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對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對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有研究主要從宏觀角度探討了創業教育的內涵、定位及實施思路[2-3],但對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探討不足。當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仍存在校企合作低效、資源整合不足、教育目標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多重現實困境[4;同時,電商專業具有技術驅動、平臺依賴和快速迭代的特性,傳統教育模式難以適應其動態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 (ANT),深入剖析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中多元行動者的互動關系與網絡建構機制,旨在為解析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中的復雜關系提供新的視角,幫助構建動態、協同的創業教育網絡。
一、理論基礎
(一)行動者網絡理論概述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ANT)由法國社會學家布魯諾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是一種通過“社會一技術”互構視角解釋社會問題的理論工具[5]。ANT強調,社會是由人類行動者(如個人、組織)和非人類行動者(如技術、制度、文化)共同構成的異質性網絡。在網絡中,行動者通過“轉譯”過程(包括問題化、利益賦予、招募和動員)相互作用,形成動態、協同的關系。
(二)行動者網絡理論在創業教育中的適用性
行動者網絡理論最早被應用于社會學領域。近年來,ANT逐漸被引入教育學領域,成為分析教育現象和優化教育實踐的重要工具。例如,左璜等指出,ANT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界;王志軍則認為,ANT是聯通主義學習教學交互研究的新視角[。此外,行動者網絡理論還被應用于教育政策執行研究、學校課后服務協同供給機制研究以及教育對話研究等多個方面[。這些研究均表明,ANT能夠有效揭示教育網絡中的復雜關系,為教育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職業院校電商創業教育與行動者網絡理論具有諸多契合點。首先,從行動主體來看,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涉及教師、企業、政策文件、技術平臺(如電商平臺、大數據分析工具)等多個要素。通過ANT的視角,可以識別這些要素在教育網絡中的角色和作用,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提供理論支持;其次,從動態網絡的構建與優化來看,ANT關注網絡的動態構建過程,通過識別和整合創業教育所涉及的行動者,可以構建一個動態、可持續的創業教育網絡。基于此,行動者網絡理論為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能夠有效解析教育網絡中的復雜關系。
二、基于ANT的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困境分析
為理清高職院校電商創業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收集數據,并進行定性分析。研究過程中,對來自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等關鍵主體展開了調研。
通過主題分析法發現,當前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的困境主要體現在行動者網絡結構松散、資源整合與共享障礙以及非人行動者賦能不足3個方面,具體情況,見表 1
(一)行動者網絡結構松散

ANT理論視域下,創業教育應是一個由多元行動者緊密聯結的網絡體系。但在實踐中,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的各行動者之間利益訴求不一,未能形成穩固且高效的協作網絡。例如,學校與企業作為關鍵行動者,前者強調學校的社會聲譽,而后者更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就使雙方在校企合作方面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協議與深度融合的合作項目。這種松散的網絡結構,使創業教育無法形成合力,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果。
(二)資源整合與共享障礙
資源是行動者網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目前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存在嚴重的資源整合與共享障礙。從教學資源來看,校內課程資源更新緩慢,缺乏與電商創業實踐緊密結合的案例與教材;校外實踐資源雖豐富,但難以有效引入校園。同時,企業的技術、資金、市場等資源與學校的教育資源未能實現有機共享,先進的電商運營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無法及時應用于教學過程,限制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三)非人行動者賦能不足
ANT理論強調非人行動者在網絡中的重要作用,但在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中,非人行動者如技術平臺、教學軟件等賦能明顯不足。一方面,學校對電商相關技術平臺的投入與應用不夠重視,部分學校仍使用陳舊的教學軟件,無法滿足電商創業實踐中對大數據分析、跨境電商運營等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沒能充分挖掘技術平臺的教育價值,僅僅將其作為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未能發揮其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實踐能力方面的獨特作用。
三、基于ANT的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體系重構
依據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轉譯一網絡穩定化”邏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重構需要完成問題化、利益賦予、招募、動員四階段“轉譯”,通過“轉譯過程”進行利益賦予,設計激勵機制促使行動者接受共同目標,并建立規則使行動者主動維護網絡穩定,最終實現創業教育網絡的動態平衡,見圖1。要做好“轉譯”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問題化階段:設立共同目標
問題化不僅是網絡構建的起點,也是后續轉譯的基礎。在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中,涉及政府、企業、行業、學校、教師、學生等以人為主體的行動者,也包括創業政策、技術平臺等非人類行動者,這些主體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的網絡,見表2。但由于不同行動者的角色定位和核心需求不同而導致其參與創業教育的積極性、參與程度都有所不同,同時也導致了校企合作低效、技術賦能不足、教育目標與市場需求脫節等核心矛盾。在國家持續推進“雙創”政策下,將“提升電商專業學生的創業能力”作為網絡構建的核心,這一目標不僅符合學生的需求,滿足了企業對精準人才的期望,也為教師提供了實踐指導的方向,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就業率、服務國家戰略。同時,要通過設計互動機制,確保各方行動者圍繞這一共同目標展開協同互動。


