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基礎教育堅持“以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為目標,最突出的特征是個性化培養。筆者有幸參加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項目,赴芬蘭開展研修活動,試從價值支持、制度支持、教師支持、課程支持及社會支持五個方面,系統分析芬蘭基礎教育個性化培養的主要特點及實施路徑,以期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啟示。
一、價值支持:個性化培養的靈魂
價值觀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芬蘭教育以其獨特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廣受關注。個性化培養并非單純的教學策略調整,而是基于深層次教育價值觀的變革。其變革的核心在于承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將教育的重心從“統一標準\"轉向“因材施教”,逐步形成“個性化培養”的價值觀。
一是學生中心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任務是發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幫助其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為了未來發展而學。
二是全面發展觀。教育應關注學生的智力、情感、社會性和創造力的均衡發展,注重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體現教育目標的寬泛性和包容性,而非標準化的單一關注學習成績。
三是個體尊重觀。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背景和節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發展,拒絕以統一的標尺衡量所有學生。
二、制度支持:個性化培養的基石
制度支持是確保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制度是教育實踐的規范化載體、個性化培養的基石。芬蘭教育通過政策、法律和執行機制為個性化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本上遏制住破壞教育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的教育特權。
一是公平性。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避免因地區、經濟或其他差異而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痘A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期間所有學生均享有免費教育,包括教材、午餐、交通和課外活動等。這一制度設計消除了經濟差異對教育機會的限制,為個性化培養奠定了公平基礎。
二是靈活性。通過政策設計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間,使教育能夠根據個體需求進行調整。芬蘭《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2014版)》(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BasicEducation2014)規定了教育的基本目標,但允許地方教育機構和學校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課程內容。政策的靈活性為個性化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實施差異化教學。
三是可持續性。通過資源配置、質量監控和教師培訓等手段,確保個性化培養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芬蘭教育通過合理分配資源,確保不同地區學校的教育質量保持一致。農村地區學校與城市學校在教師配置、教學設備和學習支持服務方面享有同等資源,避免了區域性教育差距對個性化培養的制約。
三、教師支持:個性化培養的引擎
教師支持是個性化培養的引擎,為培養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了核心動力。芬蘭通過高質量的教師培養、靈活的教學自主權和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為個性化教育的推進注入強大動力。
一是高標準的教師培養體系。教師培養課程包括主修、輔修、選修課程和教育實習,涵蓋教育學研究、學科專業知識和學術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技能以及教育心理學能力。教師資格認證要求嚴格,如全科教師須在小學教育中教授各種科目,基本條件是獲得教育碩士學位,至少獲得60學分的學科和跨課程主題多學科研究,至少獲得60個學分的教師教學研究。
二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芬蘭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定期與學生、家長溝通,傾聽學生、家長的意見和需求,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并提供適當的支持與輔導,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調整學習目標和內容。注重學生的幸福感,在教學中會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并通過積極反饋和支持性溝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歸屬感,幫助學生應對成長中的挑戰。
三是靈活的教學自主權。芬蘭教師在教學中擁有高度的自主權,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求設計教學計劃,而不需要嚴格遵循標準化的課程表,使得教師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從而推動個性化培養的實施。教師能夠通過制定學習計劃、推薦學習資源、教授學習方法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是在線教學支持。隨著科技的發展,在線教育成了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線上教學中,芬蘭教師同樣注重提供個性化的支持。例如,通過給予學生適當的挑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鼓勵自主和激勵認可等策略,教師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有效支持學生的學習。
五是持續的專業發展。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專業發展機會,包括定期的培訓、國際交流及研究項目,著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幫助教師掌握個性化教學的最新方法。
四、課程支持:個性化培養的紐帶
課程支持是指通過設計、實施和評價課程,為個性化培養提供內容和方法的支撐。課程是教育實踐的核心載體,也是實現個性化培養的關鍵紐帶。課程支持不僅體現為內容的設計與選擇,還體現在課程實施的方式與評價機制上,更是連接價值觀、政策、教師、學生的紐帶。芬蘭教育在課程支持方面以其靈活性、多樣性和相融性聞名,其課程體系從設計到實施均為個性化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一是課程設計靈活。芬蘭的國家核心課程框架(NationalCoreCurriculum)僅僅規定了教育的基本目標和核心內容,而將具體的課程開發和實施權力下放至地方和學校。芬蘭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提倡跨學科綜合課程,通過綜合多個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選修課程豐富。學??梢愿鶕镜靥厣蛯W生需求開發個性化課程,廣泛開設選修課程,課程內容覆蓋多學科、多領域,注重學術、藝術、實踐等不同層面的均衡發展,以滿足學生多樣化興趣和潛能發展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這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也為其個性化成長提供了平臺。例如,坦佩雷桑門高中為學生提供了30門以上體育選修課。
三是課程理實相融。芬蘭的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生活化課程的融合。芬蘭基礎教育國家大綱指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為學生提供“教育輔導和咨詢”,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學習。到了中學階段,每所學校專門開設“教育與職業咨詢”必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學習方法、探索職業發展路徑。學校設置手工、家政、編程等課程,幫助學生學習生活技能,同時培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是課程評價多元。芬蘭普通高中提供家政學、視覺藝術、家庭工藝品、體育、媒體、音樂、舞蹈和劇院等模塊文憑。模塊文憑作為學校特定主題學習的一部分,使學生有機會在學科和學科組中表現出特殊的能力和愛好,是學生思維、生產、解釋和評價技能及其個人興趣的體現。課程評估方式包括平時表現、項目作業、口頭報告和日常測試等,能夠客觀、公正、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要通過課堂觀察、項目展示和學習日志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并給予個性化反饋。這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學校也建立有效的學生反饋機制,收集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以便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質量。
五、社會支持:個性化培養的平臺
社會支持是個性化培養的重要拓展力量,連接了學校與外部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與成長平臺,使教育與真實社會相銜接,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能力。芬蘭教育通過家庭、社區、企業、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協同合作,為個性化培養創造了開放而靈活的教育生態系統,共同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家、校、社協同機制。芬蘭的教育體系高度重視家庭在學生個性化培養中的作用。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庭訪問等形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提供支持,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多角度支持。芬蘭的社區文化強調教育責任的共擔,市政的圖書館、藝術館和博物館等場所承擔相應教育職責,具有一定教育功能,通常會與學校合作開設課外興趣班、社會實踐活動和相關文化項目。
二是社會力量支持。社會能夠提供學校無法獨自完成的教育資源,包括經濟支持、實訓場地、專業指導和技術工具等,拓寬學生的學習場域。芬蘭的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職業體驗課程,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社會組織、非營利機構會提供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特殊教育支持或課外選修活動平臺,共同為個性化培養提供支持與保障。
三是政府資源保障。芬蘭構建了科學的資源分配機制和高效的資源使用模式,通過充足的經費投入、優質的基礎設施、多樣化的數字資源以及高效的人力資源配置,為個性化培養提供了豐富而全面的支持。
六、結論
芬蘭教育的個性化培養得益于價值支持、制度支持、教師支持、課程支持及社會支持五個方面的協同作用,為我國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我們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在國家制度的框架下靈活設置并打造多樣化課程體系,建設高質量教師發展體系,推動形成家庭、學校、社區育人共同體,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公平、優質的教育環境,不斷探索和創新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