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鄉村振興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涵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個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戰略,職業教育也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更為基礎和先導的作用。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
(一)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辯證關系
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首先,在鄉村地區人才素質相對較低,職業教育可以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滿足當地產業和市場的需求。這不僅可以加快產業升級和發展,還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將鄉村的優勢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其次,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有助于提升鄉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質。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可以提高鄉村居民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帶動當地的產業和經濟,有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1]。
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也不可忽視。一方面,職業教育以往存在過程式化、模式單一等問題,并未全面滿足市場和產業需求;另一方面,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投資不足,以及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也較為突出。因此,需要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優化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培訓模式,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二)職業教育促進鄉村振興中的意義
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賦能力量。深入探討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對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職業教育能夠為鄉村地區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鄉村發展面臨著人才短缺和流失的困境,而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大量適應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有效填補了這一缺口,不僅滿足了當地企業和工業的用工需求,還為新型農業、鄉村旅游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一方面,職業院??梢越Y合當地特色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需求,開設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村電子商務運營、鄉村民宿管理等相關課程,定向培養本土化、專業化的人才,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成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還可以開展面向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群體的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激發他們在家鄉創業就業的熱情,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在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一所以“培養農村專業人才、改變農村發展面貌”為宗旨的職業學校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該學校通過創辦農業專業、果蔬養殖專業等,培養出了大量實用型技術人才,有效強化了當地農業發展的后續支撐能力[2]。
2.職業教育有助于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鄉村傳統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急需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方向轉型。職業教育憑借其與企業、行業的緊密合作關系,能夠及時將先進的技術、理念和管理經驗引入鄉村產業領域,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職業院??梢耘c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共同開展農業技術研發、品種改良、農機具創新等工作,并將成果轉化應用到鄉村生產實踐中。同時,職業教育還能引導鄉村產業向各產業鏈融合發展邁進,培育壯大農產品深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產品直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一些民族特色地區,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資源,與職業院校合作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和產品,打造集觀光、體驗、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為主到農旅融合的華麗轉身,極大地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3]。
3.職業教育對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具有積極引領作用
教育是塑造靈魂、傳播文明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這些素養對于鄉村文明建設至關重要。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將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樹立校園精神文明新風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校組織學生參與關愛留守兒童、助力農村環境整治等鄉村志愿服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時也讓村民感受到新時代青年的正能量,促進鄉村和諧氛圍的形成[4]。
4.職業教育能夠增強鄉村的自我發展能力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鄉村具備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職業教育通過提升鄉村居民的素質和能力,為鄉村自我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一方面,職業院??梢詾猷l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提供管理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決策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帶領村民謀劃鄉村發展藍圖、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應對市場風險挑戰;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培養的各類專業人才在鄉村各個領域就業創業,能夠形成人才集聚效應,吸引外部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資源向鄉村流動,進一步激發鄉村的發展活力。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當地為了推動蘇北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積極實施產業培訓和技能提升計劃,幫助鄉村青年實現教育選擇的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在新興領域和行業中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制。
2.職業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滯后于生產實踐
在“互聯網
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深入到了各行各業,鄉村振興也不例外。而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相較于其他領域,還比較滯后,無法滿足生產實踐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3.高質量師資隊伍缺乏,制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現階段,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整體質量較低,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人才保障。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內,人才培養的力度和引進機制尚未健全,許多優秀的職業教育人才流向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4.職業教育與當前鄉村振興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應該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然而,目前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產業需求之間還存在匹配度不高的情況。產業發展速度較慢、發展方向不清晰等原因,導致職業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夠適應產業需求,這也是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面臨的一個難題[。
