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思政課”理念強調思政課要打破課堂局限,整合社會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大思政課”理念的提出,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遼寧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遼寧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于夯實與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 的價值意蘊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遼寧,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篇章之一,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大思政”提供了寶貴的教育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紅色文化背后的精神財富與高校“大思政課”在育人和價值引領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生動的案例。利用遼寧紅色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和愛國主義情懷,可以不斷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通過遼寧紅色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同時紅色文化還具有強大的思想塑造力和精神引領力,有助于當代青年大學生夯實思想根基,有效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
(二)文化傳承價值
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要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文化傳承價值,通過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可以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深入提煉蘊含其中的愛國元素;筑牢學生的信仰之基:培育學生的奮斗精神。通過聆聽、瞻仰和學習革命先烈的故事、遺址,讓學生了解革命斗爭的歷程、在歷史發展大勢中把握民族精神、厚植愛國主義、砥礪振興發展之志,增強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紅色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不斷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實踐教育價值
“大思政課”要不斷改革創新,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要善用和巧用社會大課堂,不斷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努力開發特色紅色課程,建設情景化教學基地,通過“第二課堂”,將遼寧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知行合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增強文化認同和創新力,讓當代青年學生深度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國情懷、銘記崢嶸歲月的歷史痕跡,激發情感共鳴,啟發愛國情、強國志。
二、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 的現實困境
基于“大思政課”時代背景下,遼寧紅色文化已成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的育人過程中,仍面臨諸多較為棘手的挑戰與難題,只有將問題解決,才能不斷深化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的融合,更好地達到育人成效。
(一)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的資源挖掘整合不足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必須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然而,遼寧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想要將地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統籌布局,與預期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紅色資源挖掘不充分,遼寧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廣,涉及多個領域,缺乏系統的整合和統一的規劃。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合理地整合到思政教育中,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其次,紅色資源挖掘的深度不夠,遼寧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歷史信息,但當前教師在挖掘這些資源時,僅僅停留在表面、初步了解的階段,缺乏深層次的挖掘的解讀,導致學生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時,缺乏對歷史文化和歷史發展的清晰的認知,對深層次的理解也不夠充分。此外,雖然多數思政課教師將遼寧本土紅色文化素材融入課堂教學已是普遍現象,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紅色資源、紅色故事等素材只是機械地運用,缺乏系統的理論性架構和深度的價值挖掘,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紅色文化育人的效能。
(二)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的過程支持保障不足
1.制度保障不充分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各部門雖然高度重視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與傳承,但在具體政策的發布和實施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缺乏專項支持,以至于學校在推進該項工作時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引和依據。又如,經費支持、激勵機制、評估體系不夠完善等,從而影響工作的深入開展。
2.管理體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在推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統一的管理部門和明確的責任分工,導致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職責不清、資源浪費、溝通不暢等問題。
3.校地協同合作缺乏深度
高校與當地紅色文化場館、革命遺址進行合作已是常態化工作,但部分合作僅停留在表面,比如參觀活動,而在實踐教學、課程開發等方面合作深度不夠。
4.考核機制不完善
許多高校未從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政策的文件,尚未具體指引教師進行深耕細研,同時也缺乏對教師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未能充分調動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
5.評價機制不完善
對于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的效果評價不夠科學、客觀,往往只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評價過程較為形式化,缺乏整體、動態的評價。
(三)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的方法開拓創新不足
將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中,教師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此方面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部分高校教師在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的過程中,喜歡一以貫之地采用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等授課方式,缺乏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對于生活在安全、幸福且和平年代的大學生而言,僅僅靠教師去簡單地敘述事件本身,學生難以與歷史人物產生穿越時空的共鳴,難以觸發學生內心的激情。
2.教學手段落后
隨著信息時代以及AI時代的到來,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已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前仍有許多教學缺乏對現代技術的應用,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3.實踐應用不足
