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廣西持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將廣西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不同學段,運用“鏈”的思維,即“知識鏈”“能力鏈”“價值鏈”,積極探索教學內容與層次深度的循序漸進與以“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為軸心螺旋上升的“全段育人”一體化建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廣西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學段脫節現象。
一、新時代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內涵
(一)價值內涵的闡釋
1.循序漸進
(1)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學生的認知發展在不同學段呈現出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特點。循序漸進的思政教育,緊密貼合學生各學段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搭建一座逐級而上的知識階梯,助力攀登知識高峰,將思政知識更好地吸收與內化,奠定思想根基;(2)契合教育目標的層級遞進。思政教育目標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學生年齡增長與認知發展逐步深化與拓展,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目標體系。這種層級遞進的目標設定,確保了思政教育在不同學段既有明確的方向,又能相互銜接、層層遞進。
2.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是對同一個問題呈現為不同層次理論深度[1]。
從知識體系構建的維度看,打破了各學段之間的知識壁壘,推動思政知識沿著從基礎認知邁向深度理解、從理論學習過渡到實踐運用的路徑,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螺旋式“邏輯遞進”發展。從能力培養的維度看,通過思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實踐能力的階梯式增強和創新能力的漸進式培養,為不同學段學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能力發展平臺。這種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思政知識,更培養了綜合素質與能力。從情感培育的維度看,以“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為軸心,通過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同、從情感共鳴到價值內化、從“小我”到“大我”的責任擔當,以認知、情感、態度、行為逐步推進的方式實現“上升”[2]。
3.一體化建設
“一體”,有整合、聯合之意,在哲學層面作為描述性概念,它指向部分高度融合成整體的狀態。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一體化既是目標,也是過程,需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建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至關重要。這種“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一體化建構,不僅具有發展的邏輯必然性[,還在應然和實然的張力聯動中,努力實現知識體系的有機整合與進階,助力學生從小學階段的道德啟蒙,到中學階段的知識拓展與原理探究,再到大學階段與專業知識深度融合,把握國家與社會發展規律,實現能力培養的梯度提升與情感培育的持續深化。
(二)價值體現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區,如一座民族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寶庫,其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精心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過多層次的體驗與學習,厚植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在認知啟蒙階段,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民族文化博物館、體驗民俗村落等直觀方式,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播撒熱愛家鄉文化的種子。隨著學習深入,進入深化理解階段,開展關于廣西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進一步滋養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步入學術研究階段,從學術深度與廣度出發,深入研究地方傳統藝術、民族精神等內容,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洞察與傳承意識。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舉措,層層遞進的階梯,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認同,實現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并在此過程中厚植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與此同時,鑒于廣西多民族聚居的獨特區情,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與社會和諧觀念作為重要著力點。在小學階段,通過講述各民族友好相處的動人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各民族之間的差異與共性,播下民族團結的種子。進入中學階段,專門開設民族理論課程,深入講解我國民族政策,組織學生參與民族團結主題實踐活動,學生對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得以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進一步扎根。步入大學階段,鼓勵學生開展跨民族文化研究,積極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與包容精神。
二、新時代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目標
(一)以知識傳授為依托的價值引導
思政課作為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首要任務在于知識傳授,其本質是通過知識的傳遞,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在新時代背景下,廣西積極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在此進程中,知識傳授成為價值引導不可或缺的依托與載體。(1)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各個學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首先致力于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系統化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體系。通過系統化的知識傳授,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趨勢,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奠定認知基礎;(2)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核心價值理念融入其中。這并非簡單的理論灌輸,而是要通過案例分析、討論互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3)知識傳授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現成的結論,更是為了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實踐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的深入分析,鼓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融合。
(二)以歷史敘事為基礎的理論思維建構
歷史敘事并非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承載著豐富價值內涵與邏輯線索的知識體系,塑造學生理論思維根基。從本體論角度來看,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記錄,其中蘊含著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同價值觀的碰撞與演變。廣西作為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的地區,其豐富的歷史資源為思政課提供了生動素材。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中,講述紅色革命故事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且具體的現實依據。紅色革命故事承載著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學生通過對革命故事的學習,更直觀地感知先進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意義,明晰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動力與實踐路徑。歷史敘事的價值不僅在于此,還能夠助力學生深刻理解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價值觀念體系與社會發展模式。以廣西的歷史發展進程為例,從古代封建制度的長期演進,到近現代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建立與蓬勃發展,各個歷史階段均呈現出獨特的價值追求與內在發展邏輯。此外,廣西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歷史亦是歷史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壯族、瑤族、苗族等眾多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融合,各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將民族文化歷史融入思政課,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培養多元包容的思維方式。
