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逐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更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基于項目式學習進行小學數學課程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準備階段:確定項目主題、目標與資源。在準備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確定項目主題、目標和所需資源。本案例中,項目主題為“認識時間”。這個主題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時間的概念、表達和計算,這是小學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準備一系列的教具和課件,如真實或數字時鐘模型、數字卡片等。這些工具將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時間的概念。同時,教師還需要明確項目的目標。除了希望學生掌握時間的基本知識外,也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提高學生時間管理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規劃階段:學生分組、制訂計劃與任務分配。在規劃階段,教師首先需要評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能力水平,以進行合理的分組。每組的學生應能互補,各自發揮其所長,確保項目的高效推進。這樣的分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提高他們與不同類型伙伴的溝通能力。完成分組后,教師應為每個小組或個人制定詳細的計劃并分配任務。這些計劃和任務應明確每個小組或個人的工作職責,包括具體的時間表、任務內容和期望成果。這有助于確保每個學生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從而更好地參與到項目中。
實施階段:學生開展項目探究、實踐與合作。在實施階段,學生將按照之前制定的計劃和任務分工開展項目探究、實踐與合作。這一階段是項目式學習的核心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認識時間”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時鐘模型和數字卡片等教具,深入了解時間的概念和表達方式。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的概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除觀察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實際操作來更深入地理解時間的計算和管理。比如制作作息時間表、安排活動時間等,通過實踐來加深對時間管理的理解。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這種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之間應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項目的進展。這種合作學習的經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他們的溝通技巧。
展示與評價階段:學生成果展示、交流與評價。在展示環節,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報告、PPT演示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交流環節,學生們可以分享自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學習經驗。這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啟發。在評價環節,教師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項目實施效果。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反饋和指導,以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提高。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生能力的提升,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作者單位:西安市長安區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