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醫院收治的76例老年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吞咽障礙情況(洼田飲水試驗評分)、吞咽障礙康復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兩組護理前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洼田飲水試驗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吞咽障礙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老年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改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腦梗死;老年;早期康復護理;吞咽障礙;洼田飲水試驗
腦梗死為臨床高發腦血管疾病,且通常為急性發作,很多患者經積極治療后仍伴有后遺癥,其中以吞咽障礙較為常見[1~2]。腦梗死吞咽障礙的主要機制為患者腦細胞死亡,喪失了對吞咽反射的調節功能,疊加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引起吞咽障礙,表現為喉部感覺障礙、舌肌癱瘓、咽部痙攣、咽部肌肉麻痹等[3~4]。早期康復介入可充分調動腦細胞代償能力,提升腦組織可塑性,對患者認知、吞咽、語言等方面功能改善和恢復有重要意義[5~6]。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醫院收治的
76例老年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70.52±1.85)歲;體質量指數(BMI)16.30~30.50 kg/m2,平均BMI(22.05±1.16) kg/m2;合并癥高血壓1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2例。觀察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70.53±1.83)歲;BMI 16.20~30.70 kg/m2,平均BMI(22.03±1.17)kg/m2;合并癥高血壓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7],經顱腦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治療后各項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年齡≥60歲;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初發腦梗死;相關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復發性腦梗死;其他原因誘發的吞咽障礙;伴有口腔黏膜病變;發病前有肢體、語言、認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做好患者體位管理,定時翻身。給予患者關節主動、被動活動,避免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遵醫囑用藥,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休息環境。加強護理巡視,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做好患者心理疏導,給予日常飲食指導。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運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1)鼻飼期護理:嚴格控制鼻飼量,每次200~400 mL,溫度40 ℃左右,4~6次/d,每次鼻飼時間為15~20 min。鼻飼前,將患者體位調整為頭部略高、腳略低,避免食物反流,鼻飼后及時做好口腔清潔護理。鼓勵患者進行空吞咽練習,幫助其逐步恢復經口進食,盡早拔除管道。
(2)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訓練:準備冷無菌棉棒,輕刺激患者軟腭部、舌根、咽后壁及腭弓等部位,改善局部敏感性,增強本體感覺,配合進行空吞咽練習。
(3)屏氣發聲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屏氣發聲訓練,改善聲門閉鎖功能,增強軟腭肌力,通過反復訓練去除咽部殘渣。
(4)舌唇力量訓練:未產生吞咽反射時,適當按摩舌肌部及咀嚼肌,配合張口,確保舌頭充分外伸;指導患者舔下唇和雙側口角,進一步舔上唇和軟腭部,完成后舌頭快速回縮閉口,上下牙齒相互叩擊,做咀嚼動作;指導患者進行吸吮練習及喉抬高練習,通過反復練習改善吞咽能力,直至能夠控制唾液避免由口內流出;指導患者進行嘬腮、撅嘴、鼓腮、呲牙等動作練習,增強輪匝肌功能和頰部功能。
(5)呼吸功能訓練:鼓勵患者每日進行頸背運動鍛煉,避免發生頸部后傾或出現肌肉痙攣,不利于吞咽;鼓勵患者進行呼吸練習,即反復長吸氣、長呼氣,并在深呼吸之后用力咳嗽。
(6)攝食訓練:調整患者體位,如半臥位,使軀干保持上抬約30°,頭頸部適當前屈,偏癱側患肩墊小軟枕,促進食團更順暢地向咽部運送,避免吞咽障礙。確定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且坐立位未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協助其保持坐立體位進食,更有效地誘發吞咽反射。指導患者頭部盡可能向偏癱一側轉,避免嗆咳,使健側咽部充分擴張,更好地促進食物下降,避免誤吸。針對肢體偏癱需要臥床患者,護理人員站立于其健側,指導其完成攝食訓練,避免食物由口內流出,確保食團順利運送至舌根部,防止逆流至鼻腔或發生誤咽。合理選擇食物,確保密度均等且具有一定黏度,避免黏性過大、堅硬或干燥,以免吞咽過程中出現變形或殘留于黏膜,還應兼顧日常飲食的色、香、味,增進患者食欲。攝食訓練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每次入口量,初次可給予患者3~4 mL溫水,之后根據適應情況逐步增量,密切觀察吞咽期間患者是否發生嗆咳,兩口飯間指導患者進行點頭樣空吞咽動作。吞咽期間,護理人員可用手適當按壓患者頰部,提升側方壓力,更好地促進患者吞咽。
兩組均干預時間2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吞咽障礙情況: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估,患者保持坐立位,指導其飲用30 mL溫水,根據飲水時間及嗆咳情況分為1~5級。1級(計1分),患者能將30 mL溫水一次性順利飲用完畢;2級(計2分),患者能夠將30 mL溫水分2次或多次順利咽下,且未出現嗆咳情況;3級(計3分),患者能夠一次性將30 mL溫水全部咽下,但期間有嗆咳情況;4級(計4分),患者能夠分2次或多次將30 mL溫水全部飲用,但期間有嗆咳情況;
5級(計5分),患者嗆咳發生頻繁,無法全部咽下。(2)比較兩組吞咽障礙康復效果:顯效,吞咽障礙消失,洼田飲水試驗評估為1級;有效,吞咽障礙有所改善,洼田飲水試驗評估為2級;無效,吞咽障礙未改善,洼田飲水試驗評估為3級或以上。總有效=顯效+有效。(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如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貧血、誤吸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洼田飲水試驗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吞咽障礙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吞咽障礙康復總有效率為78.95%,高于對照組吞咽障礙康復總有效率97.3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3%,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5.7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梗死伴吞咽障礙在臨床中十分常見,隨著吞咽障礙時間延長或病情加重,還會影響患者的經口飲食,增加營養不良、貧血甚至死亡風險[8]。因此,對于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需積極做好護理服務,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并發癥和死亡風險。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洼田飲水試驗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吞咽障礙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早期康復護理中,鼻飼護理是生命支持和安全過渡的基石;咽部冷刺激可改善感覺輸入,促進反射;空吞咽訓練有利于強化吞咽肌群協調性,促進喉部上抬和前移,增強患者吞咽意識,為攝食訓練做好準備;屏氣發聲訓練可增強聲門閉合能力,提高喉部上抬能力,強化咳嗽反射;舌唇力量訓練可改善口腔準備期和口腔期,間接影響咽期;呼吸功能訓練可增強咳嗽清除能力,提高肺容量和呼吸肌力量;攝食訓練可為患者提供真實感覺反饋,增強患者康復信心。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老年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改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李玲,宦迎春,漆蕾.吞咽功能分級護理模式在老年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4,10(1):73-75.
[2]邊海山,劉京超,韓培.電子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吞咽言語診治儀對老年腦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礙患者語言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4,21(16):86-88,96.
[3]賀利紅,張艷清,劉麗紅.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療效評價[J].養生大世界,2021,3(22):259-260.
[4]張蕊.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影響[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1,19(14):109-110.
[5]范晗妮,王莉.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預后的影響[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20):175-177.
[6]張麗.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2,37(5):159-160,147.
[8]王娟娟.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中的康復效果研究[J].特別健康,2024,3(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