(三)以分段教育的連續目標為導向的思政課一體化探索
在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取向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一體化建設成為“思政課縱向協同的必然要求”[4]。首先,各學段目標的明確與銜接是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礎。由于學生不同學段的認知水平、心理發展和思想成熟度存在顯著差異,思政課的目標設定須符合各學段學生特點。例如,在廣西的思政課教學中,小學階段側重培養基本道德品質和社會認知;初中階段轉向引導學生理解社會規范和公民責任;高中階段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優越性;大學階段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理解。通過這種螺旋上升的目標設定,思政課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實現教育的連貫性和實效性;其次,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與螺旋上升是實現知識與價值融合的關鍵。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設計。通過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設計,思政課能夠更好地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協同是提升思政課教育實效的重要手段。在明確各學段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從小學的興趣培養與初步認知,到初中的知識拓展與思維鍛煉,再到高中的深度探究與責任擔當,直至大學的專業研究與視野塑造。通過創新與協同的教學方法,思政課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升教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
三、新時代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要點
(一)整合多元教學資源,豐富思政課內涵
廣西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豐富多彩的人文風情,皆為思政教學的優質素材。例如,桂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不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引導學生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教材。教師借此啟發學生思考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再如,合浦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承載著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輝煌歷史,學生可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與創新精神,極大地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資源庫。線上平臺可匯聚海量課程視頻、權威學術論文、典型案例分析等資料,打破時空限制,滿足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的需求。線下則依托廣西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實地教學活動。學生在觸摸歷史遺跡、聆聽英雄事跡的過程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使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具象化,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整合多元教學資源,思政課內容得以豐富、生動,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
(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學水平
教師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力量,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質量。在廣西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須強化教師隊伍的梯次培養。針對不同學段的教師,開展精準化、差異化的培訓活動。小學思政教師的培訓,重點在于掌握趣味性教學方法以及深入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教師需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如故事講述、游戲互動等,將思政知識巧妙融入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教師培訓側重于提升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教學組織能力。隨著學生年齡增長,理性思維逐漸發展,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社會現象,培養其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高中教師著重提升對經典思想理論的深度解讀能力,以及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引導能力。高中階段的思政教學更具理論性與系統性,教師需深入淺出地闡釋核心思想理念,結合國內外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認知。大學教師應鼓勵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追蹤學科前沿動態,并將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融入教學中。大學思政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學術研究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建立跨學段的教師交流機制至關重要。通過定期組織教學研討、觀摩交流等活動,促進不同學段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與智慧碰撞,共同探索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三)建立協同機制,形成教育合力
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合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學校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協作,建立校際合作聯盟。通過聯合開展課程開發、教學研究、師資培訓等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不同學段的學校共同開發具有廣西特色的思政校本課程,組織跨校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學經驗交流。家庭在思政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如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等,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家長要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社會各界如企業、社區等,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來。企業可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生產與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素養。社區可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區調研等,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機制,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邁向新高度。
結語
新時代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踏出堅實步伐,各學段協同共進,從知識傳授的階梯搭建,到價值觀塑造的層層深入,在此進程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師資力量的強化,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面向未來,繼續探索契合時代需求與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路徑,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讓思政課堂更具感染力與吸引力。
本文系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循序漸進與螺旋上升:新時代廣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4SZ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宏政,毛麗娜.思想政治教育的“螺旋上升”原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3):73-78.
[2]籍穎.“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螺旋上升”一體化設計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4,(04):56-62.
[3]周麟,龔超.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構的哲學審思[J].湖北社會科學,2022,(12):152-159.
[4]邱程.思政課一體化的目標、原則和路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08):8-12.
(作者單位:桂林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