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創造力作為實踐創新素養的核心要素,已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關鍵。如何通過課程創新有效培育學生的創造力,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小學自2016年起,積極創設科學微電影課程,構建促進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踐路徑,為小學科學教育創新提供了實證參考。
校本課程開發。淇濱小學以鄉土資源為核心,聚焦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生命奧秘四大領域,按照“觀看—模仿—創作”的螺旋上升路徑,精心設計了分層進階的課程體系,并開發了一套《鄉土資源 影像探索》讀本,為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1—2年級的課程以激發科學興趣為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科學認知力。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完成簡單拍攝,初步體驗利用鏡頭記錄科學探究的過程。3—4年級的課程聚焦系統的科學探究方法,提升學生的實驗設計與驗證能力。在此階段,學生須掌握基礎拍攝、剪輯技術,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科學微電影的創作。5—6年級的課程則強調對科學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跨學科研究主題,創作出具有敘事結構與藝術表現力的科學微電影作品,實現科學內容與創新性表達的統一。
跨學科融合策略。淇濱小學的科學微電影課程構建了“技術賦能—邏輯顯化—美學重構”的三維融合模型,有效融合了科學教育與信息科技、語文、藝術各學科的內容。
科學與信息科技融合。通過Excel表格、視頻剪輯軟件等技術工具的使用,使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可視化。例如,在作品《太陽高度與影長、溫度的關系》中,學生利用Excel表格數據處理功能,生成折線圖,更直觀地呈現了太陽高度變化與影長、溫度的關系。
科學與語文學科融合。基于實驗過程撰寫解說詞腳本,掌握科學論證的演繹推理結構,構建科學概念與生活經驗的語義聯結。例如,在作品《米蟲駕到》中,學生根據觀察體驗撰寫的解說詞生動有趣,獲得國際青少年科學影像大賽最佳解說獎。
科學與藝術學科融合。運用不同的景別體現敘事張力,通過配色方案、背景音樂等元素增強科學內容的表現力。例如,在作品《汽車高溫致死嬰兒》中,背景音樂的選用很好地烘托了緊張氣氛,帶動了觀眾情緒。
雙軌六步式科學微電影課程模式。為落實“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理念,淇濱小學建立了雙軌式課程體系:一是包括“看看問問、猜猜想想、準備行動、找找證據、試試做做、說說分享”的低年級科學啟蒙課程體系;二是涵蓋“鎖定挑戰、腦力風暴、偵探行動、創造發明、實戰檢驗、英雄匯報”的中高年級高階探究課程體系。學校通過真實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其自主設計實驗并完成創作,最終通過反思迭代優化作品,形成螺旋上升的學習閉環。
在課程研究的實踐推進中,淇濱小學以創造力培育為核心,通過系統化活動設計成功推動了科學教育從知識傳授向創造力孵化的轉型,使得學生初步具備了“選題生活化—方法科學化—表達專業化”的創新實踐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小學)