要想真正理解遼寧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內在含義,離不開社會大課堂實踐。但是目前部分高校開展的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課課時較少,參觀大多為固定流程,出現走馬觀花的現象,講解員簡單基礎的講解,對于紅色文化的內在理解的云里霧里,情感激發效果較弱,最終導致大部分實踐教學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實效[2]。
三、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 “大思政課” 的路徑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了生動的課堂和鮮活教材,是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優質資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徑。
(一)加強大保障:強化協同聯動,提供系統支持保障
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想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離不開一系列保障體系的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指引、經費支持以及制度建設等多方面聯動,形成健康有序的系統支持。
1.加強政策指引與制度保障
高校要響應國家的有關政策,建立健全屬于本校的可行性的整體方案和具體要求,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聚焦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的關鍵性問題,建立相互配合、明確職責、協同推進的領導機制,各部門間要各司其職、獎罰分明的常態化運行機制。
2.加強經費的支持
高校應成立專門的專項經費,用于紅色資源的開發、挖掘、整合,同時也應該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資金資助,形成多方位的經費來源渠道。
(二)建設大課堂:理論聯系實際,創新雙軌課堂模式
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形成雙軌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向縱深發展。
1.將遼寧紅色文化融入理論教學中
要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依據思政課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斷去挖掘遼寧紅色文化精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中,形成立體化、特色化的紅色課程體系,講清楚紅色文化的內在機理,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紅色文化的滋養,讓專業教學與紅色文化巧妙融合。還可以開設遼寧紅色文化專題的選修課,依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編寫紅色故事、紅色詩集、紅色家書等校本教材,形成課程群。
2.將遼寧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中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歷史記憶的載體,更是激活思政教育生命力的“源頭活水”。通過創新實踐路徑,將其轉化為培根鑄魂的生動教材。可以與當地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深入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體驗等活動,比如,大連的旅順日俄監獄博物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紅色歷史文化的魅力,從而實現育人的效果。可以通過、沉浸式話劇、非遺展示等方式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用真實的案例打動學生,讓學生在歷史和現實的碰撞中,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感悟與思考,達到以史育人的教學效果。最終讓“大課堂”與“小課堂”相互融通,推動兩者同向而行,逐步形成內容廣、層次深、理論強、種類多樣的遼寧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的新格局,以此來推動思想政治建設事業的縱深發展[3]。
(三)打造大師資: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育人共同體
一支堅定理想信念、紅色文化素養深厚且善于講授的師資隊伍是遼寧紅色文化賦能“大思政課”的關鍵。
1.強化思想認識
激發思政課教師的紅色文化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巧妙地將紅色文化元素和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思政課教師還要將紅色文化通過體驗式、情景式教學等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戰役場景、組織學生排演紅色主題話劇、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教學,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提高學生的參與力,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在體驗中、情境中感受歷史,涵養家國情懷。
2.優化教師隊伍,促進師資多元化
實現校內校外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一體化,以此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堅實有力的思政共同體。還可以實施雙師課堂,實行師生同臺,推動思政課更加走心,使書本的知識更加具象化,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還要努力匯集各方育人資源,形成全方位、全社會協同配合的育人合力。
3.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
經常組織有關紅色文化的理論培訓,赴紅色教育基地考察學習,開展理論學習、經驗交流等活動,以此提高教師對遼寧紅色文化的研究和教學能力,豐富教師的紅色文化知識結構。同時,鼓勵教師開展遼寧紅色文化相關課題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四)整合大資源:依托網絡平臺,培育全景式思政賦能空間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平臺為遼寧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整合大資源,培育全景式思政賦能空間。
1.建立數字化紅色教育基地
通過AR、VR等方式實現場景模擬,讓每個學生都能身臨其境。構建互聯網紅色資源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收集和出版各類紅色文化資源。
2.開展線上課程
依托網絡平臺,利用其中優質的紅色教育資源,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同時在線上可以開展交流討論等環節,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有效提升“大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3.深度挖掘遼寧紅色文化資源
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去深度挖掘遼寧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資源進行高度的整合、串線,然后通過生動的講授、討論、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強歷史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結語
遼寧紅色文化是各高校開展“大思政課”的寶貴資源,也是當代大學生良好品質形成的強大動力,通過兩者的巧妙融合,能夠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以及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這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也能夠培養更多具有理想信念的時代新人。未來,各高校應繼續用紅色文化深化價值導向、用紅色文化強化理想信念、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貢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吳文娟.“大思政課”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J].才智,2025,(03):31-34.
[2]陳剛,張旭坤,張泰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論邏輯、現實樣態和路徑指向[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24,(01):43-51.
[3]毛廣,任晨陽,侍旭.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機理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4):69-71.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