當前職業教育主要集中在機械加工、電子信息、化工等傳統流行行業以及服務業中。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新興行業和職業的出現,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無人機、新能源等,需要職業教育提供的相關培訓和技術手段。但由于對新興行業和職業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職業教育涵蓋領域較窄,導致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的限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優化專業設置,精準對接鄉村需求
職業院校應深入鄉村,加強市場調研,全面了解當地產業發展現狀、趨勢以及企業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針對一些以農業為主的鄉村,調研其農作物種植種類、養殖規模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情況等,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增加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關的新興專業,如智慧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管理、農產品加工與營銷等,為鄉村發展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現有專業進行評估和調整,確保專業設置始終與鄉村產業發展保持同步。對新涌現的鄉村產業需求,例如,鄉村旅游的興起,可適時開設民宿管理、鄉村導游等專業方向;對于不適應鄉村發展需求的專業,要及時淘汰。推進產教融合,加強與鄉村企業、合作社等的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通過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提高技能水平;開展跟蹤式培養,根據企業的人才實際需求定制培養方案,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三)當前職業教育融入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鄉村實踐能力
1.職業教育涵蓋領域較窄,面臨發展空間有限的問題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從鄉村企業、合作社等聘請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這些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將實際工作中的案例和技能帶入課堂,使教學更加貼近鄉村生產和生活。同時,通過“特崗教師”等政策,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科職業學校任教,為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開展教師鄉村實踐鍛煉,建立教師鄉村實踐鍛煉制度,定期組織教師到鄉村企業、合作社等進行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實踐鍛煉。讓教師深入了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和農民需求,掌握鄉村實用技術和技能,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加強教師培訓,組織教師參加鄉村振興專題培訓、農業科技培訓等,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和視野。同時,開展教學競賽、教研活動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三)加大資源投入,改善鄉村職業教育條件
各地政府應積極加大對鄉村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用于改善鄉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學設備購置、提高師資隊伍建設等。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職業教育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向鄉村地區傾斜。調整招生政策,增加鄉村學生的招生比例;加強教師交流,選派優秀教師到鄉村職業學校支教,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此外,建立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城鄉職業學校之間的課程共享、師資共享和實訓基地共享。同時,應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鄉村職業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建設在線課程平臺,開發適合鄉村學生的網絡課程,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建立虛擬實訓基地,通過虛擬現實、仿真模擬等技術,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同時,開展遠程教學、在線培訓等,擴大職業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推行現代學徒制。職業院校與鄉村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到企業接受師傅的指導進行實踐操作。這種“工學交替”的培養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職業技能熟練性,培養出符合鄉鎮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鼓勵學生立足鄉村資源優勢,開展農產品品牌打造、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等創新創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另外,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除了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使用外,還應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與鄉村企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企業實踐機會。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考核,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五)傳承與弘揚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職業院校應開設鄉村文化課程,如地方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讓學生了解和認識鄉村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培養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課堂教學、實地考察、文化體驗等方式,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中,編寫村史村志、設計鄉村文化墻等,為鄉村文化的發展貢獻力量;組織師生開展鄉村文化傳承活動,邀請鄉村手藝匠人進校園,傳授傳統技藝和文化知識等。同時,結合鄉村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例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鄉村旅游紀念品等;培養鄉村文化旅游人才,為鄉村旅游提供專業的講解和服務,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結語
在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鄉村振興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發展戰略。職業教育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增強農民就業能力、提升鄉村人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傊磥砺殬I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趨勢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各級政府及職業教育部門共同努力,加強教學設施的建設、提升教育質量以及發掘更多創新才能,持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職業教育參與民族地區相對貧困治理的機理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KY096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君,郭小麗.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邏輯、作用機制與實踐路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5,19(02):76-85.
[2]黃一鷗,么加利.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現實挑戰與應對舉措[J].成人教育,2025,45(03):57-66
[3]姜長云,王國剛,杜志雄,等.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專家筆談[J].農村金融研究,2025,(01):3-19.
[4]謝維和.論職業技術教育的本體功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09):3-8.
[5]張柯.新時代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及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2,(11):110-112.
[6]孫延杰,韋衛,李祥.教育評價改革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理路與實踐向度[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1):19-24.
(作者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