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重塑教育生態。中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關鍵階段,亟須通過數字化賦能突破傳統教學局限,實現質量提升與模式創新。新質教學以“資源數字化、學習個性化、過程互動化”為核心特征,其優勢體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學生層面,沉浸式學習(如VR地理課堂)提升參與度,AI診斷系統助力查漏補缺;二是教師層面,數據驅動精準教研(如學情熱力圖分析),減少重復性工作;三是教育公平層面,優質資源跨區域共享(如“云課堂”城鄉結對項目),縮小校際差距。在具體實踐中,學校應該如何實施新質教學呢?河北省邢臺市第五中學進行了如下探索。
提升教師數字化素養
教師是數字化教學的執行者,其數字化素養直接決定著技術賦能教育的深度與廣度。針對教師能力差異,學校需構建分層遞進的培訓體系,通過“基礎操作—學科融合—創新設計”三階段培養路徑,推動教師從工具使用者向教學設計師轉型。同時,需注重實踐場景的搭建,通過真實教學案例的觀摩、設計與反思,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分層培訓體系
基礎層(基礎操作):面向全體教師開展“數字工具工作坊”,重點培訓交互式白板(如希沃系統)和在線教學平臺(如ClassIn)的基礎操作技能。例如,學校每學期初都會組織為期3天的集中培訓,讓教師通過模擬課堂實操掌握工具使用技巧。
進階層(學科融合):按學科分組開展“融合式研修班”。例如,學校數學學科引入GeoGebra動態數學軟件,并組織教師學習如何通過函數圖像動態演示輔助幾何證明;語文學科探索“AI作文批閱系統”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應用,使得教師的批改效率提升了60%。
高階層(創新設計):選拔骨干教師參與“教育技術骨干項目”,培養其設計跨學科數字化課程的能力。例如,學校趙沖沖老師開發了“AI+歷史”課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古代歷史場景,并加入虛擬數字人與學生互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學場景下實踐AI賦能
教學設計階段:AI賦能精準化備課。首先,教師嘗試利用DeepSeek、豆包等工具快速生成教學資源,如教案框架、預習清單及分層作業設計等。例如,語文教師通過AI生成古文課堂的虛擬數字人互動腳本,數學教師借助AI拆解題目規律并生成變式訓練題。其次,教師通過AI分析學情數據(如作業錯因、知識薄弱點),動態調整教學重點。例如,高中教師利用AI模型識別學生考試中出現的知識盲區,進而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優化備課效率。最后,部分教師進行了跨學科課程的開發,結合AI工具構建主題式學習包。例如,地理教師用DeepSeek分析教材語義網絡,生成“西亞”單元跨學科知識框架;生物教師通過AI模擬生殖系統3D模型,將抽象知識具象化。
課堂教學階段:AI驅動互動與沉浸式體驗。教師們在新質課堂教學中,嘗試構建數字化虛擬角色與場景。例如,語文教師利用“有言”一站式AIGC視頻生成平臺創設數字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AI虛擬人(如孟子、柳宗元等)參與課堂對話,增強文化浸潤感;利用3D建模工具,物理教師動態演示物理實驗(如蹦極能量變化),化學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微觀反應(如分子密度與壓強關系),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教師們還通過AI生成情景劇腳本或互動游戲(如單詞翻轉卡、隨機點名程序),以此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例如,英語課堂用AI生成語法填空題型,化學課堂設計能量轉化模擬程序,等等。此外,學校結合教學實際,積極利用AI技術推行“骨干教師示范+青年教師跟學”的雙師課堂。骨干教師引領新質教學,如錄制嵌入互動環節的微課(如化學實驗VR模擬),提升課堂效率;借助AI批改工具(如豆包作文批改)即時獲取學情數據,調整教學節奏;當堂通過AI分析學生錯題分布,針對性開展小組互評與AI解題對比;等等。青年教師通過觀摩學習后,在課堂中復現并優化設計。一年內,全校數字化教案優質率從45%提升至78%。
輔導提升階段:數字化賦能分層與自適應學習。河北省教育廳組織20所重點中學成立“數字化教研聯盟”,每月舉辦線上案例分享會。例如,石家莊二中展示了“基于大數據的精準作業分層設計”方案。學校借鑒此方案,大力推廣“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精準作業設計”。在骨干教師的指導下,教師們嘗試基于數據測評診斷結果生成差異化作業,進行智能分層作業與補救資源推送,如理綜組通過作業系統推送補救微課、文綜組設計跨單元主題學習包,實現“一生一策”。同時,學校積極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拓展學習路徑。教師們在“新質教學力矩陣”下群策群力,促使學校學生作業完成率平均提升了25%。
優化教學資源
優質教學資源是數字化教學的基礎。學校需通過“校本開發+區域共享”雙軌并行的模式解決資源同質化問題。一方面,結合自身特色開發校本資源;另一方面,借助云平臺實現跨區域共享,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學校組建了由學科教師與技術專長人員構成的“雙團隊”,聚焦重難點知識開發特色資源,并將新技術植入課堂進行開發應用。例如,初中引入“秒懂初中地理”AR課堂,開發初中地理課堂裸眼3D虛擬顯示教學新場景,學生可通過希沃白板自由控制、探究、展示地理模型。
重構評價體系
傳統評價體系難以適應數字化教學的過程性、動態性特點,學校需構建“數據+多元”評價模型。具體來說,學校通過采集學習全周期數據(如課堂互動、作業軌跡),結合AI分析生成學生數字畫像;同時,引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多元主體,形成綜合性評價報告。
數據驅動的過程性評價
工具應用:學校利用天學網(英語)、鑫考云、悅卷通等平臺,實時采集學生課堂答題、討論區發言、作業完成、考試等數據,并通過“學情熱力圖”分析個體學情,掃除學生學習“漏點”,輔助教師調整教學進度。
AI輔助診斷:學校引入“AI口語評測系統”,實時分析學生英語發音準確度與流暢度。實驗班學生經過一學期訓練,口語平均分提升22%,遠超對照班的8%。
多元評價模式創新
學校試點“數字化成長檔案袋”,整合學生作品、同伴互評記錄、教師評語等數據,記錄學生成長過程,幫助學生反思調整。同時,學校積極推行動態學分管理系統,將參與在線討論、完成拓展任務等納入學分考核。一學期內,學生課外學習時長增加50%,學科競賽獲獎人數翻倍。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數字化賦能下的中學新質教學研究”(編號:hbdj2024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