系,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共同提升育人質量。
(1)建立評價體系,全面客觀評價。全面、正確、客觀、及時的評價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會通過教師聯席會、學生座談會、社區訪談會、家庭聯系單等方式,更大程度保障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溝通順暢,吸納多元評價信息,確保評價全面、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潛力。
(2)引入多元視角,豐富評價內容。借助各類家訪活動聯合家長一同關心學生,拓寬關注視角,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重視思想品德、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狀況,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3)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育方法。評價對學習具有導向與督促作用。輔導員與專業教師聯合建立數據平臺,家長通過平臺和“學生成長全記錄”檔案了解學生表現。教師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取家校社互動數據,定期反饋結果。這有助于捕捉教育問題,為改進教育方法和科學施策提供依據,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結語
“三全育人”理念引領著新時代高職院校家校社共育的新方向,構建了一個“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磁場。因此,高職院校應精準識別育人的盲點,將人才培養視為一項核心工程,通過有機融合與持續創新,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機制。旨在形成“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思政大格局,不斷厚植學生的思想根基,著力培養出更多既具備高尚品德又擁有精湛技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潘佳.新時代高職院?!叭恕斌w系的構建研究[J].文教資料,2023,(06):95-98.
[2]劉曉麗,吳志建.“互聯網+”背景下家庭體育教育指導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3,(06):30-33.
[3]黃俊亮.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體系構建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2):85-87.
(作者單位: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