(二)利益賦予階段:構建協同發展的激勵機制
基于ANT的“去中心化”理念,要重構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體系,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激勵機制設計消解行動者目標沖突,促使其認同共同利益。例如,對于提供真實電商運營數據的企業,可賦予其優先獲取學生團隊開發的創新解決方案,并通過“定制化人才輸送協議”鎖定優質畢業生資源的權利;推行“創業成果一學分一資源”兌換體系,對完成真實項目(如抖音店鋪運營)的學生,可賦予其直接將項目實效轉化為課程學分的利益。通過利益錨定與嵌入,使原本離散的個體目標被重構為“教育質量提升一企業競爭力增強一學生能力發展”的共生利益鏈,為網絡穩定化奠定基礎。
(三)招募階段:構建多元行動者的協同網絡
招募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將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納入網絡,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行動者聯盟。在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中,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通過與電商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企業參與提供實踐基地、技術支持、課程設計、教學評估等,確保創業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其次要加強技術平臺的整合,將電商平臺、大數據分析工具等非人類行動者納入網絡,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教育質量;最后要引入政策支持,通過政策文件明確創業教育的方向和保障措施,為網絡建設提供制度支持。例如,設立創業教育專項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項目和學生創業實踐。
(四)動員階段:建立規則驅動的協同網絡
動員是通過建立規則驅動的協同機制,確保各方行動者圍繞共同目標高效協作,從而實現網絡的穩定運行。具體而言,在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的動員階段,首先可以通過簽訂《動態產教融合協議》等,明確各方行動者在資源投入、知識產權歸屬、違約責任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其次,構建多層次的協同平臺,以支持不同行動者的互動與合作。如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實訓室和實踐平臺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業環境;最后,強化師資與團隊建設,例如,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等,增強創業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
(五)異議處理:構建動態反饋與調整機制
異議處理是維持網絡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在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中,首先可以通過動態監測指標(如行動者參與頻率、技術更新適配率),實時評估網絡健康度;其次,建立“異議一響應”正反饋機制,快速響應并處理各方行動者的異議;最后,通過定期評估網絡運行效果,動態調整利益分配、技術接入和教學內容等。例如,根據學生反饋優化創業課程設計,根據企業需求調整技術平臺功能,確保網絡的持續優化。
結語
本研究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深入剖析了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中的多元行動者互動關系與網絡構建機制。研究發現,通過明確共同目標、構建協同激勵機制、整合多元行動者資源以及建立動態反饋機制,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電商創業教育面臨的行動者網絡結構松散、資源整合與共享障礙、非人行動者賦能不足等問題。這一框架不僅為高職院校電商專業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也為教育實踐中的協同育人、技術賦能與網絡穩定化提供了具體指導。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通過扎根研究,持續追蹤基于ANT的創業教育實效,以推動高職院校電商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
本文系1.2024年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數商興農背景下直播電商助力安康市漢濱區農特產品上行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YKZX-008);2.2024年陜西省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教育研究課題《生態系統視角下陜西省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JS20244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章進,張景利,周子鈺.數字經濟驅動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影響機制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4,31(01):94-98.
[2]胡燁丹,陳正江,王玉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11):63-66.
[3]許禮剛,袁夢潔,徐美娟.電子商務“雙創”型人才培養的雙鏈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03):10-14+28.
[4]曹文軍.場域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5,43(02):149-154.
[5]左璜,黃甫全.行動者網絡理論:教育研究的新視界[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04):15-19.
[6]王志軍.聯通主義學習教學交互研究新視角:行動者網絡理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06):28-36.
[7]沈培,李建清.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1,43(11):117-126.
[8]陳元媛.行動者網絡理論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3):104-112.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